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我的电影时代 第12章 招待所306

作者:人懒觉大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7-03 16:07:06
最新网址:www.biquw.cc

老版《精武门》是部非常经典的影片,拍出后几乎每隔数年便会有新的演绎版本。

问世多年后还曾在全球各地重新上映,最后的一次是20年的时候,在日本……

这部电影甚至进入过海子里的西楼大厅。

由此可见海内外的影迷对经典影片的追捧。

适才被繁华东京洗礼过的北影职工,立马就从情绪中走了出来,在李小龙嘶吼的啊啊呀呀声中进入到另一部影片的通关情节当中。

陈兵在听到那句经典的“我读书少你不要骗我”时也有些忍俊不禁,这句话到了互联网时代用的人依然不少!

往后数年,电影界但凡拍摄与武打片、动作片相关的导演,甚至上升到类型片导演,都会被一股声音猛烈批评。

但正是这样的影片反而会被观众所追捧。

大家花钱不是在电影院坐牢一两个钟头,看那些无聊的长镜头,单调乏味没什么故事内容的电影。

恰如那句话: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你不喜欢,你算老几!

观看完电影,文学部的编辑被厂领导留下来谈话。

陈兵和葛尤人微言轻,只好站在大礼堂门口等待。

“这么看还是打小日本过瘾!”

葛尤一个劲傻乐,手上比着动作“咿呀咿呀”,沉浸在打小日本的情绪当中无法自拔。

“我读书少,你不要骗我!”

他用特有的慢语调与陈兵说话,甚至大胆到用手指直指其人。

“读书少了不起了!”

陈兵眼疾手快地夺其手指,反手将葛尤扣住。

“还敢不敢!”

“不敢了不敢了,兵子…啊不,兵哥,你放过我吧!”

陈兵冷笑着松开手。

现在不把葛尤制伏了,过个十几年他就敢用彩虹刀法到处扎人屎包,届时江湖免不了又是一场腥风血雨!

葛尤:一次外向换得终生腼腆,我谢谢你。

这边刚打闹完,梁晓生正好过来,三人往宿舍大院走。

葛尤打听道:“领导留你们谈什么?”

“让我们在下周二下午的学习会上研究讨论这两部影片,还有让厂里编剧研究新的题材。”

梁晓生有意无意看向陈兵。

但可惜陈兵不搭茬,他人微言轻,现在就一心想搬进招待所,解决个人住宿问题后再做长远打算。

饭要一口一口吃,事儿得一步一步来,急不得!

回到家中也没废话,他的东西不多,将几件衣物塞进包里,拿上牙具就走。

葛尤满脸垂头丧气,连连摇头。

“我住进招待所大楼,又不是出远门,你叹啥气?”

“兵子,你说说,两年前我下乡插队,你复员上大学……”

“现在你即将毕业,又写上剧本,既能选择走摄影方向,又能搞文学创作,你说这人与人的际遇怎么差这么多!”

“你跟我比什么!”

陈兵拍着他的肩膀,道:“每个人节奏不同,你现在看似慢,说不定十年后一飞冲天,我还得抱你大腿呢!

陈兵郑重其事,“他日你做师爷,我当麻子,一起抢黄老爷的还得依仗你呢。别到时不认我这兄弟!”

“那哪能,咱们两家可是同吃同住的关系!”

说完不对味,葛尤现在特没自信,如丧考妣道:

“你也别安慰我,上午我去了小西天,好多优秀知青都想考进去,他们外形条件这么出众…还看到田状状他们,也在打听电影学院的事情,这么多优秀的青年……”

“小嘎,你得支棱起来!这么多艺术单位,也不单电影学院,你多去打听看看,也给自己多留条路!”

似乎想着这样宣泄情绪不对,葛尤郑重地跟陈兵握手,俩人都没有再多说什么。

不好让梁晓生久等,陈兵提上挎包就出门,手上拎着个洗脸盆,跟葛尤回家时的场面倒有些相似。

走了几步,还是那幢六七楼高的老式筒子楼,散发的异样气息还在,这回真要关里面赶稿子了。

“你是厂里子弟,我就不多跟你介绍,目前有两个剧组人员住着,马上还会进来一个。”

梁晓生介绍道:“除此之外今年还从外面调来好几位编剧,你住几天应该全认识了。”

看着楼道里来来往往的人,陈兵问道:“都有哪几位导演在呢?”

“《大河奔流》在做些收尾工作,有谢铁黎导演和陈怀恺导演。陈导另有戏曲片在筹备,还有你们电影学院跟厂里有一部片子合作,听说是谢非和郑栋天要过来。”

后世闻名的北影仿清楼还未建立。

正在筹备的剧组全都安排住进筒子楼招待所中。

计划经济时代,故事片制片厂的生产模式反而比后世更为工业化、标准化。

这套电影体系源自苏联模式,从五十年代至今已经形成适应于计划经济体系的电影生产模式,相当成熟。

就跟罐头厂、自行车厂一样,只不过电影厂生产的是精神上的东西。

文学部抓电影剧本,属于第一车间,是生产首要核心,如同故事片的发动机。

这一点与后世全然不同,几十年经过几次版本更迭,编剧地位越来越低。

在互联网时代,阿里甚至想通过AI取代编剧行业,最终受到编剧们的集体抵制。

一个剧组在立项时不看剧本,不问导演,先看流量明星们的档期有没有空,完全是倒反天罡!

在计划经济年代,上头领导反复不断强调的一句话便是:剧本剧本,一剧之本。

整栋筒子楼里,只有导演和编剧具备个人独立房间,知名演员两人一间,一般工作人员住八人一间。

足见编剧地位之高。

早年北影厂甚至会将那些没有希望投拍的剧本的作者邀请来厂里改稿,以培养壮大编剧行业的力量。

来到三楼,这一层住着许多编剧,梁晓生自然也将陈兵安排到此。

迎面又撞上熟人,陈兵跟对方打招呼。

王好为还拿着老式红梅牌的保温杯,看着陈兵手上的架势,笑道:

“上午讨论完,下午就搬过来,准备花多长时间写完这篇稿子啊?”

“这个故事的内容特别生活化,写起来不会很长,内容都在我脑子里,我打算用几天时间先完成初稿!”

陈兵一句豪言壮语使得在场二人震撼了一下,编剧写稿子向来是精益求精、一慢再慢,哪有刚进来就说几天要写好的!

还是太年轻。

王好为抿了口保温杯,笑道:“行,我指望你早点写完,说不定我还能拍上呢!”

她走完转身下楼,梁晓生带着陈兵走进房号为306的宿舍。

“王好为导演有生产任务?”

梁晓生想了想,道:“还没有,厂里打算让她独立执导,应该是来看看编剧们手上的本有没有合适的。”

“你在学院的生活补贴还有厂里给的补贴先记着,等调配科的跟北电对接好了再给你。”

说完梁晓生就准备回去,陈兵忙问道:“编剧们每日里的工作安排是怎么样的?”

梁晓生皱起了眉头,思索许久,有这东西?

“编剧是松散职业,也没有让他们坐班的道理……”

又想了想,他眼前一亮,想到了个地方,道:

“对了,白天编剧们喜欢到资料室去,你到时候去看看就知道了。”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