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父李严,再造炎汉 第35章 品评策论

作者:冷手冰指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4 05:49:17
最新网址:www.biquw.cc

李严既已从阆中赶回,就到了要阅卷评分的日子。

法正寅时便早早地到了左将军府上,果然见到了还在秉烛处理公务的刘巴。

筹措益州钱粮的重担落在了刘巴的身上,每日折磨得他是夜不能寐。

但他也已解决了十之八九,只是这最后这十分之一,才是最为艰难。

毕竟刘巴已经依律收集了来自各郡县的税赋,也号召了各个世家大族主动捐款捐粮,短时间内很难再有什么收入了。

法正得意地递给刘巴一份名单和数字,刘巴接过后狐疑地看着法正。

“这是?近来依律判刑抄家之人?”刘巴有些恐惧地看着长长的名单,但面色上却是显得十分欣喜。

“正是。”

“甚妙,府库有了此份收入,足可收支持平。孝直这可是给我帮了大忙。”

法正笑道:“子初兄辛苦,正不过是略施小计。稍后主公主持阅卷,还望给子初兄能给我子美言几句。”

刘巴哈哈大笑,“那是自然,不过孝直之子本就聪慧过人,何须多此一举。”

少时,刘备、诸葛亮和李严也已就位,秦宓和诸位考官将各个考生试卷,分给四大文臣,

待这四人挑选出优秀试卷后,再一同品评。

刘备说道:“备日思夜想,荆州之事,南中之患,实是我军两大烦忧。诸位都是备的肱骨干将,想必亦是头疼不已。

难得有此良机,备和孔明便借此良机出了这三道策论之题,或许青年学子中有人能出其不意,提出善法。”

除了军师外的三人皆是笑笑,不过只是迎合刘备罢了。

在座的可以说有三位是不世出的天才,有两位是经验丰富的老成之士,都想不出什么良策,更何况这些未及冠的毛孩子?

一群世家大族子弟,他们的策论文章,怕是连最低阶小吏的文章都不如,不过就是看看辞藻是否华丽,行书是否端正,根本不求有什么道理,但凡行文能自圆其说,便算是顶尖的了。

而诸葛亮却是在试卷堆里一张一张翻找着什么。

大家好像真有什么事心照不宣似的,但还是有些奇怪诸葛亮为何如此直接。

这个时代的考试制度还处于雏形,阅卷时甚至连名字都不封,阅卷也根本不避讳自己亲族。

只见诸葛亮挑出一张答卷,坐到一旁细细研读,众人也纷纷各自取了一张,开始了阅卷工作。

刘备的案头上,也有一份私下让刘禅作的策论。

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看到那歪七扭八的字,刘备心里就窝火。

再看其他贵胄子弟的试卷,虽然内容不一定言之有物,但至少字迹清晰端正。

必须要开始严加管教了。

刘巴和李严皆是干吏出身,做事严谨高效,不一会就挑出了数张优秀答卷。

法正则是悠哉悠哉,时不时停下又去翻看那些已被挑拣出来的试卷。

诸葛亮则眉头紧锁,仍在审阅他最开始挑出的那份答卷。

对于这两人的偷懒行为,也无人在意。

终于全部试卷都阅览完毕,从中挑出了二十份左右优秀的,接下来就是五人共览,为这些优秀试卷排一个档次。

因为前四名有与刘禅一同拜师秦宓,在成都任职的殊荣,自然是第一等。

其余的优秀考生会被分配到各个郡县,从小吏开始做起,因此也无所谓先后。

刘备首先取了一份来看,见是马超之子马承的策论,比起他人严整的书法,他的字则写得更为飘逸。

可是这内容嘛……题目明明问的是何以平荆州、南中之事。

这马承没两句就扯到了凉州,对如何平凉州,训骑兵之事颇为熟识。

这孩子是想家了……吾又何尝不想呢?

也不知何时才能有机会和三弟一起回涿郡看看,何时才能兄弟三人再在那桃园共饮?

“此卷不错,我看可以列入第一等。”刘备说道。

文章传阅下去,众人心中只道此卷怕是未有切题,但都不说话。

刘备又翻阅了几份,俱是些排比工整、典故繁密的“美文”,内容却是空洞无物。

终于翻到一份,对荆州形势分析颇为透彻的试卷,考生名字却是过继到诸葛家的那位诸葛乔。

刘备略有迟疑,还是把这份也放入了第一等的位置。

“主公你看这份策论,不但文风华美,而且策论也敢说敢断,是否可以列入一等?”刘巴呈给刘备一份试卷。

刘备看了看,不由得皱起了眉头,“此文确实不错,不论是文笔还是书法都是最上乘。只是这策论之中,隐隐然有一股戾气,就说这南中之事,怎能轻易动用刀兵?”

刘巴拱了拱手,“主公,适逢乱世,正需要此等杀伐果断之人。”

刘备看了眼考生名字,是法正之子法邈,便放入了第一等中。

法正却是激动地挥舞着一份试卷,“主公,我观此卷,不但能入第一等,而当是第一名!”

众人都凑过来共览此卷。

此卷的策论谈不上高深,却心系两州百姓,把战乱之苦写得淋漓尽致。

荆州数年烽烟不息,南中蛮夷动荡不安,此文不言兵、不尚威,只言“抚民”“安耕”“清吏”“通市”,主张设义仓于荒年、行乡约、复旧俗。

能够把华丽的词藻和朴素的关怀糅合在一起,既有才学又有真情。

主张以民为本,其理念也正合刘备心意。

此人理当列为榜首,刘备看了眼考生名字,“谯周?”

不知怎么的,在家里坐惯了椅子,跪坐了一上午的李严竟有些下肢麻木,起身道:“禀主公,这谯周本就是秦子敕的高徒,和我子李丰同窗多年,其早年丧父,家境贫寒。”

刘备听后更是愈发感叹天佑大汉,能让自己登用到秦宓这样的名士。

阿斗要是及冠时能有这谯周一半……

不,一半再一半的水平,那就谢天谢地了。

刘备转念一想,“子初,我闻你膝下无子,又听正方说这谯周早年丧父。何不让此子拜你为义父,也好有个照应?”

刘巴赶忙承允,拜谢刘备。

刘备心中叹道,不过这榜首也就如此了,随即下意识地苦笑。

定是由于南中和荆州两地之事过于焦灼,自己冥思苦想也无良策,情急之下产生了侥幸心理,竟将希望寄托在了一群学子身上。

“看了这么多文章,诸位也定是乏了,不如到此结束吧。”

李严等人纷纷起身行礼告退,他们本就对这些世族子弟的策论没什么兴趣,读这样味同嚼蜡的文章,实在是一件痛苦的事。

此时诸葛亮也读罢谯周的文章,悠悠地摇起羽扇,“且慢!这位学子确实文采非凡,而且情真意切。不过在亮看来,也只能屈居第二了。”

众人好奇地看向诸葛亮,只见诸葛亮拿起了那份他看了一早上的答卷。

刘备远远望去,那字迹只能说……

和阿斗半斤八两。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