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啊!此船之舵舵叶一部分,竟位于舵杆轴线之前。如此,当舵手转动舵时,两者受力相冲,定能借力轻易转动船身,此设计巧夺天工!巧夺天工耳!”
发觉袁洋跨时代的平衡舵设计,这位大匠拍腿叫绝。
“此船内部结构怎的如此严密?每个舱室自成一体?妙啊!如此一来,此船远洋航行之时,安全性能大增,便是有所破损,也能安然无恙!”
水密舱设计被发现,大匠眼睛瞪得老大。
“还有此船战舰水线以下部分包裹铜皮,虽耗用不少,然定能增强此舰坚固程度,使此舰寿命大增,且速度提高不少!”
现在的汉末船只,还在使用传统的油灰捻缝,即以桐油配合石灰为船只刷上数层保护漆,虽然勉强够用,但船只的寿命长则三五年,短则仅仅只有一两年。
铜皮包裹的设计一出,虽然短期耗用增多,但船只从消耗品转为耐用品,长远来看绝对利大于弊。
“此榫卯结合部位莫非是铁钉斜穿?妙啊,如此相结合,船体坚固程度定能提升不少!”
榫接钉合技术,铁钉斜穿巩固船体,要到唐宋之际才发展成熟,为了攀升船只科技树,袁洋毫不犹豫的剽窃过来。
有了如此之多的超越时代优秀造船技术堆砌于一处,袁洋就不相信,他凭此打造出来的无敌舰队,会打不过曹、公孙、孙三家只能近海航行的落后水师战舰。
若干年后若是技术成熟,能弄出青铜炮,那更不用说,天下之大,四海之广,已足任他水军纵横。
管蛟听的眼冒金光,他虽然不太懂造船,但却懂得驾船,袁洋的这划时代的盖伦船设计一出,尤其是听到三位大匠赞不绝口之言,他顿时便明白袁洋设计之船舰,如能真的下水,绝对性能远超现在的军中船只,不,绝对是吊打!
一瞬间,对于袁洋的崇敬之心,不由攀升到了极限。
既能指挥强军攻城拔寨,又能治政安民,今又精通造船工艺,贡献出如此水军利器,如此主公,岂能不效死乎?
没理会已成小迷弟之管蛟,袁洋指着图纸,不厌其烦逐一为三人解释详情,一直到三人初步理解原理,明白如何下手,方才作罢。
搞定了沟通问题,剩下的就是最关键的打造环节,袁洋命人空出一条船坞,开始亲自指挥三人带领船匠试造。
自古造船便不是易事,这个过程绝对是长久的,袁洋估计,就算是他全力支援,要人给人要物资给物资,并且昼夜不停息地开工,没有一个月,这艘试验品也别想下水。
不过只要等它下水,试航成功,那以后他便基本可以放手,不用担心往后水师无良舰可用。
一直忙碌到晚上,袁洋才从水寨返回至城中,次日一早,他又启程亲往督导制船,可以说短时间之内,其重心已全部转移到了此处。
在他的关注之下,众船匠不敢懈怠,分作两班倒,昼夜不息的赶干,仅仅两日过去,轮廓已经大致出现。
好事成双,喜上加喜,就在此时,管承跨海东来的消息,也正式传了过来。
袁洋喜不自胜,令管蛟亲自带船队前去接应,而他立刻召集九夷城众文武,令管统统筹,赶紧兴建房屋,规划田亩,以待安置管承东来之众。
………………………………
“父亲!”
“蛟儿!汝之左目?!”
管蛟得到袁洋军令,点了五百水军,乘船一路向北航行,二日之后,便成功抵达兴汉城。
时隔数月,再次见到独子,特别是发现管蛟瞎了左目,管承不由万分心疼,他死死地抱住独子,不愿放手。
“父亲,不过一左目罢了,大丈夫征战沙场,为国开疆,岂能惜此残躯?较之已马革裹尸之众袍泽,吾已算万幸耳!”管蛟大大咧咧,一点也不在乎笑道。
管虎重重一拍侄子肩膀,夸赞道:“管十八倒是长大了,说话都会文绉绉,吾与大兄倒是白担心汝耳!”
管蛟傲娇一笑:“虎叔岂不闻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主公常教导吾多习兵书战策,吾早已非昔日阿蛟!”
管承面露自豪:“经此一别,吾儿果脱胎换骨,吾管氏一族,必将因汝而大兴!”
管承此话倒是为真,要不是出了袁洋这个变故,他只能落得狼狈退出长广,携余部艰难求生海岛之上,哪像今日?管蛟已成秩比两千石大员,而他管承,此次携八千之众来归,相信袁洋无论如何也不会亏待于他!
想及此处,他更是庆幸月前自己的选择。
一行人在兴汉岛又修整了一夜,次日,应王仪之请,留下数百汉民以巩固此岛,随即,在管蛟的指引下,连带接到命令前往九夷述职之王仪,近八千众,便乘百余艘船只,一路南行,往九夷城而去。
两日过后,船队成功抵达九夷城,下船之际,袁洋统领手下五千汉倭大军,带城中众文武,及数万汉倭百姓,集体出迎,给足了管承面子!
“黄巾之后管承,闻明公之贤德,携八千汉民,跨海东来,以归明公,请明公接纳!”管承情商很高,受到袁洋如此礼遇,他当即带领管虎以下八千汉民,恭敬俯首归降,以得袁洋欢心。
袁洋大喜,亲自扶起管承,感叹着说道:“君之大名,吾素有所闻,吾虽黄巾之后,然能于此乱世,保一方平安,实有功于吾汉室。往昔于青州之时,吾年岁太小,未能掌权,方不能与君早见。
今君不以洋愚钝,携八千之众,举族来归,洋不胜欢喜!”
顿了顿,环视管承以及其身后八千面带期盼之色之汉民,袁洋果断封赏:“君实有大功于吾袁氏,今特征辟君为征东将军府参军,兼瀛州刺史府从事,秩比两千石,晋爵少上造!赏田千亩,布百匹,赐奴十人,以酬其功!”
“管虎迁为校尉,秩比千石,晋爵五大夫,赏田五百亩,布五十匹,赐奴五人。”
“其它东归汉民,按户赏田十亩!粮一石!布一匹!若有从军从政者,一律按吾汉军标准,发放赏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