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别苑的“奇石异草”风波,在李珍堪称影帝级的“纨绔”表演下,有惊无险地化解了。杨国忠府上的管事带着几块李珍随手从假山边指点的“玲珑石”和一肚子关于岐王殿下如何沉迷“方士炼丹”、“奇技淫巧”(指那些被打扮成猎具的兵器零件和故意摆放的古怪器械模型)以及“骄奢淫逸”(指那些刻意展示的华服美酒和“春宫图”)的见闻,满意而归。李珍知道,这暂时的麻痹只是权宜之计,杨国忠那条毒蛇的疑心不会轻易消除,他必须争分夺秒。
别苑深处,灌钢炉的火光日夜不息,神臂弩的机括在能工巧匠手下日趋精妙。但李珍的心,却随着驿道上越来越频繁的急报和范阳方向传来的越来越露骨的“异动”,飞向了更遥远的北方——朔方。
朔方军!未来平定安史之乱的中流砥柱,郭子仪、李光弼麾下的百战雄师!此刻,他们正驻守在帝国最苦寒的北疆,直面突厥、回纥的威胁,同时也是防备安禄山三镇的一道重要屏障。然而,李珍通过情报网和有限的朝堂消息拼凑出的画面,却让他心头发冷。
时值隆冬,朔风如刀。长安的权贵们尚在暖阁中拥炉赏雪,吟风弄月,而数千里外的朔方军镇,却是另一番景象。
“王爷,朔方密报。”陈武的声音在百工院外响起,带着一股从风雪中归来的寒气。他奉命亲自负责与朔方方向情报的传递。
李珍放下手中一份关于弩臂选材的测试报告,示意他进来。陈武递上的不是纸卷,而是一小截枯黄、坚硬、带着明显啃噬痕迹的草根,以及一小块冻得发黑、粗糙得如同砂砾的饼子。
“这是……?”李珍皱眉。
“朔方军卒的‘口粮’!”陈武的声音压抑着愤怒,“我们埋在灵州(朔方节度使驻地)的眼线‘老鹞’冒死送出来的。去岁关中大旱,本该拨给朔方的军粮被层层克扣,运到灵州的,多是陈年粟米掺杂麸皮糠秕,甚至发霉的!这点东西,连塞牙缝都不够!士卒们只能挖草根,剥树皮!冻饿而死者,每日都有!更别提御寒的冬衣……许多士卒还穿着秋衣,手脚冻疮溃烂者不计其数!药材更是奇缺,风寒、冻伤、疫病横行,营中哀鸿遍野!”
李珍的手指猛地攥紧那截草根,坚硬的根须刺得掌心微痛。史书上冰冷的文字,此刻化作了手中这活生生的苦难。他仿佛看到了风雪呼号的营寨里,那些面黄肌瘦、蜷缩在单薄营帐中瑟瑟发抖的身影,看到了冻僵在哨位上的士兵,看到了因伤口溃烂感染而痛苦呻吟的伤员……这样的军队,如何能抵挡即将南下的、如狼似虎的安禄山叛军?
“郭子仪、李光弼呢?他们难道不管?”李珍沉声问。
“管?如何管!”陈武苦笑,“郭帅、李帅爱兵如子,多次上书朝廷,陈明利害,请求粮秣冬衣药材。奏疏要么石沉大海,要么被杨国忠斥为‘夸大其词’、‘邀功索饷’!甚至有御史弹劾郭帅‘邀买军心’!朝廷自顾不暇,忙着给贵妃娘娘修华清宫,哪里顾得上边关将士的死活!”
李珍闭上眼,深深吸了一口带着铁锈味的空气。历史的无力感再次攫住了他,但他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只能恐惧焦虑的穿越者了。他有了秘库,有了江南蜀中的退路,有了灌钢和神弩的雏形……现在,他需要为未来埋下另一颗种子,一颗能在朔方这片冻土上生根发芽的种子。
“不能再等了!”李珍猛地睁开眼,眸中锐光闪烁,“陈武,王府秘库,还有‘暗线’新送来的浮财,能动用的,全部清点出来!赵福!”
“老奴在!”一直侍立在旁的赵福立刻应声。
“立刻去办三件事!”李珍语速极快,条理清晰,“第一,动用我们在长安、洛阳所有能控制的药材铺,以‘囤积居奇’为名,秘密、分散地大量收购金疮药、冻疮膏、防治风寒疟痢的成药,以及能弄到的所有棉花、麻布!记住,要快,要隐秘,宁可多花点钱,也要避开官府的耳目和杨国忠、安禄山在长安的眼线!”
“第二,联系我们在太原府(河东节度使驻地,邻近朔方)的秘密商号‘晋丰号’,让他们以最快速度,在河东、河北等地秘密采购粮食,不拘粗细,以耐储存的粟米、豆类为主!同样要分散、隐秘!”
“第三,准备车队!最普通、最不起眼的商队形制!车辆要加固,牲口要健壮耐寒!人员……从南山别苑的护卫里,挑选最可靠、最机灵、熟悉北方道路,最好是……有过边军经历的!由你亲自挑选带队!”
赵福和陈武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震惊和了然。赵福迟疑道:“王爷,数目如此巨大,又要极度隐秘……这风险……”
“风险再大,也要做!”李珍斩钉截铁,“这不是施舍,是投资!是给大唐的脊梁续命!更是给我们自己买一份未来的保障!记住,这批物资,绝不能以岐王府的名义送出!要做得天衣无缝,让所有人都查不到来源!”
“那……以何名义?”陈武问。
李珍踱步到窗前,望着北方铅灰色的天空,缓缓道:“‘无名氏’!一个感念边军将士戍边辛苦、不忍见其冻饿而死的‘无名氏’富商。具体怎么操作,赵福,你比我更在行!伪造商队路引、打通沿途关节、选择交接地点和方式,务必滴水不漏!重点要送到郭子仪、李光弼的直属部队手中,尤其是……那些最能打、军纪相对较好的营头!”
“喏!”赵福和陈武齐声领命,神情肃穆。他们知道,这是一场与时间、与严寒、更与无处不在的监控进行的无声战争。
接下来的日子,岐王府的“秘库”如同开闸放水般迅速缩水。赵福展现出他惊人的能量和手腕。收购药材布匹的行动在长安、洛阳的药材行、布庄悄然进行,通过数十家不同背景、看似毫无关联的商铺完成,资金流向被复杂的账目层层掩盖。晋丰号的掌柜接到密令,几乎动用了所有储备资金和隐秘关系,在河东、河北的市集乡间疯狂扫货,粮食被装入打着不同商号标记的麻袋,分散储存在数个不起眼的乡间货栈。
一支由二十辆加固大车组成的“商队”在长安郊外一个废弃的驿站秘密集结。拉车的骡马膘肥体壮,车夫和护卫都是陈武从南山别苑精挑细选出来的好手,个个沉默寡言,眼神锐利,其中几人脸上还带着边地风霜刻下的痕迹。车队装载着堆积如山的麻袋(粮食、棉花)、密封严实的药箱和成捆的粗布。
车队首领是一个化名“赵石头”的老兵,曾是朔方军中的一名队正,因伤退役后被赵福秘密招揽。他熟悉朔方的每一道关隘,认识不少旧部袍泽。
“赵石头,”李珍亲自来到集结地,将一份盖着模糊不清、无法追溯印记的“捐纳文书”和一小块特制的、刻着简单云纹的铜牌(作为与朔方内部接应人的信物)交给他,“此去朔方,山高路远,风雪载途,更兼沿途关卡盘查,盗匪横行,凶险万分。这些物资,是无数人省吃俭用、感念将士戍边之苦凑出来的。务必,将它们送到最需要、最值得的兄弟手中!尤其是……郭帅、李帅的麾下!”
赵石头单膝跪地,双手接过文书和铜牌,粗糙的大手微微颤抖。他看着眼前堆积的物资,眼圈泛红:“王爷……不,赵石头明白!兄弟们在前线挨饿受冻,朝廷不管,没想到……没想到还有人记得我们!您放心!人在货在!就是拼了这条老命,我也要把东西送到!替……替那些冻死的兄弟,谢谢您的大恩!”他重重磕了一个头。
“出发!”李珍沉声道。
车队在苍茫的暮色中启程,沉重的车轮碾过冻土,发出吱呀的声响,很快融入北方无边的黑暗与风雪之中。
一个多月后,朔方,灵州城外,郭子仪部前锋营驻地。
寒风卷着雪沫,抽打在士卒们单薄的衣甲上。营寨里一片愁云惨雾,伤病满营。连日的缺粮少药,让这支曾经的精锐也显得萎靡不振。
突然,辕门外传来一阵骚动。一队长途跋涉、风尘仆仆的车队出现在视野里。车队首领赵石头,拿着伪造的路引和那份“捐纳文书”,声称是受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幽州富商(幽州是安禄山老巢,此乃赵福的障眼法)所托,感念边军将士保境安民之功,特捐献粮秣药材布匹若干,以解燃眉之急。
守营军官起初根本不信,这年月哪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但当赵石头让人卸下几袋粮食和几箱药材打开验看时,所有人都惊呆了!那是上好的粟米!是包扎伤口急需的白麻布!是治疗冻疮和风寒的成药!还有御寒的棉花!
消息像野火一样瞬间传遍营寨。饿得眼冒绿光的士卒们围拢过来,看着堆积如山的物资,眼中充满了难以置信和狂喜。
负责接收的是郭子仪的长子、时任牙将的郭曜。他仔细检查了文书和货物,文书言辞恳切,却毫无破绽可查。货物更是实实在在的救命稻草!他锐利的目光扫过赵石头和他身后那些沉默精悍的护卫,心中疑窦丛生。幽州富商?安禄山的地盘?这太蹊跷了!但物资是真的,士卒们的命也是真的!
“敢问义商高姓大名?郭某及麾下将士,感激不尽,他日必当厚报!”郭曜抱拳问道。
赵石头按照事先演练好的,憨厚地笑了笑,露出被风沙吹裂的嘴唇:“将军不必多问。我家主人说了,边军将士为国戍边,抛头颅洒热血,这点东西,不过略表寸心。名字嘛……就叫‘无名氏’好了。东西送到,小的们任务完成,告辞了!”说罢,不顾郭曜的挽留,带着车队迅速掉头,消失在茫茫风雪中,仿佛从未出现过。
郭曜看着远去的车队,又看看营地中因得到粮食药材而重新燃起生机的士卒,眉头紧锁。他拿起一块从麻袋上撕下的布片,上面没有任何标记,只有角落里,一个极其细微、仿佛无意间钩挂出来的特殊编织纹路(赵福安排的记号,为未来相认留下线索)。他沉吟良久,将布片小心收起。
“父亲,”当晚,郭曜在帅帐内向郭子仪禀报了此事,并呈上那块布片,“此事处处透着古怪。如此巨资,绝非寻常商贾能为。幽州?安禄山?还是……长安城中某位不愿露面的贵人?其目的为何?”
郭子仪,这位未来力挽狂澜的名将,此刻面容沉毅,饱经风霜。他抚摸着那袋救命的粟米,感受着指尖传来的饱满坚实。他望着帐外呼啸的风雪,缓缓道:“无论其目的为何,此人能在朝廷弃我朔方如敝履之时,行此雪中送炭之举,解我万千将士倒悬之急,便是天大的恩情!此‘无名氏’三字,重逾千斤!告诉将士们,记住这份情!至于来源……”他目光深邃,“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只要他日此人所求不悖家国大义,我郭子仪,认这份情!”
风雪依旧肆虐,但朔方军营中,久违的炊烟袅袅升起,药香弥漫。濒死的士卒得到了救治,绝望的眼神中重新燃起了希望。没有人知道“无名氏”是谁,但“无名氏”的恩情,如同种子,悄然埋进了朔方将士的心田。
千里之外的长安,岐王府密室。
李珍听着赵石头风尘仆仆赶回后,详细汇报朔方交接的情形,特别是郭曜的疑问和郭子仪那句“重逾千斤”的评价时,一直紧绷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如释重负的疲惫笑意。
他走到炭盆边,拿起铁钳,轻轻拨弄着盆中燃烧的木炭,火光映照着他年轻却已显深沉的面容。
“朔方的寒风,不知能否吹散长安的迷雾?”他低声自语,目光仿佛穿透了厚厚的宫墙,投向那纸醉金迷、却已危如累卵的大明宫深处。
一颗种子,已然在北疆的冻土下,悄然蛰伏。只待惊雷炸响,烽烟遍地时,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而此刻,他依旧是那个在长安城里,醉心“享乐”、人畜无害的纨绔王爷——嗣岐王李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