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墨把建书架的想法一说,李秀琴先是愣了一下,随即一拍大腿。
“这是好事啊!”
她二话不说,就把李墨塞回来的那个红包,又重新塞了回去,还添了两张。
“妈支持你!钱不够妈再给你!”
李卫国没那么多话,他叼着烟,默默地走到后院,拿出卷尺,开始在文化角落那面空着的白墙下比量尺寸,眉头微微皱着,像是在构思一件精密的工件。
行动,就是他最直接的表态。
没过两天,一个崭新的,散发着淡淡松木清香的书架,就出现在了文化角落。
不是买的现成品,是李卫国托了以前厂里的一个老木匠,用较好的木料,连夜打出来的。
书架不高,一共四层,宽度正好和那面墙严丝合缝,边角都打磨得圆润光滑,一看就是用了心的。
“哇!有新书架了!”
辅导班下课,张小胖第一个冲了出来,看到那个新添的大家伙,眼睛都亮了。
李墨和他淘换来的几本书,还有王晴父亲送的那本《街道的美学》,都整整齐齐地摆在第一层。
“墨哥,这下咱们的故事会能看的东西就多了!”
张小胖说着,伸手就要去拿那本《中国古建筑图解》。
他的手刚伸到一半,就被李墨拦住了。
“等等。”
李墨从屋里搬出一张小桌子,放在书架旁边,上面摆着一个崭新的硬壳笔记本和一支笔。
“想看书,可以。”
他看着围过来的一群孩子,表情平静。
“不过,得有个规矩。”
“啊?还有规矩?”张小胖的脸垮了下来,“不就是拿本书看嘛,墨哥,搞这么麻烦干嘛?”
“就是啊,咱们都是自己人。”另一个男生也跟着附和。
李墨没有立刻解释,他转头,看向了人群后面的王晴。
王晴今天也来了,她抱着几本刚从自家书店整理出来的旧杂志,显然是来“添砖加瓦”的。
她从始至终都很安静,但当李墨看向她时,她冲他轻轻点了点头。
那个点头,给了李墨莫大的信心。
“这不叫麻烦,这叫爱惜。”
李墨拿起那本《街道的美学》,轻轻抚摸着崭新的封面。
“你们说,咱们门口那锅关东煮,为什么好吃?”
“因为汤好喝啊!”张小胖想也不想地回答。
“对,因为汤是妈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起来,用好几种料,小火慢慢熬出来的。她用心了,所以你们吃着香。”
李墨顿了顿,视线扫过每一个孩子的脸。
“书也一样。这些书,是我爸托人打的书架,是我用压岁钱一本本淘回来的,是王晴从她家书店里一本本挑出来送过来的。”
“它们不是石头,它们有自己的故事,也花了别人的心血。如果我们不爱惜,随便拿,随便丢,用不了一个月,这个书架就空了,咱们的故事会,也就少了很多能讲的东西。”
他的声音不重,但每个字都清清楚楚地传到大家耳朵里。
周围一下子安静了下来。
孩子们似懂非懂,但都觉得李墨说得有道理。
“那……那要怎么借啊?”吴莉小声问。
“很简单。”
李墨翻开那个硬壳笔记本,在第一页上,用尺子画好了工整的表格。
【日期】、【书名】、【借阅人】、【归还日期】。
“以后,咱们文化角落,有自己的借书证。”
李墨说着,从兜里掏出一沓卡片,那是他用硬纸板裁好的,大小和身份证差不多。
“想要借书,先来我这里登记,领一张借书证。以后每次借书、还书,都要在这里做记录。”
他把笔递给了王晴。
“你来帮我写第一张吧。”
王晴没有推辞,她接过笔,在那张小小的卡片上,写下了“老街文化角”五个清秀的字,又在下面,画了一个小小的,正在冒热气的关东煮锅的简笔画。
一个简单又温暖的标志,就这么诞生了。
“我第一个办!我第一个!”
张小胖之前的抱怨早就忘到了九霄云外,他挤到最前面,一脸兴奋。
“姓名。”
“张鹏!”
“班级。”
“南江三中初二(三)班!”
王晴认真地在登记本上写下他的信息,李墨则在卡片上写下他的名字,编上号:001。
当那张写着“001”号的,还带着墨水香气的借书证交到张小胖手里时,他激动得脸都红了,小心翼翼地捧着,好像捧着一张奖状。
有了第一个,就有第二个,第三个。
孩子们排起了队,一个个兴高采烈地在王晴面前登记,然后从李墨手里,接过那张代表着某种身份和责任的卡片。
隔壁的王叔和一些街坊也被这边的热闹吸引了过来。
“嘿,你们这搞得还挺像回事儿啊!”王叔看着那个登记本,啧啧称奇。
“王叔,您也办一张?”李墨笑着问。
“我?我一个卖面的,看什么书啊。”王叔摆摆手,嘴上这么说,眼睛却一个劲儿地往书架上瞟。
“王叔,您忘了,咱们故事会,您可是头号主讲人。这书架上,以后会放更多关于南江,关于咱们这条街的书。您不多看看,下次故事会,被小辈们问倒了怎么办?”
李墨半开玩笑地说。
王叔老脸一红,犹豫了一下,还是凑了过去。
“那……那给我也办一张!”
小小的文化角落,因为一个书架和一套简单的规矩,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傍晚,孩子们都回家了。
夕阳的余晖洒在院子里,给那个松木书架镀上了一层暖融融的金色。
李墨和王晴一起整理着登记本,看着上面那一长串名字,相视一笑。
“谢谢你。”李墨轻声说。
“谢我什么?”
“谢谢你懂我。”
王晴的脸颊微微泛红,她没有接话,而是指着书架最上面一层,那本蓝皮的《街道的美学》。
“这本书,你看完了吗?”
“看了一半。”李墨老实回答,“里面说的很多东西,太深了,看不太懂。”
“没关系,”王晴拿起那本书,翻到一页,上面有一句话被她用铅笔轻轻画了出来。
“你看这里,‘街道的价值,不在于它的宽度,而在于它所承载的生活和故事的密度’。”
她抬起头,眼睛里亮晶晶的。
“我觉得,我们现在做的,就是增加这条街的故事密度。”
李墨发现,自从认识她之后,自己那些来自未来的,模糊而宏大的想法,总能被她用这样精准又温暖的语言,清晰地表达出来。
这种感觉,妙不可言。
就在这时,院门口传来一个怯生生的声音。
是那个上次想讲自己爷爷开拖拉机故事的男生。
他抱着一个用布包着的东西,走到了书架前。
“墨哥,王晴姐。”他有些不好意思地打开了布包,里面是十几本半旧的连环画,《三国演义》、《水浒传》,保存得都很好。
“我……我爸说,这些书放家里也是放着,不如拿到这里,让大家一起看。”
男生把书小心翼翼地放到了书架的空位上。
“我登记过了,我是015号。”
说完,他敬了个不太标准的队礼,转身跑了。
李墨和王晴看着那几格瞬间被填满的书架,又一次对视,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那个小小的书架,已经不再只是李墨和王晴的书架了。
它成了整条老街的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