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合一,4000字
————
黄昏的时候,何青才慢慢悠悠的回到玉堂殿,显得有些遗憾,可惜没能到雒阳之外看一看。
雒阳的繁华超乎想象,达官显贵、权宦子弟云集。
“公子,陛下在殿内。”方纮见何青回来,匆匆跑过来,小声的提醒。
“没事。”何青不意外的笑了笑。
皇帝不可能不清楚他外出,这种事情怎可能瞒住。
真以为玉堂殿的四个绣衣使者是摆设?
再者说,玉堂殿就在南宫的东宫,云台殿的后方,任何风吹草动都瞒不过皇帝的耳目。
何青耸了耸肩,推开玉堂殿的门走了进去。
皇帝坐在胡床上板着脸,蹇硕与贾诩站在左右两侧。
何青不待皇帝发话,热情的行礼道:“陛下怎么来了?”
“何青啊何青,我原以为你的胆子已经很大了,今日又让我大开眼界,难不成后世之人都像你这般胆大?”刘宏话说的像问罪,然而表情却很轻松。
何青也不装,实话实说道:“可能是我在宫里面待了太久的时间,想到外面看看。”
刘宏内心一阵无语,想出去就直说,拉着万年公主算几个意思...
这要是传了出去,指不定留出风言风语的。
“你到外面看看可以,我允许你出去,但你私自结交士人,这事该怎么算?”刘宏话锋一转,显得有些不满。
与公主同行可以算了,无视宫规闯苍龙门也能算了。
跟士人接触,这件事不可能算了。
“说来也是巧合吧,我与公主出去的时候正好碰到袁绍,他应当察觉到我身份不低,有意接近于我。”何青走到皇帝面前坐了下来。
贾诩差点没忍住,这位爷可真不拿自己当外人。
皇帝不曾发话,自己倒主动坐在皇帝对面。
合不合规矩另说,关键皇帝完全不在乎。
刘宏冷哼一声道:“你比我了解袁绍,你还到他府邸?”
“这您就不懂了吧,本来我也不想和袁绍走得太近,但我突然想到了一个办法,一个可以利用袁绍的办法。”何青舔了舔嘴唇,一脸的坏笑。
刘宏眉头微皱,不解道:“你想到了什么办法?”
“我先问问您,今日的朝会顺利吗?”何青转头看了眼蹇硕,不答反问。
朝会上的内容他不清楚,不过从历史事件的进度变化,大概能猜到一些事情。
公卿、百官没有接纳,但皇帝执意要进行。
【科举改革参与度:13%】
【医疗改革参与度:21%】
【推广纸张参与度:14%】
【变法图强参与度:9%】
这是过去一段时间里触发的历史事件,在今日朝会开始之前,最高的也就是变法图强的3%。
朝会结束了以后,四个历史事件全部有了增长。
医疗改革的增长最高,从1%上升到34%,可见公卿百官对医疗没有太大的抗拒,毕竟人人都会生病,对他们自身而言有很大的益处。
科举改革和纸张推广增长不多,说明受到了阻力,但仍旧增长,表明皇帝已经下达了诏令。
不管增长多少,起码终于有了变化,不再是1%。
皇帝给出了态度与决心,这就是好事。
不把第一步迈出去,永远打不开心扉。
刘宏一听到朝会,顿时没好气道:“那帮老顽固不反对医疗,但对科举和纸张的推广极力反对,甚至有人拿鸿都门学来反驳我,真气死我了。”
反对是肯定的,那群士人不是傻子,总有人能察觉到科举后续的影响。
如果单提出科举,兴许阻力不会那么大,但纸张一旦推广,带来的后果与世家而言是严重的。
有人支持,自然有人反对。
反对的都是老牌的世家,德高望重的名士,比如崔烈支流。
支持的大多为正直的老臣,比如朱儁和卢植。
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保持沉默,不支持也不反对,袁隗就是这个立场。
虽然最后朝会不欢而散,但刘宏作为皇帝,决心要做的事情,朝臣反对也无效。
至于具体能不能顺利执行下去,得看那些反对者的影响力了。
刘宏把朝会的情况大致说了一遍,让何青有个了解。
何青想了想道:“陛下不用担心,他们不是反对科举么,我成功说服袁绍,他会支持科举的。”
“什么意思?袁绍支持科举?他一个人支持有什么用?”刘宏莫名其妙的看着何青。
何青咧嘴笑道:“袁绍是清流的领袖,他的影响力可不要小瞧,比起袁隗差不到哪去,虽然他没有门生和故吏,但他可以号召天下的学子啊,那些世家的老人不是反对么,没关系,让袁绍出来支持科举,到时候看看士人是听他们这些老东西的,还是听袁绍这个清流的。”
袁绍营救了大量清流党人,结交众多天下名士。
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不正是为了打出名声,展开人际关系网。
世家的老顽固们能量确实很大,可在党锢之祸中,他们受到严重的打压,甚至一部分世家依附宦官避祸。
世家本身尚不能自保,又怎敢营救党人。
反观袁绍,人家实打实救人。
袁绍如果支持科举,天下的学子是信袁绍的,还是信那群世家的?
一目了然啊。
刘宏仔细想了一下何青的话,眼睛一亮道:“对啊,我怎么没想到这点,好你个何青,鬼点子真多。”
“运气好罢了,如果不是碰到了袁绍,我也想不到这层关系。”何青回想起忽悠袁绍的画面,忍不住笑了出来。
贾诩目露惊色,对何青的看法提升了一些。
原本以为何青不过知晓未来之事,科举、推广纸张等都是未来的制度。
但从何青拉拢袁绍这点就能看出,何青是有能力的,不单单是对未来的了解。
“陛下,这个方法确实可行,何祭酒此举妙哉。”贾诩躬身行礼,发表了个人看法。
刘宏满意的点头道:“不错,袁绍在那群学子和清流的影响力甚远,世家同不同意没关系,学子与清流同意就行了。”
何青笑眯眯道:“陛下可在今年的七月举办第一次科举,在此之前要尽快指定好考试的科目与内容,提前公示天下,然后在派人通知袁绍,让袁绍替我们宣传一下,到时一定有大量的学子和寒门子弟来到雒阳参与。
第一次只要能够顺利举办,那么后续就不是什么难题了。”
刘宏伸出大拇指道:“太妙了。”
蹇硕内心纠结了许久,略显担忧的开口道:“陛下,何祭酒,先前不是说不能重用汝南袁氏的人么,袁绍可是袁氏的心腹啊...”
本来不想说的,奈何人家贾诩都发表看法了。
作为比贾诩更早了解到未来的人,不能继续充当哑巴。
“这个问题不用何青回答,我回答你,只让袁绍利用影响力支持科举,不给汝南袁氏的人加官即可。”刘宏笑出了声,整个人的神情非常愉悦。
蹇硕恍然大悟。
何青笑吟吟的点头,赞同皇帝的话。
光有名声没什么用,无非是影响力大一些。
不给汝南袁氏的人官职,那么袁氏顶多凭借影响力号召一部分人,根本翻不起风浪。
汉灵帝在位一天,这天下就乱不起来,顶多隔三岔五的有叛军作乱罢了。
一个实权皇帝对于王朝,真的非常重要。
刘宏好奇的看了眼何青,询问道:“你是怎么说服袁绍的?之前听你讲何进的时候,袁绍挺能蛊惑何进的,你是怎么说服他的?”
通过何进的一系列操作,不难看得出来袁绍不是好骗的人。
这样的一个人,居然被何青给说服了,皇帝的好奇心一下子被勾了起来。
何青把忽悠袁绍的过程讲了一遍,听的皇帝直呼过瘾,笑声连连。
贾诩和蹇硕也不得不感慨,何青说的话确实很容易让人迷失。
刘宏听的爽,命人送来一些酒菜,邀请何青、贾诩和蹇硕一起。
何青不管礼仪,直接开吃。
贾诩和蹇硕没那么大的胆子,但皇帝诚心邀请,两人只能坐下来陪着。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
刘宏酒足饭饱,步入正题道:“该说的都说了,我们继续吧。”
何青摸着肚子,一脸享受道:“还接着上次的讲?”
“上次我记得你说到了吕布,不听他了,继续说曹操吧。”刘宏挥手示意蹇硕收拾东西。
蹇硕连忙清理桌面,动作非常迅速。
不快不行啊,马上要开始讲未来的事。
何青起身走了几步,缓缓开口道:“在袁绍与袁术的第二次争斗以后,袁术被曹操打到了扬州,而公孙瓒、黑山军等势力也都被袁绍给拿下,这个时候,吕布刚好投奔了袁绍,袁绍报复黑山军。
二袁的第二次斗争是在193年的四月结束,陶谦第一次偷袭不成,再次发动进攻。
六月的时候,下邳的贼人阙宣自称天子,陶谦不率军平叛,反而与阙宣联合一起,共同进攻兖州,阙宣自称天子,可是公然的谋逆,陶谦与逆贼联合,可见他的野心也很大。”
三国演义弱化、丑化了许多人,陶谦就是被弱化的一个。
不熟悉历史的人,或许会认为陶谦就是个软弱无能的人。
实际上并非如此,人陶谦正儿八经的军阀,甚至比公孙瓒还会玩。
何青接着道:“这里我得说一下陶谦,这人军阀出身,能力很强,早些年跟着皇甫嵩、董卓一起平定过羌乱,后来青州、徐州的黄巾余孽叛乱,朝廷就任命陶谦为徐州刺史,后来关东群雄讨伐董卓,陶谦没有参与。
再往后是二袁第一次内斗,那时候孙坚打下雒阳,因为各方面原因不得不退出雒阳,而这个时间点,朱儁是在雒阳的,他传信天下各州郡,准备再次起兵反董,陶谦派了几千人过来,并联合了一些没有参与二袁斗争的太守、县令,打算推举朱儁为盟主。
眼看第二次讨董联盟就要组建,结果董卓被杀死在长安,李傕、郭汜等人以朝廷命令征召朱儁入朝,这朱儁跟皇甫嵩一个德性,直接去了长安,陶谦这些人见朱儁走了,也就放弃了讨董。”
刘宏发出一声叹息,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前有皇甫嵩,后有朱儁!
两位平定了太平道谋反的大功臣,居然犯了同一个毛病。
“朱儁为何会接受朝廷的征召?”贾诩忍不住发问。
何青猛然转头,似笑非笑的看着贾诩。
这一下子把贾诩给整不会了。
蹇硕顿时反应了过来,憋着笑在那看戏。
这不就和当初何青说到他时的表情一样么!
贾诩疑惑道:“何祭酒为何这么看着我?”
何青笑着看向皇帝道:“陛下,董卓死了以后,李傕听从贾诩的建议,以天子名义征召朱儁,朱儁认为天子的诏命必须听,况且李傕等人是乌合之众,应当翻不起什么风浪,就放弃了麾下的军队,主动到长安报道去了。”
贾诩当场石化。
这嘴巴怎么就怎么欠呢!
上次听的时候,心里好奇的不能行,但理智战胜了好奇,最终没问。
这次上来就问,结果问到了自己头上。
刘宏深深的看了眼贾诩,继续问道:“朱儁不该去。”
“他去不去影响不大,真以为陶谦那些人能顺利到雒阳与朱儁会合?二袁他们可在荆州、豫州、兖州那边呢,直接阻断了陶谦等人。”何青摇了摇手指。
“继续说吧。”刘宏一想是这个道理。
何青点头道:“之后陶谦给朝廷上供,相当于承认李傕等人的身份,李傕就给陶谦加官进爵,后面就是陶谦配合公孙瓒、田楷进攻兖州,结果让曹操打了回去。
陶谦似乎不想罢休,与逆贼联合继续攻打曹操,当时他们打进了兖州,结果陶谦转手就把阙宣给宰了,吞了阙宣的军队,这时候是193年七月。
也就是七月,曹操立刻率军回援兖州,然后一路反攻,打进了徐州,这是第一次徐州之战,持续了半年左右的时间,一直到194年春天才结束,陶谦大败,刘备在此期间支援陶谦,而曹操最终因为粮草耗尽退兵。”
在何青看来,徐州之战纯粹是陶谦自己作死。
他作死不要紧,可把徐州百姓害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