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biquw.cc

蜀中,成都府西郊,浣花溪畔。

曾经的“浣花别业”已彻底改头换面,一座依山傍水、规模宏大的崭新建筑群拔地而起——**岐山书院**。它没有长安国子监的森严规制,没有江南园林的精致婉约,却透着一股迥异于时代的磅礴气象与实用主义风格。

***依山而建,巧夺天工:**书院背靠青城余脉岐山,借山势分层而筑。下层是开阔的广场、演武场(用于基础体能和纪律训练)、巨大的物料堆放场和工坊区(“天工坊”);中层是鳞次栉比的讲堂、藏书楼、学生宿舍、膳堂;上层则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是山长居所(李珍)、核心教习精舍以及守卫森严的“天工秘藏”所在。溪水被巧妙引入,驱动着水车,为工坊提供动力,也灌溉着开辟出的试验田。

***格局开阔,兼容并包:**建筑多用青石、巨木,坚固朴实。巨大的窗户保证了充足的光线。讲堂内,没有高高在上的师位,而是环形布置的桌椅,便于讨论。藏书楼(“集贤阁”)正在疯狂充实,不仅有搜罗来的儒家经典、史书子集,更有大量李珍口述、张翰组织编纂的“岐学”教材:《基础算学》、《格物初探》(物理、化学基础原理与实验)、《农工改良精要》、《地理图志》(含简易世界地图)、《岐王军制与后勤管理简述》、《医护营实录》等等。这些书册,皆用活字印刷(书院自制)批量印制,纸张亦是书院工坊改良所产。

***“天工坊”:技艺的圣地:**位于山脚下的“天工坊”戒备最为森严,由鲁大亲自坐镇。这里不仅有改良的冶金炉、纺织机、水力锻锤,更有进行秘密研究的独立区域。火药配方、灌钢工艺、神臂弩核心部件制造等“天工”之秘,在这里被严格保护、持续改良,并谨慎地探索着民用转化的可能(如开矿爆破、水利工程)。鲁大不再是单纯的铁匠,而是“格物院”院正,带着一群挑选出的、签下死契的精英弟子,在探索未知的道路上跋涉。

**开院之日,盛况空前,却又别开生面。**

没有朝廷大员的冠盖云集,没有繁复的祭祀礼仪。山门前,李珍一身简朴的儒衫,王妃崔氏身着素雅衣裙,张翰、鲁大、柳成等核心皆作教习打扮。前来观礼的,有蜀中官员(好奇居多)、本地士绅(观望)、更多是闻讯而来的寒门学子、军中遣派的进修军官、民间工匠、甚至还有少数大胆的商人子弟。

李珍的声音通过简易的铁皮喇叭(格物院小发明)清晰地传遍全场:

“今日,岐山书院,开院纳贤!本院宗旨,非为科举晋身之阶,非为清谈玄理之所!乃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习经世致用之学,育匡时济世之才!**”

“无论出身门第,无论士农工商!凡有志于学,有慧根,肯实干,愿以所学利国利民者,皆可入院求学!”

“本院设诸科:”

“**明理院:**授算学统筹、格物致知(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穷究万物之理,拓展认知边界!”

“**经世院:**授农工改良之术、水利营造之法、商贸管理之要、岐王军制与后勤之精髓。所学即所用,立竿见影!”

“**文华院:**授经史子集,然非寻章摘句,旨在明理修身,知兴替,辨忠奸,养浩然之气!兼授《忠义孝悌新解》,化育人心!”

“**格物院(需考核):**授高阶技艺,究天工之秘,为百业之先导!”

“**杏林院(由王妃主持):**授基础医理、辨识药草、外伤急救、防疫之法。医者仁心,普惠众生!”

此言一出,全场哗然!打破门第之见,招收工商子弟?教授被视为“奇技淫巧”的格物、百工之术?甚至与经史并列?这简直是颠覆千年传统!

“肃静!”张翰作为书院“监院”(总管),威严出声,“山长有言:纸上谈兵,空误国事;格物致知,方为真学问!尔等且看——”

他一挥手,书院大门轰然洞开!

*明理院外的空地上,几名教习正带领学生进行简单的力学实验:杠杆省力、滑轮组、水的浮力…直观的现象让围观者啧啧称奇。

*经世院的试验田里,新式的曲辕犁、耧车正在演示,引来老农的围观和赞叹;一旁的水力纺纱机发出有节奏的声响。

*文华院廊下,张贴着大幅的《大唐疆域图》和《简易寰宇图》,引得学子们指指点点,争论不休。

*杏林院外,王妃崔氏亲自示范伤口清洗、包扎,并讲解“病从口入”的防疫观念,许多带着孩子的妇人看得格外认真。

*最引人注目的是格物院外围展示区:一架改良的神臂弩(民用版,威力削弱)被固定在架子上,旁边摆放着灌钢打造的农具样品,以及鲁大设计的新式水车模型。虽不见“掌心雷”,但那肃杀与精密结合的气息,已足够震撼。

“此乃‘岐学’!”李珍的声音再次响起,充满力量,“非为标新立异,实为补传统学问之不足!大厦将倾,非一木可支;盛世重光,需百工并举!岐山书院,愿为天下有志有才之士,开此新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岐学之光,终将燎原!”

**书院的生活,紧张、充实而充满活力。**

***学子众生相:**有出身贫寒、渴望改变命运的青年,如饥似渴地学习算学格物;有被军中派来进修的年轻校尉,对后勤管理和简易医护如获至宝;有世代工匠之子,在经世院和格物院找到了理论支撑,技艺突飞猛进;也有少数抱着猎奇心态的士族子弟,在接触到实用知识后,渐渐改变了观念。

***教学相长:**李珍亲自讲授《格物初探》和《地理图志》,将现代科学理念融入古代认知体系,常引发激烈辩论。张翰负责统筹和算学,严谨周密。鲁大授课充满激情,带着弟子在“天工坊”边做边学。王妃崔氏的杏林院最受百姓欢迎,她编写的《妇幼保健简方》被大量印制,流传甚广。柳成则化身“商道”教习,传授情报分析思维在商业上的应用。

***实践为本:**书院强调动手能力。算学课要实地测量土地、计算工程量;格物课要做实验、写报告;经世院学生要参与农具改良试验、水利模型制作;杏林院学生要定期下乡义诊。书院后山的矿洞、溪边的工坊、周边的农田,都是他们的课堂。

***星火初燃:**第一批改良的曲辕犁、高效水车从书院流出,迅速在蜀中推广;书院印制的廉价农书、医书、算学启蒙册子,通过柳成的商业网络销往各地;军中推广开来的简易医护包和战场急救术,显著降低了伤兵死亡率;甚至书院改良的记账法,也开始被一些开明商贾采用。

**长安,未央宫。**

肃宗李亨看着蜀中节度使密报中关于岐山书院的描述,眉头紧锁:“兴学?授格物百工?李珍…他究竟想做什么?”

李辅国阴恻恻地道:“陛下,此乃收买人心,培植私党!其心可诛!那些离经叛道之学,蛊惑人心,动摇国本!”

“然其书院所出农具、医书,确于民生有益。”有大臣小声反驳。

“小恩小惠,掩其大恶!”李辅国厉声道,“陛下,当严令蜀中,禁其传播邪说,限制其招生!”

肃宗沉吟良久,最终疲惫地摆摆手:“罢了…他既已远离兵权,困于蜀中一隅,办学…就由他去吧。只要不涉军政,随他折腾。多派些眼线进去便是。”在他眼中,没有刀把子的岐王,威胁已大大降低。那些“奇技淫巧”,终究难登大雅之堂。

**岐山书院,山长精舍。**

李珍站在窗前,俯瞰着灯火点点的书院。朗朗的读书声、工坊的敲打声、试验田里的蛙鸣交织在一起,奏响一曲充满希望的夜曲。

张翰呈上最新的成果简报:新式纺织机效率提升三成,已准备在蜀中推广;《基础算学》第三册雕版完成;格物院在王妃提供的思路下,从植物中成功提取了第一种有效消炎药剂…

“王爷,长安那边,对我们似乎…放松了些。”柳成低声道。

李珍微微一笑,目光深邃:“他们以为夺走了刀剑,我便无计可施。殊不知,真正的力量,在于开启民智,在于播撒火种。刀剑可定一朝一夕,思想能改千秋万代。”

他拿起书案上一本还散发着墨香的《格物初探》第一册,手指抚过扉页上他亲笔题写的院训:

“**求真务实,经世致用;格物创新,普惠苍生。**”

“看,”李珍对身边的王妃、张翰、鲁大、柳成说,“这才是我们真正的‘岐王大纛’!它不插在城头,而将立在无数人的心中,立在田埂上、工坊里、账簿间、药炉旁…终有一日,这星火之光,将照亮整个大唐!”

岐山巍巍,浣水潺潺。书院灯火,彻夜不熄。李珍放下了权柄,却举起了照亮未来的火炬。在这远离权力中心的蜀地山林,一场静默却更为深远的思想与技术变革,正悄然孕育。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岐学之种,已破土而出,其参天之姿,只在未来。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