1978:我的电影时代 第20章 改,我改!

作者:人懒觉大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7-03 16:07:06
最新网址:www.biquw.cc

由于历史原因,北影厂长的职位尚未完全恢复,汪扬是顶着领导小组的组长工作,只恢复了部分的厂长职权。

谢铁黎是电影局领导小组成员,驻北影厂工作。

他坐在这里,显然能代表厂领导的意见。

“申主任提到的都是重要的点,如果不搞清楚,后续怎么跟作者的中心思想保持一致?怎么把文学剧本改成分镜头剧本?领导小组又怎么能通过电影拍摄计划?”

谢铁黎接着道:“况且近期的剧本都要参与到30周年献礼的审查,我们不先搞清楚,局里问起来如何答?”

众人的目光看向陈兵,想听听他如何回答。

陈兵倒不是怕修改,就怕多改几次后告诉他采用第一版,那时候再想喊妈卖批都来不及!

所幸这试水之作他没有迈开太大的步伐。

如果写了什么《庐山恋》、《牧马人》之类的影片,指不定还要询问他,故事原型出自何处?年纪轻轻你到哪谈的恋爱?女朋友是干什么的?你家哪来的海外关系啊?

别说,这年代真会问!

如果问了没有故事原型,不是自身所见所闻,将其归类为想象……

哼哼,想象!

既然不是你的个人见闻,那就是小资思想泛滥,不仅要将剧本打回去,说不定还容易引起上边争议!

尤其是现实题材的创作,大部分人都是拿自己经历中的一部分做改编。

当然有人写出来的还能看,有的就是纯粹妖魔化,无事哀叹伤痕!

现在还不是两三年以后的环境,必须讲清楚!

陈兵先打感情牌,鞠躬道:“各位老师,那我简单说说我的个人看法,说得不好还请你们指正!”

嘿,老师,这称呼新鲜!

这年头电影厂都是自己人,小辈称呼长辈都是叔伯阿姨,哪有叫老师的!

众人闻言点头,内心莫名舒服。

“过分生活化和散文诗结构在剧本中是差不多相同的问题,至于影片时长不足,只要解释清楚前两者,自然也就迎刃而解!”

陈兵掏出了准备已久的文件袋,边说边打开。

一沓画好的分镜头摆在众人面前,栩栩如生的画作上呈现出山村生活的美好景象,女主人公家庭的日常生活,与父母朋友之间的互动等等。

“故事的主题是启蒙,是洗礼,表现为现代工业的产物——火车,打破了山村生活的宁静。

“主要呈现在女主人公身上,做为村里唯一考上的初中生,她在一系列被动或主动地接触城里的旅客后,经历了两次的思想转变!

“做为这种启蒙的意象,影片的前中段自然要更多地呈现山村的日常生活,那是我们在工业化进程中逐渐抛弃的东西,也是我个人认为能引起观众共鸣的内容!

“所以我将自己在十渡老乡家里的所见所闻画了下来,供导演观看。”

王好为和谢铁黎作为导演,更能看出其中的门道,主动伸手拿起了画作,内心暗叹陈兵的绘画基础之扎实。

谢铁黎拿起的是一张幽暗的隧道外,几个山村姑娘沿着铁轨漫步的分镜头图。

这几乎成了陈兵关于十渡记忆最深刻的地方,毕竟就是在那里遭遇的滑铁卢……

王好为拿的是一张体现山村生活的画作。

“你画的这农家屋檐下挂的一束束是什么?”

陈兵凑近一瞧,解释道:“这是高粱穗,当地老乡家都用这种编织笤帚。”

这里不得不提一句,王好为电影所呈现的农村场景十分真实,台湾的所谓乡村电影导演根本不懂!

不是只有牛拉屎才是农村!

随后王好为拿出好几张画着女主人公和父母、和同伴,或日常或生活的画作,连连提出问题。

陈兵一一解释,王好为点头连连,好多想法上都赞同他的观点。

谢铁黎也一连看了好几张分镜头,啧啧称奇。

“你画的这副对照的是剧本结尾吧,这黑暗中涂白代表了什么?”

“结尾女主人公和伙伴们在铁路桥相会,场景过于单调,所以我想的是树枝火在风中摇曳,火光在黑暗中明灭,最后在伙伴们的叫喊声中,影片结束。”

俩人都抬起了头,赞同道:“果然北电学子就是不同,你这样描述,一下就有了画面感!”

这边三人研究着画作,另一旁的编辑们拿起文学剧本开始逐字逐字地排比。

真稀罕,还是头一回看到厂领导和导演方对待文学剧本的赞同度这么高!

这怎么行,得挑刺!

刚才陈兵的解释他们也都听到了,左看右看,还真发现了可以修改的地方!

你不是电影情节生活化嘛,对话就显得不够生活化。

得改!

讨论过后,申述将文学剧本递了过来,说明了问题。

陈兵表情微妙,颇有种吃了苍蝇屎般的难受。

剧本通篇对话量几乎不到其他电影的三分之一,这都能挑刺!

没办法,定稿小组的意见得听,就算最后还采纳第一版,他也得象征性改改。

美其名曰,为了艺术创作再造巅峰!

“好了,大概的问题都弄清楚了,将重要场景呈现成画作,不得不说你这个电影学院的学生还真是在编剧行业上另辟蹊径!”

谢铁黎笑道:“要不是今天你拿出了画,这个文学剧本非得大改不可!”

听到这,陈兵内心突然咯噔了一下,总觉得这老谢不怀好意!

“这样吧,除了申主任的要求,你不妨也将剧本的脉络按照分镜头画图的方式展示出来,否则单靠剧本故事只能支撑起五十多分钟的拍摄内容,没办法说服上级领导。

“能者多劳嘛!我看王好为导演既然这么关心,你们不如合作把它弄出来,完成后我立马将剧本报给领导小组。”

果不其然,谢铁黎最后的一锤定音,平白增加了巨大的工作量。

陈兵心里早就骂开花,这跟完整地画出故事版有什么区别,纯纯就是导演该干的活儿!

什么时候轮到编剧干了!

早知道就不卷了,在这个年代还被喂了满满的一口CPU,这特么找谁说理儿去!

会议从早上九点多一直持续到下班时间。

散会后众人一一笑脸相迎地跟他握手,他还得笑着握回去。

当面前的人换成谢铁黎时,陈兵真就哭笑不得。

但人还说了许多好话鼓励他,肯定他的个人价值。

他双手一摊,这算什么!

“其实定稿的事儿我看八九不离十了!

“老谢不是故意卡你,厂里还在恢复生产,资金不足,好多项目连彩色胶片都拿不出来。

“总之啊,你慢慢改。我也不指望能马上拍着,但只要剧本定稿,我一定请缨拍摄!”

王好为拍了拍陈兵的肩膀,透露了点内幕。

最后只剩梁晓生。

“你也别太在意,定稿小组就干的这活,我来厂里大半年,你这个剧本还是我见过修改意见最少的!”

“其他编剧都要修改很多次?”

“何止,李洪洲和苏书阳,哪个不是去基层体验了好几个月生活,再回来改稿的!”

这么说,陈兵心里舒服了点。

原来不是他的问题,纯属体制上的相互制约!

想来也是,这年代编剧地位之所以高,待遇和稿酬只是一小方面。

更重要的在于全程跟组拍摄,前后具有很大的决策权和建议权。

虽说电影最终呈现的还是导演文本,但导演充分尊重编剧的想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