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为什么逼着我当皇帝 第53章 高风亮节

作者:岑水汶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8 14:19:23
最新网址:www.biquw.cc

上朝以后,照例是一番礼仪流程,在三呼万岁了以后,太监王承恩没有任何的犹豫,马上就当众宣读了杨嗣昌他们的奏折。

这可以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当这个奏折传出来的时候,满朝的文武百官,都一起躬腰作揖,齐声道:“恭喜皇上!贺喜皇上。”

其实并非文武百官们如此腰杆挺不直,要以媚上而活,而是这半年来,一直被皇帝骂,一直面对皇帝黑色的脸,都有点受不了了。

尽管有点不以为然,最终还是觉得,得把这个建奴赶出去,让皇帝开心了,大家才有好日子过。

其中在一起行礼的陈守仁,这时又惊又喜,原来是因为这个原因,才被放了出来,想不到自家不起眼的小弟,居然立下了如此大功,祖宗保佑,陈氏家族当兴啊!

果不其然,当皇帝陛下接受了文武百官的祝贺以后,也都非常的高兴说了几句客气的话,无非就是全靠祖宗保佑,将士用命,才取得如此功劳,听他的意思,还得昭告天下,告慰太庙。

昭告天下,文武百官这是不会反对的,这可是朝廷的功劳,可以让天下的臣民都知道,朝廷还是有实力,建奴如此牛逼,还不是统帅都被砍了脑袋!虽是武夫之功,但出自文臣筹谋,勉强值得褒扬。

但是说告慰太庙,这则是言之尚早,更有老成将重者认为,如果转眼就传来济南府丢了,德王被俘,这又该如何是好?

自从衍圣公被俘虏,刘宇亮被俘虏,这些文武百官都麻木了,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也都无比强大,这时候已经没有什么能够打击到他们了。

崇祯皇帝看见文武百官不是很支持,也都有些不是个味。

当然现在建奴还在大明国土之内,肆无忌惮的横冲直撞,都不知道多少城市被攻陷,多少官员臣民被杀,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此时告慰太庙,只怕也都是言之尚早,且济南被围,如果丢了济南,失陷宗藩,他就不是告慰太庙,而是向祖宗请罪了。

所以崇祯皇帝他就温言道:“守仁爱卿!你认为有几成把握,守住济南。”

其实陈守仁一无所知,他现在还是如在梦中一般。

本来他敢冒天下之大不讳,硬是弹劾了杨嗣昌、高起潜,这确实是出了一波风头。

但是也都呆在牢里面,虽然这可以争取清名,但是其何尝不担心官给弄丢了,而且会让杨嗣昌给弄死?

幸好朝廷也只是把它下狱待参,并没有为难于他,他让家里面弄来的一些银两准备活动,把它弄出去。

谁知道却发生了如此惊天动地的大事,他自然明白,这件事情的含金量,所以他连忙凛然道:“我家小弟,幼承庭训,忠君爱国,善骑射,熟兵法,立志为国立功,此次听闻国家有难,散尽家财,招募团练,保护槡梓,保护百姓,臣敢断言,除非陈家团练死绝,否则济南无虞。”

听到这么有底气的话,崇祯皇帝大为喜悦,他说道:“爱卿果然是国之栋梁,肱股之臣,散尽家财,招募团练,保家卫国,实为天下忠臣良将之榜样,着升为翰林学士,御书房行走。”

这可以说是一步登天,按照他的资历,要想到得到这个官位,至少也得在翰林院熬个十年八年才有机会,想不到现在就得到这个位置了,这一般搞法,搞不好不出十年,就可以入阁拜相了。

陈守仁大为喜悦,连忙躬腰行礼说道:“谢皇上隆思,臣定当禅思竭虑,为国效力。”

这个时候,崇祯皇帝道:“杨嗣昌、高起潜还联名保奏陈守明为山东总兵,此举将大大提升守军之士气,众卿以为何?”

这其实就是一件小事,很多官员,甚至都不想讨论,区区一个总兵,一个武职,有什么资格在朝廷之中进行讨论?小小一个总兵,居然让朝廷大臣廷推,这是让大家伙掉价,提高他的地位了,所以他们这些文武官员,连反对的心都没有,马上就同意了,甚至有人认为,多说几句,都是抬举了这些粗鲁武夫,提高了他们的地位。

正当此事要通过的时候,陈守明说道:“慢!臣有事启奏。”

皇帝十分欢喜,他温言说道:“准奏。”

崇祯皇帝便是如此,他欣赏你的时候,和颜悦色,好到了不得了,如果不爽你的时候,堂堂内阁首辅,都没有面子给,当场骂你该死。

陈守仁说道:“我陈家子弟,世受皇恩,打仗报国,原本就分内之事,何必谈什么封赏?就算是朝廷不做任何封赏,我家小弟,也都会竭尽所能,保护济南,微臣还是那一句话,除非陈家团练死光,否则济南无虞,守明年少,骤然登上高位,恐有拔苗助长之意,于其成长不利。”

实际则是,陈守仁自认东林党中人,清流君子,凭什么让杨嗣昌,高起潜这等阉党中人保举,想抢小弟吗?

皇帝这是更加的喜欢,说实话,连皇帝都觉得,陈守明立下了如此大功,才赏了一个总兵之位,如果每个人都能这么办事的话,那天下就太平了,朕就不用这么多的烦恼了。

甚至就连他自己都觉得,只是封赏了一个总兵的头衔,还是显得不够皇家气派,非常小气,都要被别人说朕刻薄了,还得加上一个五军都督衔,赏银千两,或者说锦衣卫世袭荫职之类。

这位倒好,主动给推了,果然是清高,果然是高风亮节,朕就喜欢这样的官员。

不像那些官员,才做了那么一点点的小事,不是哭饷,又是哭粮,真是贪婪,真当朕是傻的吗?开口要钱,闭口就要钱,难道没钱没粮,你就办不成事,就干不了活吗?

还是陈守仁,是朕的肱股之臣,为朕分忧,升他为翰林学士,御书房行走,这是做对了,如果每个臣子都像如此,这哪里有这么多的烦恼?

崇祯皇帝马上就说道:“准奏。”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