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
全名:刘骜
别名:汉成帝
字:太孙
谥号:孝成皇帝
封号:皇太子
庙号:统宗(后废除)
年号:建始、河平、阳朔、鸿嘉、永始、元延、绥和
民族:汉族
出生地:京兆郡长安县
生卒年:前51-前7
逝世地:长安未央宫
陵墓:延陵
在位时间:前33-前7
点评:汉成帝刘骜虽有文才,却沉迷酒色,致外戚专权。
性格:沉湎享乐,怠于政事
汉成帝刘骜:盛极而衰的西汉挽歌
汉成帝名叫刘骜,字太孙,是汉元帝刘奭的长子,西汉王朝的第九位皇帝。他是历史上著名的酒色皇帝,荒淫无道,不理朝政,最终死在“温柔乡”中。
刘骜的母亲叫王政君,本是一个普通的小官吏之女,因为貌美被选入宫中。她入宫后正巧赶上太子刘奭心爱的女子司马良姊病亡,刘奭伤心之余,竟然不再近女色。宣帝为了子嗣,十分着急,就将几个美人送到刘跟前,命他挑选一个。刘奭不敢忤逆父亲,就随手指了一个,这个幸运的女子就是王政君。不过尽管王政君美貌动人,刘奭也没有动心,只宠幸了她一次,就再不理会。没想到就是这一夜情,王政君就有了身孕。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王政君生下了大汉王朝的嫡皇孙。宣帝见王朝后继有人,十分高兴,亲自给这个孙子起名为“骜”,意思是希望他能做西汉王朝的千里马,可惜后来刘骜辜负了老祖父的厚望。
刘骜从小也很聪明伶俐,宣帝十分喜爱,经常把这个孙子带在身边。而王政君母凭子贵,也坐上了太子妃之位。后来宣帝去世,刘奭继位,即汉元帝,王政君就做了皇后,3岁的刘骜被封为太子。元帝为人优柔寡断,没有什么治国之才,到了后期又沉溺于酒色,对太子刘骜的教育也做的不好。元帝本来还是很喜欢这个长子的,他还特命驸马都尉、侍中史丹专门照顾太子。刘骜本来就很聪慧,为人也很谨慎,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可惜没人把他的品行教好。刘骜长大后生活安逸,喜好酒色,比父亲元帝更甚。元帝虽然自己享乐,但也认为皇储不该如此,于是就逐渐不喜欢他了。而刘骜的异母兄弟,傅昭仪所生的定陶王刘康,则人品端正,并且多才多艺,元帝很欣赏。加上元帝本就不喜王皇后,对傅昭仪却比较宠爱,所以就有了废太子另立的想法。而专门照顾太子的驸马都尉、侍中史丹是个很有谋略的人,他就积极地帮刘骜想办法来保住岌岌可危的太子之位。史丹借着贴身内宠的身份,经常在元帝身边打转,为刘骜说尽了好话。元帝本就是个优柔寡断的人,听了这些话就一直没下决定。到了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元帝病重,史丹又借着自己内宠的身份入寝殿探病,他再次为太子求情,说得请辞恳切,声泪俱下,听得病榻上的元帝都感动了,终于表示不会再废太子。不久,元帝病逝,刘骜就继位称帝了,即汉成帝。
刘骜20岁当上皇帝,母亲王政君被尊为皇太后。刘骜借鉴前几代皇帝在位时权臣霍光和宦官石显专权的教训,认为还是自己母党亲舅家的人最放心,于是王太后一家就鸡犬升天了。刘骜任命王太后的同母弟弟王凤做了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总领朝政大权。而王太后的5个异母兄弟王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都封了侯,世人称之为“五侯”。从此,王氏一族权倾朝野,成帝一朝就陷入了外戚专权的深渊。
刘骜其实还是有一点作为的,他在位期间曾下诏减轻赋钱,禁止奢侈和强化皇权。他将原本人算120的赋钱,减为人算40。永始四年(公元前13年),统治集团内部日益腐朽,以王家五侯等为首,骄奢淫逸,竞相攀比,西汉王朝日渐衰落。为了挽救王朝危机,刘骜下诏禁止奢侈,虽然当时没起什么作用,但也很有积极意义。刘骜为了把权力抓在自己手中,阻止外戚专权,他创立了“三公制度”。朝堂上设立了三个品级相同的职位,即丞相、大司马和大司空,合称“三公”。这样做实际上是分散丞相的权力,三人互相牵制,从而达到加强皇权的作用。这一制度一直被后世王朝延用了下来。
刘骜在文化上作出了很大的成绩,这主要体现在几部重要著作的编订上。著名农书《氾胜之书》就出现在这个时期,这本书总结了北方农业生产技术,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进步。刘骜还亲自倡导,并由大学者刘向主持编纂了一本规模宏大的书——《七略》。这是我国第一部综合类图书分类目录,它收录图书13269卷,分为7类,所以叫“七略”。刘向还没有完成就去世了,他的儿子刘歆继续编辑完成。这部书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