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重生昭烈刘备 第24章 24楼桑茅庐逐鹿策

作者:李文玄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6-26 16:47:07
最新网址:www.biquw.cc

“夺取天下,就像是种地……”

刘备望着天上的明月,侃侃而谈,“你先要选择一个好地方,不但靠近水源,且还能藏风聚气,最重要是日照充足,然后,你要把地里的杂草都清理干净,接着耕地翻土,使土壤松活,气息交感,再然后,你要在春天播种,经过一整个夏天的孕育,最后在秋天收获。这样,凛冬来临之后,你便可以躲在温暖的屋子里,烤着炉火,吃着收割而来的粮食了。”

耿雍听了,觉得有趣极了,问:

“玄德,你选好地方了吗?”

“就是涿郡!就是幽州!”

刘备沉声道。

耿雍听了,点了点头,“高皇起于丰沛之地,光武崛起于南阳,你为什么选择这里?”

刘备微微一笑。

他知道现在是公元175年,乃东汉灵帝刘宏熹平四年,离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天下大乱,还有十来年的时间,而他的“战略顾问”兼股肱之臣诸葛亮,要到公元181年才出生。

在没有诸葛亮的日子里,刘备想着要先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占据一块根据地,从而在这个大争之世里有征战天下的底气。

因此,他首先要自己给自己来一个幽州版的“隆中对”。——也可以说是后世穿越者给刘备的“楼桑对”。

俗话说“三国耗尽英雄气,两晋尽是鼠辈出”。

能够在英雄辈出、九死一生的三国站稳脚跟,的确是不容易。

此时的刘备,早就已经明了华夏五千年历史,知道从古至今,在华夏大地上,都是从北向南打容易,从南向北打则苦难重重。

也就是说,南征容易北伐难。

纵观历史,能够北伐成功的,也只不过是汉中王刘邦、南宋皇帝刘裕(未完全成功)、大明皇帝朱元璋以及近现代的常凯申,寥寥数人而已。

但南征成功的皇帝就太多太多了。

尤其是从巴蜀之地北伐,难度系数更高,不但要穿越崇山峻岭,面临后勤补给的巨大压力,还有孤军深入的军事冒险往往又面临着九死一生的局面。

除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兵仙韩信,能够取得从巴蜀之地北伐的成功之外,古今多少智谋勇武之士几乎没几个能够做到。

自比管仲乐毅的绝世大才诸葛孔明,六出祁山,北伐曹魏,却最终病丧五丈原。

天水姜伯约十一次北伐,均告失败。

想要从巴蜀翻盘,从而一统天下,难于上青天。

想到了前世的种种艰难困苦,此时的刘备,下定决心要在自己的老家幽州建立一块根据地,从涿县开始,一步步崛起发迹,直至一统幽燕之地,北服乌桓鲜卑,然后南向以争天下。

届时,他将先夺冀州,后攻青州,接着越过太行山,攻取并州,再接着,袭取兖州,占领徐州,接下来就是司隶、凉州,这个时候,“横大河南北,合八州之众”,再“奉天子以令诸侯”,尊正朔以讨不臣,则其余豫州、荆州、扬州、益州、交州、海外夷洲、流虬诸地,可传檄而定,不足忧也。

这也是田丰、沮授为袁绍制定的战略构想。

后来的曹操一统北方,战略上大体上也是这么走的。

这是因为,东汉末年之时,天下的人口大约有三分之二在北方,这里底子优厚,人才辈出,战略资源足以支撑一统华夏,而江南之地只有约三分之一的人口。

蜀汉所在的益州,虽然是天府之国,但在东汉末年之时,人口却远远不及北方和江南,任凭是诸葛亮这样的天纵奇才,在这样的人口劣势之下,也难以扭转危局,一统天下。

冷兵器时代,人口就是最大的战略资源。

因此,刘备此时想的就是——必须在北方站稳脚跟!

北方不但人口众多,民风彪悍,奇才辈出,而且还有塞外的马匹可供军用,更可在收服乌桓、鲜卑之后,借用他们的突骑的勇武战力,大杀四方。

再加上,幽州涿郡涿县是他的老家,他刘备从小生长在这里,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万分熟悉。

他的朋友故旧、老乡亲戚也都在这里,更容易将他们都发展成为自己的势力,从而在这片根据地里获得强大而稳固的、旁人无法撼动的基本盘。

有了这个铁打的基本盘之后,才能南征北战,东征西讨。

再者,幽州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后世的元、明、清三朝更是将这座雄踞幽燕的城池当做帝京国都。

刘备想着,一统天下再造大汉之后,他也将会把帝都定在幽州城。永镇北方,天子守国门,抚压塞外五胡,使之不敢进窥燕云之地。

这就是刘备给他自己的“隆中对”。

想要夺取天下,肯定要有纵观全局的战略规划。

上一世,刘备在创业之初,就在这方面吃了大亏,以至于打了半辈子仗,才在荆州遇到了能够从战略层面上进行高屋建瓴的规划的顶级人才诸葛亮。

如果刘备在上一世成功拿下四战之地——徐州的时候,便有诸葛亮的辅佐,他或许早就一统天下了。

这一世,他制定好大的战略之后,便可以对这个大的战略,再进行细分,预设好每一个阶段的任务,要达成的目标,然后一步步地达成这些小的目标。

当所有的小目标都达成的时候,也就是他的大的战略规划成型的时候,也就是他一统天下的时候。

想好了这些大的方向之后,他便开始给十五岁的自己进行一番近期的规划:

州郡知名——天下知名——师从卢植——获得军功——镇守幽州——横挑强胡——深根固本。

这些规划,刘备打算在十年之内完成,也就是在黄巾起义爆发前完成。

刘备将自己的这些想法,大致上给耿雍说了说:

“……北威匈奴、乌桓、鲜卑诸胡,东临幽冀,西服并凉,以此为根基,可南向逐鹿中原,底定青徐兖豫,然后,南向扫荡荆楚、吴越、巴蜀、南越诸地。则天下我有,四海来贺。”

耿雍听了,也觉得茅塞顿开:

“玄德,听了你的话,我才觉得,原来我们所生活的这片幽燕之地,战略位置如此重要。照你的规划,幽燕定,则天下定。这些战略规划,恐怕只有天下最顶级的军师才能制定。而你一个人便事无巨细全部筹划妥当了。真可谓是千年难遇的雄主!而你现在只有十五岁而已。”

刘备沉声道:

“昭帝八岁即位,十四岁亲政,已能明辨是非,信任霍光,最终开创昭宣中兴。和帝十岁即位,十四岁铲除窦氏外戚集团,改革吏治,成就永元之隆。甘罗十二岁为秦国上卿,少年宰相,不战而屈人之兵,迫使赵国割地事秦。对于我来说,十五岁的年龄已经不小了。尺璧非宝,寸阴是竞。必须抓紧时间了。”

耿雍默默地点了点头,又沉吟着道:

“玄德,对于你的逐鹿天下的神策,我想补充的是,如果你想要把幽燕之地作为肇基之土,那就要守好太行八陉中的滏口陉、井陉、飞狐陉、蒲阴陉、军都陉。这些交通要道,都是并州势力、鲜卑势力侵入幽州的捷径。”

“那是当然。”

刘备沉声道:“燕山是塞外和汉地的分界线。太行山则是并州和幽州的天然屏障。想当年,楚汉相持之时,郦食其劝高皇占据太行山关碍要点,杜太行之道,距飞狐之口。高皇正是采纳了郦食其的的谋划,驱虎吞狼,使韩信击陈馀,最终成功控制了井陉要塞,威服齐赵诸侯,从而彻底扭转了楚汉战争的战略态势,从整体大局的形势上一举遏制了项羽,把项羽的势力压缩在中原一带,为最终的战略决战奠定了基础。的确是天下奇策!”

经过耿雍的提醒,刘备也想到了上一世诸葛亮的隆中对,之所以没有能够全盘实现,便是因为忽略了荆州和益州连接处的地理形势的不利之处,导致蜀中之兵难以快速救援荆襄之军。

关羽失之荆州,刘备败于夷陵,皆是因此。

诸葛亮的“隆中对”也最终成为永世不能实现的战略构想。

而如今,刘备自己给自己筹谋的“楼桑对”,这一逐鹿天下的奇策,才刚开始在心田播下一粒种子。

……

诸葛之谋(隆中对),虽曰先据荆、益,然荆、益相距千里,分兵两处,终难应援,关羽之败,正由于此。

——赵翼《廿二史札记》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