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兄长 第36章 ,奉天承运封吴王

作者:作家OK0PBY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11 09:14:40
最新网址:www.biquw.cc

奉天承运封吴王

至正二十二年秋,应天府的桂花开得泼泼洒洒,金黄的花瓣落满了奉天殿的白玉阶。朱元璋身着亲王蟒袍,站在殿中接受百官朝贺,蟒袍下摆的海水江崖纹随着他的动作轻轻摆动,那是朱兴隆特意命人按皇家规制绣制的,针脚里藏着兄长对弟弟的期许。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内侍尖细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小明王的诏书用明黄绸缎书写,“咨尔朱元璋,剿除群凶,匡扶社稷,功高盖世,特封为吴王,总领江南兵马,钦此——“

朱元璋接过诏书的手微微一颤,想起三年前在濠州,他还是个被郭子兴猜忌的小将,如今却已是坐拥江南半壁的吴王。他抬眼望去,丹陛下朱兴隆手按剑柄站在文臣之首,臂上的箭伤疤痕在朝服下若隐若现,那是救驾时留下的印记。

“谢陛下隆恩!“朱元璋深深一揖,目光扫过两侧的文臣武将。刘基的羽扇上新题了“天命归吴“四字,李善长捧着印玺的手稳如磐石,徐达、常遇春等武将铠甲鲜明,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吴王千岁千岁千千岁!“百官拜倒的声音汇成声浪,震得殿梁上的蟠龙藻井都在轻颤。朱兴隆看着弟弟站在丹陛之上,想起钟离县的茅草屋,想起皇觉寺的青灯,眼眶不由得发热。

仪式完毕后,朱元璋在偏殿设宴,只邀了朱兴隆、刘基、李善长等核心幕僚。马秀英抱着刚满百日的朱标前来贺喜,小公子穿着绣着麒麟的锦缎襁褓,见到朱元璋便伸出小手,咯咯地笑。

“快让父王抱抱!“朱元璋连忙放下酒杯,小心翼翼地接过儿子,胡茬蹭得朱标直躲。

“王爷如今封王,“马秀英坐在一旁,为朱兴隆斟上温酒,“可别忘了当年答应过百姓的话。“

“瞧你说的,“朱元璋逗着儿子,眼中满是温柔,“我朱元璋就是当了皇帝,也忘不了钟离县的父老乡亲。“他转向朱兴隆,“哥,这吴王印,你替我收着吧。“

朱兴隆一怔:“这是王爷的信物,我怎么能收?“

“你是我大哥,“朱元璋将刻着“吴王之宝“的金印推到朱兴隆面前,“当年若不是你背着我逃出皇觉寺,若不是你在应天替我守着后方,哪有我朱元璋的今天?这印,你收着,我放心。“

刘基抚掌笑道:“王爷此举甚妙。朱大哥德高望重,掌印如王爷亲在,可安军心,可稳民心。“

朱兴隆看着金印上狰狞的蟠龙,又看看弟弟真诚的眼神,终于点点头:“好,那我就替你收着。但丑话说在前头,若你以后对百姓不好,我第一个砸了这印!“

“哈哈哈!“朱元璋大笑起来,“哥放心,我要是敢对不起百姓,你就拿这印砸我的头!“

席间,众人商议起下一步的战略。刘基展开舆图,羽扇指向张士诚盘踞的平江:“张士诚据有江浙财赋之地,却胸无大志,可先取淮东,断其臂膀。“

“伯温先生所言极是,“朱元璋指着舆图上的湖州,“常遇春率骑兵攻湖州,徐达率水师取常州,我亲率中军策应。哥,应天的粮草和伤药,还是要辛苦你。“

“放心!“朱兴隆饮尽杯中酒,“就是拆了王府的房梁,也断不了前线的补给!“

宴后,朱元璋送朱兴隆到宫门,月光洒在两人身上,拉出长长的影子。朱兴隆看着弟弟眉宇间的英气,想起多年前那个在草垛里跟他抢窝头的少年,心中感慨万千。

“重八,“他忽然停下脚步,“封王之后,担子更重了。凡事多想想秀英和孩子,多想想咱们的爹娘。“

“我知道,哥。“朱元璋握住兄长的手,“有你在,我心里就有底。“

朱兴隆点点头,转身离去。朱元璋站在宫门前,望着兄长的背影消失在夜色中,又抬头看了看天上的明月。封王只是第一步,他的目标是统一天下,让天下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

回到王府,马秀英正在灯下为朱标缝补小衣。朱元璋走过去,从身后轻轻抱住她。

“在想什么?“马秀英放下针线,握住他的手。

“在想,“朱元璋看着儿子熟睡的小脸,“等天下太平了,我要带着你和哥,带着标儿,回钟离县看看,给爹娘上柱香,告诉他们,咱们成功了。“

“嗯,“马秀英靠在他怀里,“我也想爹娘了。“

月光透过窗棂,洒在这对夫妻身上,温馨而宁静。虽然张士诚、陈友谅的威胁仍在,虽然统一之路还很漫长,但朱元璋知道,有兄长的支持,有妻儿的陪伴,有天下百姓的期盼,他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开创一个新的王朝。

朱兴隆回到自己的府邸,将吴王印小心翼翼地锁进紫檀木匣。他知道,这枚金印不仅是弟弟的荣耀,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作为长兄,他将继续在后方默默支持,为弟弟的帝王之路,筑起最坚实的后盾。

应天府的夜晚,因为朱元璋的封王而变得不同。满城的灯火,仿佛都在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而朱元璋和他的兄弟们,也将带着这份荣耀和责任,继续在乱世中前行,为天下苍生,开创一个太平盛世。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