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父李严,再造炎汉 第56章 张鲁投降

作者:冷手冰指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14 09:14:33
最新网址:www.biquw.cc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十一月。

曹操经此一役,彻底平定了雍凉二州和汉中之地。

既已得东川,帐下主簿司马懿进言曹操,应乘势攻取西川之地。

未待曹操动兵,江北前线传来军情急报,孙权亲领十万大军,兵临皖城。

曹操只得留夏侯渊守汉中定军山隘口,留张郃守蒙头岩等隘口。

其余军兵拔寨皆起,退出汉中,准备南下救援合淝。

……

却说刘备此次出征,虽未能夺回桂阳、江夏二郡,但于大局近乎无损。

毕竟曹操军力强大,还没到和东吴翻脸的时候,能尽可能地和平解决荆南之事,为夺取汉中创造条件,刘备就已然是十分满意了。

对于知道历史的李丰来说,保住长沙已经是自己能尽力争取的最好结果了。

想让孙权对拿回荆州这件事死心,那是绝无可能的。

这个孙权为了荆州,真的可以做很多事。

如果当真和孙权开战,夺回桂阳或许不在话下,但江夏水系发达,不可避免的要与东吴水战,那胜负就犹未可知了。

更重要的是,刘备几乎带出了蜀中全部精锐,这才击退了孙权。

凭借李严留守在阆中的一万人,加上成都的几千守军和几千新兵,根本抵抗不了曹操大军南下。

很有可能江夏和桂阳还没夺回,益州就已经全部失陷了。

这次至少保住了长沙,依靠长沙的粮食产量,荆州就还能不断增兵,成为未来的北伐基地。

刘备按关羽的建议,封黄忠为长沙太守,并将逃跑的廖立捉回,流放汶山郡。

诸事处置已毕,便率领大军返回益州。

刘备对李丰此次的表现颇为满意,于是行军途中就特命其伴随左右,闲谈解闷。

途径巴郡,李丰想提醒一下刘备,“主公,此次荆南之变,可曾觉得蹊跷?”

“蹊跷?何出此言?”刘备疑惑道。

“主公自成都发兵,十五日便到江陵,可有人早就收到关将军求援,至今未见人影。”

刘备猛扯缰绳,马儿长嘶,停于道侧。

“公仲(刘封的字)?我与公仲虽无血缘,但视若己出。如今荆南危急,他竟按兵不动,此子莫非心怀异志?”言罢,勒马欲往江州,质问刘封。

李丰道:“主公且慢!依丰所见,刘封此次之举,未必是蓄意违命,更可能是身陷两难。”

“何意?”刘备回头盯着李丰,一脸肃杀。

李丰肃然道:“主公,刘封乃义子,然主公膝下已有后嗣,封非嫡出,处境微妙。即便刘封并无异心,他人亦会教唆刘封,主公若贸然质问,反使其生异志。”

刘备听罢,怒气稍平,叹道:“言之有理。封儿虽有过,然未有反迹,吾若逼之过甚,恐适得其反。小子可有良策否?”

“公仲性刚猛难制,莫如召回军中效力,劝其改回寇姓,到时自然一切迎刃而解。而且……”

“尽管直言!”

“而且是何人教唆刘封,主公可以一问究竟,丰以为此事必牵涉到主公近臣,如何处置……主公还需和军师商议。”

刘备点点头,吩咐扎寨暂歇,以预备进军汉中为由,将刘封召来军中。

只见刘备屏退了帐中人等,和刘封单独详谈了一个时辰,再入帐中时,只见刘备面色煞白,垂头坐于帐中。

李丰见状为刘备递上了他所调制的“生脉饮”,刘备却推开了。

“莫非你一早便知其中原委?”刘备低着头问道。

什么原委?刘备把李丰问懵了。

李丰虽然知道,历史上关羽大意失荆州,很大的原因是大意在用人方面。

糜芳作为刘备的小舅子,南郡太守,在吕蒙偷袭江陵时不战而降,直接献出了关羽的后方大本营。

江陵的失守导致关羽大军的家属被东吴俘获,前线将士士气直接崩溃,他可以说是最大的叛徒。

公安城作为江陵城的屏障,当时守将是傅士仁,吕蒙偷袭时,是先劝降傅士仁,傅士仁随后又劝说糜芳投降。

还有荆州的治中从事潘濬,降吴后被孙权派去平定武陵郡,把枪口对准了自己人。

孟达、刘封则是共同拒绝支援关羽,选择观望。

这群人当中可以说糜芳是刘备亲信,难道刘封不出兵救援荆州,是糜芳安排的?

所以糜芳并不是兵临城下的时候投降的东吴,而是主动给东吴做了内应,有意要出卖关羽?

还被刘备给发现了?这历史的背后究竟藏着什么秘密?

“无论你知道了什么,亦或是猜到了什么,都不准告诉第三个人,备自会查明一切。”刘备抬起头,眼睛泛红,直勾勾地盯着李丰。

刘备的气场极具压迫感,李丰赶紧点头如捣蒜。

“鉴于你此次谈判有功,迁你为武略中郎将。你生性洒脱,切记不可四处妄言!”刘备起身拍了拍李丰肩膀,“连你父亲也不能说。”

看刘备神情似乎一切又恢复了正常。

……

李丰回到成都,想起了临行前托付给阎宇、秦论和郑嫣三人的事业,急忙往家中赶。

靠近李府时,竟觉几分陌生。

李府的位置在成都西南角,附近坊市稀疏,平时比较冷清,而且地方不大,在达官贵人的府邸中算是比较寒酸的了。

毕竟父亲当年只是一个从荆州逃来的流浪贵族,因为刘璋赏识才当上了成都县令,还奖赏了父亲这方宅邸。

然而此时李丰走到坊口,却被眼前的景象怔住了。

昔日冷清荒僻的街巷,如今已是人头攒动、商贩林立。

酒肆、染坊、纸铺、器具店、布庄乃至药铺一应俱全,叫卖声、锣鼓声、孩童打闹声此起彼伏。

街道两旁的房屋大多重新修缮过,有的甚至加盖了二楼,还新装了朱漆门楣,俨然一派繁华气象。

这是哪?深圳吗?不过离开了两个月,已经认不出方向了。

一个卖糖饼的老婆婆看见迷茫的李丰,笑着问道:“小郎君是外地来的吧?这片儿早不同往昔咯。自打那李武略一家发迹了,这一带就日见兴旺啦!”

李丰一愣:“你说谁?”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