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合一,4000字
——
袁绍为何青详细的介绍了雒阳的美景与历史。
当然了,何青都了解。
原本的计划被破坏,袁绍的突然加入使得何青产生了别的想法。
作为汝南袁氏新一代的领军人物,袁绍在汉末三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这个一手造就汉末乱世的枭雄人物,到底是否忠诚于汉室?
后世许多人将董卓、曹操、公孙瓒、孙坚、袁绍这些人,戏称为“屠龙少年终成恶龙”。
事实真的如此吗?
一行人本想到雒阳城外看看,然而走遍三个城门,发现城门守卫森严,并且大门紧闭。
万年公主性格骄横,但看到这种情况也知道雒阳严禁,硬闯的话后果很不好。
袁绍见此情况,果断邀请何青与公主到府邸坐坐。
他的本意不在万年公主,而是何青。
何青本想拒绝,毕竟私底下与袁绍见面,这事要是皇帝知晓,恐怕又得说道说道了。
奈何袁绍盛情邀请,公主玩心大起,代替他答应了下来。
何青没办法,只得答应了下来。
一行人很快到了袁绍府邸。
别看他是汝南袁氏的庶出,在雒阳的影响力巨大,府邸相当气派。
何青笑吟吟道:“本初兄能有这样的府院,应当花了不少钱吧?”
“这是已故太傅陈蕃的旧府,我暂时居住在这里。”袁绍点了点头,稍显得意。
陈蕃是桓帝朝的忠臣,声名显赫,在汉灵帝继位以后,凭借名气与资历晋升上公太傅。
作为清流党人的领袖,陈蕃与窦氏外戚联合,准备诛杀宦官。
可惜事情败露,被宦官反杀。
整个东汉,从汉和帝开始,宦官与外戚、世家的斗争中,一直占据上风,到死都是如此。
陈蕃等清流领袖死后,给了袁绍攀登的机会,从而成为新的清流代表。
何青好奇道:“不知本初兄对于宦官专权如何看待?”
以袁绍的影响力,只要振臂一呼,诸多士人就会跟随他。
东汉的士人作为统治阶级,能够左右朝廷的走向。
皇帝推行科举,士人是最大的阻碍。
哪怕先制定一个配合察举制的科举制度,恐怕仍旧有士人会以祖制反对。
这个时候一些影响力大的人很重要。
何青在想如果把拉进来,以他清流领袖的身份推广科举,岂不是能得到很好的效果。
前提是能够说服袁绍...
皇帝眼下推行的科举,何青称为1.0版本,以配合察举制、主推寒门子弟为主。
如果连1.0版本都得不到士人的接纳,后续的科举版本肯定更不行了。
士人之所以重要,因为掌握了舆论。
百姓大字不识几个,甚至连名字都没有,士人说什么,百姓信什么。
没有士人的支持,恐怕百姓与寒门也不会参加科举。
如果由袁绍、刘表等天下名士牵头,推崇科举的话,事半功倍。
何青想到这里,面露微笑道:“本初兄在雒阳许久,想必应当结交了不少名士吧?”
“名士称不上,不过确实认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袁绍迎合的笑了笑。
“你谦虚了,不知兄台的志向如何?”何青心里面鄙夷,脸上还得装作友好。
什么狗屁志同道合,分明是臭味相同罢了。
一群借着反对宦官的幌子,想要步步高升的野心家,真能给自己脸上贴金。
袁绍不予回答,反问道:“怎么突然问起这个了?”
何青问道:“你应该听说天子打算推行一种选官制度吧?”
“听说了,好像是科举,听说是在雒阳举办,面向天下学子。”袁绍疑惑的点了点头。
朝廷的事情瞒不过他,毕竟朝中多士人。
士林就这么大,任何风吹草动,都逃不过他这个领袖的耳目。
“实不相瞒,我此次出宫就是为陛下寻找一些志同道合之人,本初兄有所不知,陛下准备重用一些寒门子弟。”何青突然凑到袁绍耳边。
袁绍吓了一跳,以为何青突然袭击,结果虚惊一场,稳了稳心神道:“重用寒门子弟?”
“不错。”何青神秘的点了点头。
汉末存在很多鄙视链,关东人鄙视关西人是最出名的。
其次还有士人鄙视武人。
孙坚、公孙瓒、董卓,都曾受到一些世家、豪强的鄙夷。
没办法,士人升迁的方法众多,举孝廉、茂才、征辟等等。
武人出头的路就一个——军功!
除了这两条鄙视链,还存在世家豪强鄙视寒门。
寒门并非底层人,而是贵族中的底层人,大多没落魄的贵族。
在寒门之上,豪强之下,还存在两个阶级,即大族与望族。
孙坚的出身低微,父辈为瓜农,但他本人十七岁就当县吏,寒门子弟可做不到这点。
孙氏家族在当地明显高于寒门,这点从孙坚的亲族人数,以及他能结交四方豪侠上看出来。
可见孙家并非寒门,起码是大族起步。
刘备的家世与孙坚差不多,基本也属于大族。
大族是那种有能力在郡县当官,但官途坎坷,升迁难度很大的家族。
这类家族往往有些钱财,依靠某些营生维持,没成为外戚前的何氏应当也是大族。
望族比大族强,却又不如豪强。
卢植的家族基本就是望族,卢氏从卢植开起崛起,最终成为后世的顶级门阀。
士人瞧不起寒门子弟,也是正常的。
大族和望族再不济,人家起码有钱,振臂一呼能召集部曲。
寒门有什么?
除了有百姓得不到的知识,恐怕也没什么了。
何青接着道:“天子的意思是重用寒门来对付宦官。”
“什么意思?”袁绍思绪万千,有些摸不准何青的意图。
何青笑道:“我这么说吧,兄台为清流之人,但士人之中有亲近宦官者,这些人根本看不出他们的底线,所以想重用寒门对付宦官,我这说兄台应该明白了吧?”
袁绍的终极目标就是诛杀宦官,从而让自己成为老资历。
单纯的说科举提拔寒门,袁绍不一定会理睬,可要是加上科举出来的寒门是对付宦官。
这家伙肯定双手赞同!
“真的?”袁绍半信半疑,不过眼中流露的喜悦已经很明显了。
何青挑了挑眉道:“兄台若不信,我可回复天子,让天子召见你。”
袁绍沉思少许,皱眉问道:“天子信任宦官,又怎会重用寒门来对付宦官?”
何青神色复杂,重重叹息道:“兄台有所不知,太平道谋反,宦官参与其中,与太平道暗中勾结,天子有心除掉宦官,但宦官这么多年将亲信安排到了各地,想要根除有些麻烦。
除了一个张让、徐奉、封谞三个中常恃明确暗通太平道,其余的宦官没有充足的证据,贸然动手的话恐遭人非议。
天子曾禁锢清流士人,已经得罪了不少士人,引起士人的不满,若是随意的惩治宦官,岂不是遭到宦官与士人两方的怨恨。
所以天子推行科举,打算用寒门来对付宦官,并且解除党禁,。”
一番话下来,何青自己都觉得说的是真的。
这套说辞有理有据。
皇帝确实得罪了党人,这些人私底下没少指责皇帝。
宦官也确实势大,一些顶流世家不得不依附宦官躲避党锢。
袁绍听的一愣一愣的。
何青心中窃喜,添油加醋道:“本初兄,弟弟我早就听闻你的名声,不惧宦官权势,营救无辜的党人,小弟非常倾佩你的为人。
小弟愿以洛水起誓,我今日所言真真切切,没有半点假意。
若是兄台能与天子同心同力,定能青史留名,留下一段佳话,天子有你袁本初想助,如鱼得水,你与天子必将成为后世君臣的典范。
兄台虽然不是汝南袁氏的嫡出,凭借此事兄台也能为家族带来更大的声望,封侯指日可待啊,假日时日,兄台也能像周公一样名垂青史!”
在司马家登台之前,洛水的神圣性毋庸置疑。
何青以洛水起誓,等于给足了袁绍安心。
袁绍两眼放光,不断的吞咽口水,显然被说的心动了,何青的言语句句说到他的心坎里。
回想曾经的人生,为“父母”守孝六年,从而养出了名声。
在雒阳结交名士,铺垫关系,就是为了不依靠汝南袁氏,通过自身的努力站在人臣之巅。
主张反对宦官,做一个不惧权贵的忠心之人。
袁绍做的这一切,归根结底就是四个字——要做最高!
何青瞅准袁绍神态变化,继续道:“兄台有所不知,经历太平道谋反之事,陛下醒悟了,打算颁布罪己诏,告诉天下人他做了错误的决定。
兄台此时站出来引领士人,帮助天子解围,指引士人与天子同心,兄台你就是当世孔夫子啊!
当时候天子视你为栋梁,士人奉你为圣贤,天下百姓歌颂你的事迹,兄台你是清流领袖,应当以身作则,成为天下人的榜样!”
糖衣炮弹之下,袁绍心里的防线顷刻间崩塌,未来美好的画面在他心中闪过。
他袁绍是天下名士,德高望重!
他袁绍是天子肱骨,位极人臣!
他袁绍是千古名臣,流芳百世!
他袁绍是儒士顶流,当世圣贤!
袁绍的眼睛中浮现出贪婪与疯狂,他的呼吸变得急促,一颗心剧烈的跳动。
对!
说的太对了!
我,袁绍,要做大汉的肱骨,要做天下人的榜样!
“好,说得好,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袁绍激动的起身,已经被何青激昂的言论折服。
在这一瞬间,他觉得以前白活了。
只是不知道什么原因,腿好像有点疼...
袁绍感激的拉着何青的手,红了眼眶,哽咽道:“兄弟,我袁绍只恨与你相识太晚,如果能早点遇到你,我...”
何青反手拍了拍袁绍的手,重重的点头道:“本初兄,我了解你的心情,我明白你的苦楚啊,你我兄弟相见恨晚!”
“知我者,兄弟也!”袁绍激动的说不出话,只是一味的拉着何青的手。
“兄若不弃,弟愿拜兄为兄长,今后与兄完成宏图大业!”何青也一脸振奋,然而心里快憋不住笑了。
这古人太好骗了...
就这何青还没拿出杀招...
“好,你我兄弟今日结义!”袁绍果断答应,拉着何青到院子里结拜。
“皇天在上...”
...
两个时辰后,何青与万年公主从袁府出来。
袁绍亲自送到门口,临别之际恋恋不舍。
两人约定好,待何青回到宫中,定将此事禀告天子。
“喂,你跟袁绍说了什么?看他那个样子,恨不得留你过夜。”刘言嫌弃的打量何青。
何青疲惫的摆了摆手道:“没什么,有些共同的理想罢了。”
现在等科举的诏书下达,到时由袁绍站出来引领舆论,士人定然不会反对。
有汝南袁氏族人,以及清流领袖双重身份在,他袁绍就是最大的标杆。
汝南袁氏不可重用,但可以当皇帝在士人的传话筒。
如果不是今日碰巧遇到袁绍,何青还真不一定想到这个方法。
天意啊!
刘言高傲的把头扭到旁边道:“不说算了,本来答应你到城外看看,可惜雒阳严禁了,只能等以后有机会了。”
“好,公主的心意,我能告知到。”何青摇头轻笑一声。
这小丫头有时候还挺可爱的,至少没有想象中那样的让人厌烦。
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
先入为主的认为果真不一定正确,从让人口中了解的也不一定真实。
经过半天的接触,万年公主蛮横是真,但本性并不坏。
人家是公主,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那样。
毕竟谁会去教导一位养尊处优的公主,把奴仆当作人看?
人人平等,古代不存在。
这世道贵族就是天生高贵。
时代的局限性啊...
刘言见何青没动静,没好气道:“先回宫吧,出来时间太久了,如果父皇找你麻烦,你告诉我,我替你说情。”
“走吧。”何青笑了笑,迈着步子就走。
刘言跟上,抓着何青手臂道:“喂,你再教我一首诗词吧。”
何青摸了摸下巴,看了看雒阳繁华的街景,又看了看刘言,思索道:“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刘言听的呆住了,痴痴的望着何青。
这一刻,日光与何青的面容重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