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
整条老街都浸泡在饭菜的混合香气里。
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此起彼伏,炸碎的红纸屑铺了满地,像一层喜庆的地毯。
李家杂货铺的门板难得地卸下了一半,没做生意,但门口那口大锅还温着,里面是李秀琴给街坊邻里备下的热汤。
“儿子,新年快乐!拿着!”
李秀琴把一个厚实的红包塞到李墨手里,脸上的笑容比窗花还灿烂。
李卫国站在旁边,嘴里叼着烟,没说话,但眉眼间的舒展,是前所未有的。
“谢谢爸,谢谢妈。”
李墨捏着那个红包,心里却盘算着另一件事。
他换上了一件半新的外套,在镜子前照了照,又觉得不妥,重新换回了那件常穿的深色棉袄。
“你这一大早的,折腾什么呢?”
李秀琴看着儿子反常的举动,有些好奇。
“我……我出去拜个年。”
李墨含糊地应着,转身进了店里。
他从货架上挑了些包装精致的糕点,又想了想,从后院辅导室的书架上,抽出一本他淘换来的,八成新的《中国古建筑图解》。
他觉得,送这个,比送烟酒要合适。
……
青叶书店门口,冷冷清清。
大红灯笼高高挂着,门却紧闭着。
李墨提着东西,在门口站了好一会儿,心脏不争气地跳得有些快。
这比他第一次在全班面前讲题还紧张。
他深吸一口气,抬手,轻轻敲了敲门。
等了半晌,门吱呀一声,从里面拉开了一条缝。
探出头的,是王晴。
她穿着一件红色的新毛衣,头发随意地披着,看到门外是李墨,整个人都愣住了。
“你……”
“新年好。”
李墨把手里的东西往前递了递,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自然一点,“我来……给叔叔阿姨拜个年。”
王晴的脸颊,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升温。
她侧开身子小声说:“快……快进来吧。”
书店里没有开灯,光线有些暗,空气里全是书本和油墨的味道。
一个戴着眼镜,气质文雅的中年男人从里屋走了出来,应该是王晴的父亲。
他的视线在李墨身上停顿了一下,然后落在他手里的东西上,眉头微微皱了皱。
“爸,这是我同学,李墨。”
王晴的声音细若蚊蝇。
“叔叔好。”
李墨把东西放到旁边的柜台上,不卑不亢。
“来就来,还带什么东西。”
王晴的母亲也从厨房走了出来,她系着围裙,态度比她丈夫要热情一些,但那份客气里,也带着审视。
李墨清了清嗓子,主动开口:“没带什么贵重东西,就是我们家自己做的一些小点心。另外这本书,我看着挺有意思的,想着叔叔阿姨开书店,应该会喜欢。”
王晴的父亲走过去,拿起了那本《中国古建筑图解》。
他翻开看了几页,脸上的表情松动了一些。
“你有心了。”
气氛总算没那么僵硬了。
王晴的母亲给李墨倒了杯热茶,几个人在柜台旁坐了下来。
“听小晴说,你家的生意现在很不错啊。”
王母状似无意地问。
“谈不上生意,就是街坊邻里捧场。”
李墨捧着茶杯,暖着手,“主要还是我妈手艺好。我就是跟着瞎出主意。”
“我听说,你还办了个辅导班?”
王父推了推眼镜,终于开了口。
“嗯,也不是正规的辅导班。”
李墨解释道,“就是把我们家后院空着的地方收拾出来,让附近的孩子有个写作业的地方。大家凑在一起,学习氛围好一点,不懂的还能互相问问。”
他顿了顿,补充道:“前阵子搞那个老照片故事会,也是孩子们的主意,他们想听听咱们老街以前的故事。”
他巧妙地把所有的事情,都归结为一种邻里间的互助和孩子们的兴趣,淡化了其中的商业色彩。
王父听完,沉默了。
他看了一眼自己的女儿。
他发现,女儿在旁边听着,眼睛里有一种他从未见过的光彩。
坐了大概半个钟头,李墨觉得再说下去就不礼貌了,便起身告辞。
“叔叔阿姨,那我先回去了。”
“好。”
王母点了点头。
就在李墨准备转身时,王父忽然开口:“你等一下。”
他转身走进里屋,再出来时,手里也拿着一本书。
书的封面是蓝色的,很素净,上面印着一行字——《街道的美学》。
“这本书,算是我们书店给你的回礼。”
王父把书递给李墨,“年轻人,多读点书,没坏处。”
李墨愣住了。
他接过那本书,书页很新,还带着印刷的油墨香。
“谢谢叔叔。”
王晴送李墨到门口。
冬日的阳光斜斜地照着,暖意融融。
“我爸他……就那样,你别介意。”
王晴低着头,小声说。
“没有,叔叔挺好的。”
李墨晃了晃手里的书,笑了一下。
两人一时无话,气氛却不尴尬。
“那个……书,谢谢你。”
王晴先开了口。
“那个回礼,也谢谢你。”
李墨回道。
说完,两人都笑了。
告别了王晴,李墨骑着车,心情好得想吹口哨。
回到家,李秀琴立刻凑了上来。
“怎么样怎么样?见到小晴她爸妈了?他们说什么了?”
李墨没回答,只是把那本书放到了桌上,然后从兜里掏出那个还没捂热的红包,塞回了李秀琴手里。
“妈,这个钱,我想拿来做点事。”
“做什么?”
“给咱们的文化角落,再添个书架吧。”
李墨看着窗外热闹的老街,语气平静却有力。
“让大家的故事,不只在幻灯机里,也能在书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