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部尚书臣张捷,参见皇上。”
乾清宫中,新任刑部尚书张捷入宫觐见。
各衙门的堂官,已经全部补齐。可这些官员,距离南京的路程不一。
有的离得近,很快就能赴任。
有的离得远,还得再等些时日,衙门里的公务便暂时由佐贰官代为主持。
张捷是南直隶镇江府丹阳县人,就在南京边上,来的很快。
正在批阅奏疏的朱慈烺手中朱笔一停,“不必多礼。”
“谢皇上。”
朱慈烺微微扬起下巴,旁边侍奉的司礼监大太监孙有德拿起御案上的一份供词走下去,递给张捷。
“这是诚意伯刘孔炤、左都御史张慎言审讯抚宁侯朱国弼的供词。”
“朱国弼贪墨朝廷税银十万之巨,罪无可赦。”
“此案,朝堂民间议论纷纷。卿今掌刑部,尽快将这个案子,结了吧。”
张捷接过供词,随手翻开,随便扫了几眼,根本就没仔细看。
大明朝的科举考试,是要考司法的。
就是给你一个案例,考生根据律法,做出判决。
乡试、会试,都要考。
给出的案例,是随机的。甚至有时给出的案例,是模糊的。
这就要求应试者,必须熟读律例。
张捷,两榜进士出身,正儿八经的科甲正途。对于朝廷律例,虽不如求学应试时那般熟悉,但凭借文字描述,做出个大概判断还是不成问题。
就朱国弼犯的这个案子,按照律例应该怎么判决,张捷心里有数。
但是,他这个有数,不算数。
朱国弼的案子,看似是经济案件,实则是政治案件。
供词是从御案上拿下来的,这就说明皇帝已经看过。
从最近的政治风向来看,朱国弼肯定是要从重处置。
可朱国弼身后是勋贵集团,重处归重处,但重处到什么程度,居家多时、刚刚复出的张捷有点摸不准。
他便有意又翻了翻供词,翻的很慢,翻的很轻,翻的很细。
政治性案件,审案人不可能向上位者询问如何处置。
翻看供词留出的空白,正是张捷在等待皇帝的进一步指示。
“朱国弼是朝廷世勋,又蒙先帝信任,提督漕运。”
龙椅上有声音传来。
欲抑先扬,不用听下文,仅凭这一句话,张捷已经猜测出了十之七八。
“国难之际,可笑他朱国弼竟妄想趁乱窃夺朝廷赋税,朕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张捷:“还请皇上切勿动怒,不值得为了这等小人,气坏了圣上龙体。”
龙椅上又有声音传来:
“卿是诚意伯与马阁老举荐,后魏国公又上疏特荐。”
“朱国弼一案,影响甚广,议论不止,不知有多少双眼睛盯着。卿当按律判处,尽快平息争端,于天下有一个交代。”
张捷行礼,“臣明白。”
越是强调公平公正,就越是不能公平公正。
朱国弼为了自保,一口气咬出了数位勋贵,其中,就包括容城伯刘泽清。
十万两税银,很多吗?
当然很多。
大明朝绝大多数的百姓,一个月尚且挣不到一两银子。十万两银子,无疑是一笔天文数字。
如此庞大的数字,不是朱国弼一个人能够吞得下的,他必然还有同谋。
他供出的那些勋贵,其中或许有清白,但绝对更有同犯。
朝廷的官员任命,向来是由吏部发文。
高级官员任命,也是廷推,最后由皇帝确认。
马士英是阁臣,有举荐官员的权力。
刘孔炤虽然是勋贵,但他毕竟也入了阁,也有举荐官员的权力。
唯独魏国公徐弘基,他只是单纯的勋贵。
朝廷没有明令禁止勋贵举荐的权力,名义上看,勋贵确实有举荐官员的权力。
但这个权力,聪明人是不会用的。
偏偏魏国公徐弘基就用了,而且是上疏特荐。
偏偏举荐的这个人,又是袭爵近五十年的魏国公徐弘基。
人老奸,马老滑,兔子老了鹰难拿。
为了给新勋贵铺路,皇帝对于旧勋贵,是持打压态势。
徐弘基,不可能顶风作案,犯这种低级的错误。
那就只有一种可能,自己担任刑部尚书,皇帝本就是同意的。徐弘基上疏特荐,不过是一出《醉翁亭记》。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为朝廷举荐官员,是酒。以此向皇帝表明态度,才是山水之间。
朝廷手里有兵,但没有精兵。
要想训练精兵,南京京营,首当其冲。
南京京营的兵源,主要是南京的上直卫和京卫。
世居南京的勋贵,和南京卫所的世袭军官之间,多有牵扯。
于是乎,魏国公徐弘基代表南京勋贵表态,只要不将案件扩大化,南京京营的事,我们绝不会插手。
皇帝初登大宝,大明朝又是风雨飘摇,这种时候,显然是不适合掀起大案的。
魏国公徐弘基的表态,可谓明智之举。
如此识趣的臣子,哪个皇帝不喜欢?
张捷虽然是刚刚复出,但他去职之前,是吏部左侍郎。
毕竟为官多年,这里面的弯弯绕,他都懂。
张捷回的“臣明白”,不是应对皇帝的官场惯用语,而是他,真的明白。
朱慈烺放下手中朱笔,“爱卿办事,朕是放心的。”
“北地沉沦闯贼之手,西南又受献贼兵戈扰攘。国事艰难,百废而无一兴。”
“朱国弼贪墨税银一案,不仅情节恶劣,对于国帑而言,更是一笔巨大的损失。”
张捷秒懂了皇帝的意思。
以魏国公徐弘基为首的南京勋贵已经低头了,为了尽快整训南京京营,朱国弼的案子,肯定是不好波及到他们的。
但是,朱国弼贪墨的那十万两税银,这个不用皇帝嘱咐,哪怕是按照朝廷律例,也是要进行追赃的。
追赃,追赃,这才是筋节所在。
凡是被贪墨的钱财,十之八九是找不回来的。
既然找不回来,那就慢慢找。
税银一天追不回来,这个案子,就不会完结。
只要这个案子不要完结,抽出去的那把刀,就会依旧冒着寒光。
“还请皇上放心,臣会于刑部选派专员,追查遗失的税银。”
“税银一日不追回,专员一日不撤回。绝不让国帑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