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崇祯,杀尽天下臣 第39章 不同的声音

作者:南山有龙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9 00:43:48
最新网址:www.biquw.cc

皇极殿上,群臣分列左右。

朱由检身穿冕服,端着在龙椅上。

此时此刻,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太爽了!

没想到死局都能破,我真的是个小天才……

回想起来,其实也没那么难。

阵前策反刘宗敏,无非是一句口头承诺,成了大赚,不成也不会损失什么,这么简单的道理,为何没人想到呢?

还是说,大明皇帝为了面子,宁可自挂东南枝,也不愿意封个异姓王?

看看建奴的皇太极,为了招揽人才,一连封了好几个王!

如今连得刘宗敏、刘芳亮两员大将,李自成的兵马折损过半,短时间内已经成不了气候,接下来打的就是富裕仗了!

京师之围已解,接下来就可以大展身手了!

先搞民生,再搞经济,然后开海贸,扩张版图……

啧啧,大明的盛世要来了,简直不敢想啊!

群臣之首,魏藻德正在宣读诏书。

“……朕承祖宗鸿业,临御万方,夙夜兢惕,惟恐弗逮。然天步艰难,流氛肆虐,逆闯李自成,僭号犯阙,荼毒生灵,实为神人之所共愤!

赖皇天眷佑,祖宗威灵,三军将士,忠勇奋发,浴血鏖战。京畿一战,先有刘宗敏深明大义,阵前反正,予贼重创。复有刘芳亮率众归顺,终使逆渠溃遁,京师解围,社稷危而复安。此诚我大明之幸,万民之福也!

然朕抚躬自问,深省厥咎。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方今四海板荡,中原鼎沸,赤地千里,饿殍载道。究其根源,实由朕德凉薄,治化未臻,致使黎庶失所,迫而从贼。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朕痛定思痛,决意改弦更张,以恤民为本,以安天下为念。兹特颁诏于天下,有明一朝,无论丰歉灾祥,永不加赋!后世子孙,当恪守此训,违者天下共讨之!

……凡饱经战乱之地,尤以陕西、河南、山西、湖广、北直隶等处为甚,着即蠲免田赋三年!三年之后,视民生恢复情形,再行定夺。地方有司,当悉心抚辑流亡,劝课农桑,务令百姓得返故土,安其生业。

……前旨所谕,凡解甲归乡者,及各地流民愿归籍者,地方官府须依前旨,速发荒地、屯田,妥为安置,不得推诿刁难。敢有阳奉阴违,阻滞生民归耕之路者,必以欺君罔上之罪,严惩不贷!

……朕以此诏昭告天地祖宗,明示悔过自新之志。望尔文武百官,体察朕意,同心同德,共克时艰,抚疮痍,苏民困,复我大明之朗朗乾坤……”

这份诏书洋洋洒洒千余字,群臣听到后来,纷纷变了脸色。

招降刘宗敏和刘芳亮也就算了,现在还整了个永不加赋,三年免赋,没有赋税,钱粮从哪来?

没有钱粮,怎么打仗,怎么治水,怎么赈灾,怎么捞好处?

朱由检心中还在畅想未来,诏书已经念完,群臣纷纷高呼万岁。

按照流程,接下来就该皇帝总结发言了,给大家打打气,再接再厉,再创辉煌……

“启禀陛下,臣有奏!”

朱由检刚站起身,就看到有人出列。

他有些不解,这是谁啊,懂不懂规矩啊!

“臣监察御史梁兆阳有奏。我大明自立国以来,除开国功臣外,二百七十余载,从未有封异姓王之先例。陛下此封,实乃有违祖制。臣以为,当日闯逆围城,陛下敕封刘宗敏,乃权宜之计,情有可原。然今京师之围已解,逆闯溃败,社稷危而复安,何不收回成命,另作封赏?且封王诏书,未经礼部、吏部、内阁之议,程序未备,恐难服众,亦难为后世所法!”

朱由检脸上的畅想瞬间凝固,眉头猛地一拧,一股邪火直冲顶门。

群臣神态各不相同,有的皱眉紧皱,似乎不理解这个小小的监察御史是不是吃错了药,竟然对抗圣旨!

有的却低垂着头,默不作声,等着看戏。

魏藻德见状,赶忙出列说道:“梁兆阳,你僭越了!陛下乃天子,金口玉言,阵前敕封,千军万马皆亲耳所闻,怎可出尔反尔,当众食言,成何体统!至于程序疏漏,内阁已在补拟,稍后自会完备,此等细枝末节,也值得你在朝堂之上聒噪?”

梁兆阳似乎早有准备,继续说道:“魏阁老岂不知,祖制乃国之根本,岂可因一时权宜而轻废?程序未备,则法理有亏!下官身为言官,纠劾不法,正是职责所在,望陛下三思!”

魏藻德刚要说话,人群中又传出一个声音。

“启奏陛下!臣兵科给事中杨观光有本!”

群臣的眼光纷纷看过去,只见兵科给事中杨观光缓缓出列,低着头说道:“陛下重组京营三大营,又收编忠贞营、忠勇营,此乃重整京畿防务之大事。然臣观之,此等重大军务调整,人事任命,皆未经过兵部合议定夺!臣请问陛下,原十团营之旧部官兵,将如何安置?其职级、饷银、去留,可有章程?新编之忠贞营、忠勇营,其归口、粮饷、驻地、将校升迁,又将如何归属?兵额、编制、军械补充,又当如何?若无兵部统筹,恐令出多门,将士无所适从,日久必生祸乱!恳请陛下明示,并尽快交由兵部议定细则!”

魏藻德立刻说道:“重组京营,安置降军,此乃军国要务,该有的流程自然会有。你一个给事中,不去盯着兵部官员是否尽职尽责,反倒跑来质问这等具体庶务?”

话音刚落,第三个人影已然出列,仿佛早已约定好一般。

“陛下!臣户科给事中韩四维有奏!”

“陛下仁德,颁布永不加赋之诏,又蠲免陕、豫、晋、湖广、北直隶等重灾之地三年田赋,此诚圣心悯民,泽被苍生!然,臣不得不冒死直谏,若免了地方税赋,钱粮何来?”

“当今国库空虚,早已是寅吃卯粮!去岁至今,为御闯贼、建虏,兵饷靡费何止千万?各地灾荒,朝廷亦需赈济,所耗甚巨!如今京师之围虽解,然百废待兴,九边军饷不能停,剿灭残寇仍需钱粮,河工水利亦需修缮,官员俸禄亦需发放,处处皆需钱粮!”

“陛下今日一道诏书,免除数省三年之赋,等于自断朝廷最大财源!敢问陛下,未来数年,我大明的军饷从何而出?赈灾钱粮从何而来?百官俸禄又自何而发?此绝非危言耸听,实乃迫在眉睫之危局!户部早已捉襟见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若再无钱粮进项,朝廷运转立时便要瘫痪!”

“臣斗胆,恳请陛下暂缓蠲免之期,或另辟财源,否则,国用匮乏,社稷危矣!”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