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biquw.cc
清晨的函谷关被薄雾笼罩,尹喜整理着案头堆积的竹简,忍不住向老子叹道:“先生,近来传道,弟子发现众人对‘道’的态度千差万别,这究竟是为何?”
老子放下手中的茶盏,目光望向关外若隐若现的群山,缓缓说道:“这世间之人,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种,他们知晓‘道’的存在,内心深信不疑,且能躬身践行。就像春日里默默生长的种子,无需他人催促,自会循着阳光雨露的方向破土而出。”
“第二种人,他们信道,不过是看中其中的利益。”老子轻轻摇头,“就像商贾见有利可图,便蜂拥而至。他们将‘道’当作换取功名利禄的筹码,看似在求道,实则是在满足私欲。”
尹喜皱眉追问:“那畏惧信道的又是何种人?”老子捡起案头的枯枝,在地上画了几道蜿蜒的痕迹:“第三种人,对‘道’既不确定又不理解,往往是被他人推着前行。这就好比被强赶进深山的旅人,满心惶恐,不知前路几何,自然难以眞正领悟其中眞谛。”
“还有一种人,把信道当作谋生手段。”老子望着渐渐散去的薄雾,神色凝重,“他们像经营店铺一般对待‘道’,将其包装、兜售,却忘了‘道’本是自然而生,岂容如此亵渎?”
尹喜若有所思:“难怪很多人对‘道’信任不足,原来是如此缘故。”老子点头:“正是。我们传道时,若满口玄奥之词,如同将珍宝锁进密匣,百姓如何能懂?唯有以田间地头的道理、家常生活的故事为引,让‘道’接上地气,方能深入人心。”
“那传道之后,还需注意何事?”尹喜虚心求教。老子将枯枝抛向远处,语重心长道:“每一次传道,都要如老农审视耕耘过的土地,仔细总结、深刻反省。哪里讲得透彻,哪里尚有不足,都要反复思量。如此不断精进,方能让‘道’眞正在人心扎根。”
晨雾散尽,阳光洒落,尹喜将这番教诲铭记于心,望着关外往来的行人,思索着如何将“道”以更朴实的方式传递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