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biquw.cc

雍丘南大捷的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沿着运河、驿道飞速传遍江淮大地。那面猎猎作响的玄蛟岐王大纛,第一次在战场上证明了自己的分量。陈武的名字,连同神臂弩的恐怖威力,成为了叛军斥候惊恐传递的秘闻,也成了江淮百姓口耳相传的希望。

然而,对于坐镇太湖坞的李珍而言,胜利的喜悦只是短暂的振奋。他深知,一次突袭的成功,远不足以支撑起对抗整个安史叛军的大业。岐王军要真正成为江淮砥柱,成为改写历史的变量,根基在于其内在——一套迥异于此时唐军腐朽体制、脱胎于他前世知识储备与多年秘密实践的全新军事体系。

**太湖坞,岐王军大营。**

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嘹亮的号角声已划破宁静。不同于传统府兵或募兵营地的嘈杂无序,岐王军的营地呈现出一种近乎苛刻的秩序感。

***军纪如山:**士兵们以“队”(五十人)、“旅”(二百五十人)为单位,在各自划定的区域内迅速集结。没有喧嚣,只有甲叶摩擦的轻响和口令的短促回应。迟到者、衣冠不整者,无论新兵老兵,皆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值日军官记录,等待的是明确的、公开的处罚(通常是额外的劳役或训练)。陈武拄着刀,面色冷峻地巡视,目光所及之处,无人敢懈怠。严明的纪律,是李珍用血泪教训(南山别苑初训时的混乱)和现代理念反复灌输的核心。

***医护营:王妃的战场:**营区一隅,用白布和木栅围起的一片区域格外醒目。这里没有寻常军营的汗臭与血腥味弥漫,反而飘散着艾草和药汤的气息。崔王妃一身素净的窄袖衣裙,发髻挽得一丝不苟,正带领着十余名经过紧急培训的医护女官和招募来的民间医者,有条不紊地处理着雍丘南之战送回的伤员。

*一名腹部被划开的老兵躺在简易的木床上,脸色惨白。若在旧唐军,这般重伤几乎等同于死亡。但在这里,孙思邈(一位被王妃医术理念吸引的老军医)用煮沸消毒过的刀具和丝线,小心翼翼地清理创口、缝合。旁边,一名医护女官用干净的麻布蘸着烈酒(简易消毒酒精)擦拭伤者额头降温。

*“王妃…俺…俺是不是要死了?”老兵虚弱地问。

*崔氏俯身,声音温和却坚定:“老丈放心。伤口虽深,但未伤脏腑。孙老妙手,辅以汤药静养,必能康复。你为岐王、为百姓流血,王府必养你终老。”她的话,连同那干净的环境、专业的处理,给了伤者莫大的安慰。**“伤有所医,残有所养”**——李珍提出的这条军规,正在这里被崔氏用行动诠释,极大稳定了军心,也吸引了更多走投无路的流民壮丁投军。

***后勤:张翰的算盘与流水线:**靠近工坊区的空地上,张翰正指挥着民夫和辎重兵进行一场“表演”。缴获自叛军和征集来的粮草、布匹、药材等物资堆积如山。

*“按王爷定下的‘三色木牌’法!”张翰声音清朗。只见物资被迅速分类:红色木牌代表前线急需(箭矢、伤药、干粮),绿色木牌代表日常消耗(粮米、被服),黄色木牌代表储备或待分配(缴获的财帛、部分粮食)。

*红色木牌物资由一组精干人手立刻打包,装上早已等候在旁的快船,由周通的船队运往陈武正在扫荡的前线。绿色木牌物资则被送入标注清晰的仓库,由专人登记造册,按各旅、队定额发放,杜绝了旧军队中司空见惯的克扣、贪墨。黄色木牌物资则送入更深处的秘库。整个过程高效、透明,如同一个初具雏形的流水线。

*旁边,几名收编的原朝廷溃兵军官看得目瞪口呆。其中一人喃喃道:“这…这比长安太仓署的账目还要清楚!领东西不用塞钱给仓曹了?”

***情报:柳成的蛛网与沙盘:**坞堡中心,一间守卫森严的密室被开辟为“军情司”。室内光线略暗,墙壁上挂满了江淮及周边地域的巨幅地图。最引人注目的是屋子中央一个巨大的沙盘——这是张翰根据柳成情报和李珍记忆,带领工匠日夜赶制的江淮地形地貌模型,河流、城池、山脉、关隘栩栩如生。

*柳成手持细长的木杆,正对着沙盘向李珍和陈武(已押送物资返回)汇报:“据‘锦云庄’洛阳分号密报,尹子奇久攻睢阳不下,损兵折将,已向洛阳伪燕朝廷求援。伪燕可能派大将杨朝宗率万余步骑南下增援,预计十日后可至睢阳外围!”

*他又指向运河上游一处:“另,雍丘守将田承嗣吃了大亏,收缩兵力于雍丘城内,但其派出多股小部队,伪装成流民或溃兵,在宁陵以北的运河两岸活动,意图袭扰我粮道,并打探我军虚实!”

*李珍凝视着沙盘上代表敌军援兵和骚扰部队的小旗,手指轻轻敲击桌面:“情报先行,料敌于先。柳总管,你的网要织得更密些。尤其是杨朝宗部动向,务必精确掌握其行军路线、粮草位置!”

***“情报即生命,精确即胜利。”**这是李珍刻在军情司门楣上的话。柳成的情报网络与这直观的沙盘结合,让岐王军的决策层拥有了远超时代的战场感知能力。

***训练:陈武的刀与李珍的册:**校场上喊杀震天。新募的士兵正由王府旧部带领,进行基础队列和刀盾配合训练。而在另一片用木桩、矮墙模拟的复杂区域,则是精锐“战锋营”的训练场。

*陈武亲自下场,手持未开刃的灌钢刀胚,示范着南山别苑锤炼出的“小队渗透突击”战术:“看清楚!三人一组,一主攻,一掩护,一支援!交替跃进,利用掩体!遇敌不恋战,直取要害!”士兵们以小组为单位,在模拟的街巷、障碍间快速穿行、掩护、突击,动作简洁高效,与讲究大方阵对撞的传统唐军战法截然不同。

*李珍站在高台,手中拿着一本薄薄的、用线装订的册子——《岐王军操典纲要(试行)》。上面用炭笔简单勾勒着队列图、小组战术示意图、后勤流程图,以及最核心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简化版(如:一切行动听指挥、缴获归公、不虐俘、不扰民等)。这本简陋的册子,是他在无数个夜晚,结合现代军事思想和唐代实际写就的,正由识字的队正、旅帅们向士兵宣讲背诵。它将是岐王军区别于旧军队的灵魂烙印。

**傍晚,李珍与陈武并肩立于坞堡高墙之上。**

望着下方井然有序的营地:炊烟袅袅,士兵们按队列领取饭食;医护营区灯火通明,伤兵得到照料;工坊区炉火不熄,传来有节奏的锻打声;巡逻队口令清晰,步伐整齐。

“王爷,”陈武感慨万千,他经历过府兵的崩坏,也见识过募兵的混乱,“末将带兵半生,从未见过如此…如此‘规矩’又如此有生气的军营!那些收编的溃兵,初来时偷奸耍滑、畏敌如虎,如今不过旬月,竟也渐渐有了些样子。”

李珍目光深邃,望向北方烽烟的方向:“陈将军,纪律、后勤、情报、医疗、训练…这些看似琐碎,实则是军队的筋骨血肉。旧唐军之败,非败于兵不利,战不善,乃败于体制腐朽,人心离散!我岐王军,就是要用这不一样的筋骨血肉,铸就一把能斩断叛军气运、也能…刺破这积重难返之世的利剑!”

他拿起那本《操典纲要》,册页在晚风中轻轻翻动。

“这,就是我们的根本。让将士们知道为何而战(保境安民),知道如何能活(严明纪律、可靠后勤、有效医疗),知道如何能胜(精良装备、科学训练、精确情报),他们才能爆发出远超敌人的力量。”

“雍丘南只是开始。睢阳的血战还在继续,更大的风暴即将到来。”李珍的声音沉静而充满力量,“让我们用这不一样的岐王军,告诉尹子奇,告诉安禄山,也告诉灵武那位…大唐的东南,有岐王在,乱臣贼子,休想踏进一步!”

夜幕下的太湖坞,灯火点点,秩序井然。这里没有旧王朝的暮气沉沉,只有一股在血火中新生的、锐利而坚韧的力量在默默积蓄。岐王大纛之下,一套融合了超越时代理念的新军制,正悄然成型,即将在更广阔的战场上,掀起更大的波澜。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