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鸣九州录 第22章 22. 石鸡眼中藏兵书

作者:作家悬崖松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7-10 12:44:46
最新网址:www.biquw.cc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从侗女那里得不到关于破阵歌的更多信息,我只好继续在芭峦探索。再次来到雄鸡石前,我望着它栩栩如生的模样,心中突然涌起一股冲动,想要再仔细观察一番。

当我的目光落在雄鸡石的眼睛上时,我发现了一些异样。那眼睛似乎并非实心,而是有着一个幽深的空洞。我心中一惊,难道里面藏着什么东西?

我正准备找工具一探究竟,身后传来一个苍老的声音:“年轻人,且慢动手。”

我回头一看,是一位身着靛蓝侗布对襟衫的老者,头上缠着青布帕,帕子边缘绣着细碎的万字纹。他肩上扛着把铜头木柄的砍刀,刀鞘上挂着的麂子皮荷包随着脚步轻轻晃动。

“老人家,您是?”我连忙从雄鸡石旁退开,注意到他腰间挂着枚象牙烟杆,烟锅上包浆厚重,想来有些年头了。

“我是守山的侗人,姓吴。”老者往雄鸡石的方向啐了口烟袋锅,“这石头有灵性,乱动会招祸事。”他吐出的烟圈在晨光里慢慢散开,混着山间的松香格外好闻。

我指着雄鸡石的眼睛:“可我瞧见这里面是空的,好像藏着东西。”

吴老汉眯起眼睛往石眼瞅了瞅,突然往我手里塞了片巴掌大的桐叶:“你用这个遮住左眼再看。”他枯瘦的手指关节泛着酱色,指缝里嵌着洗不净的山泥。

我依言照做,桐叶的脉络在阳光下看得格外清晰。透过叶片望向石眼时,那些幽深的空洞里竟浮现出流转的银光,像有活水在里面打转。

“这是咋回事?”我惊得差点把桐叶掉在地上。

“五十年前修梯田时,我爹亲眼见着月光往石眼里钻。”吴老汉往烟杆里重新填了烟丝,“那时候他还年轻,带着三个后生想凿开看看,结果刚动锤子就下起冰雹,把田埂都砸烂了。”

我摸着雄鸡石粗糙的表面,那些风化的纹路像老人手背的青筋:“那您知道里面藏着啥吗?”

“老辈人说藏着兵书。”他突然压低声音,往四周看了看,“明末的时候,李定国带着残兵躲进芭峦,临走前把兵书藏在了这里。”山风掠过树梢,带着远处水车转动的咿呀声。

我心中一动:“那我能不能取出来看看?”

“要看也得等子时。”吴老汉用烟杆敲了敲石眼下方,“这石头认时辰,只有三更天才能开。”他站起身拍了拍屁股上的尘土,“你要是信得过老汉,就跟我回家吃晚饭,半夜我带你再来。”

跟着吴老汉往山坳里走时,我注意到路边的灌木丛里藏着不少竹制捕兽夹,夹齿上还挂着风干的兽毛。他说这是防止山猪糟蹋田里的包谷,却在经过每处陷阱时都要用砍刀在旁边的树干上划道记号。

“您为啥要做记号?”我忍不住问。

“给穿山甲留条路。”他头也不回地说,“它们吃白蚁,是护林的功臣。”阳光穿过枝叶在他佝偻的背上跳跃,像撒了把碎金。

他家的吊脚楼就建在溪水边,廊柱上挂着一串串红辣椒和玉米棒子。刚踏上吱呀作响的木楼梯,就闻到一股酸汤鱼的香气。一个穿着百褶裙的妇人端着木盆从里屋出来,见到我时愣了一下,随即用带着浓重口音的汉话招呼:“是客人呀,快坐。”

“这是我婆娘。”吴老汉往竹椅上一坐,木椅发出不堪重负的呻吟,“她叫阿秀,做的酸汤鱼在芭峦是头一份。”

阿秀婶笑着往我手里塞了个烤得金黄的糯米糍粑,糍粑里夹着花生碎,甜香在舌尖化开:“听老头子说你想看石眼里的东西?”她手腕上的银镯子随着动作叮当作响。

“是的,我想知道里面是不是真的有兵书。”我咬了口糍粑,糯米的黏牙混着花生的脆香格外爽口。

“那得问问山神肯不肯。”阿秀婶往火塘里添了块松木,火苗舔着柴块发出噼啪声,“上个月有伙游客想凿石头,结果刚搭好梯子就被毒蛇咬了。”

我心中一凛:“这里有毒蛇?”

“金环蛇,银环蛇都有。”吴老汉接过话头,“不过它们不轻易咬人,除非你动了不该动的东西。”他从墙角拖出个竹编背篓,里面装着些不知名的草药,散发出清苦的气味。

晚饭时,酸汤鱼在土陶锅里咕嘟作响,鲜红的辣椒浮在酸汤表面,看着就让人胃口大开。吴老汉拿出自酿的米酒,陶碗碰撞时发出清脆的响声。

“喝了这碗酒,山神会保佑你。”他举杯示意,酒液在碗里晃出细碎的涟漪。

米酒入喉带着股清甜,后劲却不小,没过多久我的脸颊就开始发烫。阿秀婶坐在火塘边纳鞋底,麻线穿过布面的声音和她的哼唱声混在一起,像首古老的歌谣。

“您知道破阵歌吗?”我突然想起此行的初衷。

吴老汉喝酒的动作顿了顿:“你问这个干啥?”他的眼神突然变得锐利起来,像山间的鹰隼。

“我听说那首歌能破解芭峦的迷阵。”我放下酒碗,看着火塘里跳动的火苗,“从侗女那里没问出啥,所以想找找别的线索。”

“破阵歌和石眼的兵书是一对。”阿秀婶突然开口,银针在布面上灵活地穿梭,“歌是钥匙,书是锁,合在一起才能有用。”

我眼睛一亮:“那您知道破阵歌的内容?”

“知道是知道,”吴老汉叹了口气,“但不能随便唱。”他往火塘里吐了口唾沫,火星溅起又迅速熄灭,“当年李定国的兵就是靠这个守住了芭峦,要是落到坏人手里......”

“我保证不会乱用。”我连忙表态,“我只是想了解芭峦的历史。”

吴老汉盯着我看了半晌,突然笑了:“看你也是个老实人。”他从墙上取下个竹筒,倒出卷泛黄的布帛,“这是我家传的破阵歌残页,你先看看。”

布帛上用朱砂画着些奇怪的符号,旁边注着歪歪扭扭的汉字:“寅时出阵,卯时归营,逢三左转,遇五右行。”我正看得入神,窗外突然传来猫头鹰的叫声,一声接着一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瘆人。

“时辰到了。”吴老汉站起身,往腰间系了串铜铃,“走吧,去取兵书。”

再次来到雄鸡石前时,月光正好落在石眼上,像给空洞镀了层银霜。吴老汉从怀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些米粒和铜钱,他将这些东西撒在石头周围,嘴里念念有词。

“这是在干啥?”我小声问。

“告诉山神我们要借东西。”他从背篓里拿出根缠着红布的铁钎,“等会儿我撬的时候,你就念布帛上的字。”

铁钎插进石眼的瞬间,我听见石头里传来嗡的一声,像有无数只蜜蜂在里面振翅。吴老汉咬着牙用力撬动,额头上的青筋突突直跳。

“快念!”他吼了一声,铁钎已经插进半尺多深。

我赶紧拿出布帛,照着上面的字念起来:“寅时出阵,卯时归营......”刚念到第三句,石眼里突然射出道金光,将周围照得如同白昼。

“抓紧了!”吴老汉大喊着往外一拔,铁钎带着本褐色封皮的书从石眼里滑了出来。书页散开时,我看见里面画着密密麻麻的阵图,还有些用朱砂标注的小字。

就在这时,远处突然传来马蹄声,还有人喊着:“往这边追,别让他们跑了!”

吴老汉脸色一变:“是县里的文物贩子!”他把书往我怀里一塞,“你快往瀑布那边跑,那里有个山洞能躲。”

我刚接过书,就听见身后传来枪响,子弹打在雄鸡石上溅起火星。吴老汉推了我一把:“快跑!别管我!”他举起砍刀朝追兵的方向冲了过去,腰间的铜铃发出急促的响声。

我抱着书钻进密林,树叶在脸上划出火辣辣的疼。身后的枪声和喊叫声渐渐远去,只有怀里的书散发着陈旧的气息,封皮上的符号在月光下若隐隐现。

跑到瀑布前时,我发现岩壁上果然有个仅容一人通过的洞口。钻进去才发现里面别有洞天,石笋在火把的映照下像无数根玉柱,水滴从洞顶落下,在地上砸出深浅不一的水洼。

我靠在冰冷的岩壁上喘息,借着光亮翻看那本书。封皮上的符号突然开始发光,组合成一行篆字:“芭峦七十二阵图”。翻开第一页,里面记载着如何利用芭峦的山势布下迷阵,配图正是现在芭峦村的地形。

“原来如此。”我恍然大悟,难怪外人进了芭峦容易迷路,原来整个山坳都是按照古阵修建的。

洞外传来脚步声,我赶紧把书藏进石缝。吴老汉举着火把走进来,脸上划了道血口子:“那些人被我引到断崖那边去了。”他往嘴里灌了口酒,“兵书你看了?”

“看了,上面是七十二阵图。”我把书取出来递给她,“这东西太贵重了,还是交给村里保管吧。”

吴老汉摸着书皮上的纹路,突然笑了:“五十年了,终于有人能看懂这东西。”他将书重新塞回我手里,“你拿着吧,比放在石眼里安全。”

“可是......”

“别可是了。”他打断我的话,“李定国当年藏兵书,就是想让后人知道他抗清的故事。你能来芭峦,也是缘分。”山风吹进洞口,火把的火苗剧烈晃动起来。

我望着手里的兵书,封皮上的符号在火光下仿佛活了过来。突然明白侗女不肯说破阵歌的原因,有些秘密确实需要时间来守护。

我兴奋又好奇地将书取了出来,心中猜测着里面到底记载着什么惊天秘密。是失传已久的兵法,还是关于芭峦的更多神秘信息?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却又有些忐忑,不知道即将展现在我眼前的会是什么。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