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死在战阵中的韩宋士卒,并不多。
据义军事后统计,仅有四千余人是死在义军刀兵之下。
两千余人,则是死在韩宋自己人手中!
夺路而逃的溃兵们,为了抢得一步先机,不惜刀剑开路,砍杀挡在身前的袍泽!
还有众多溃兵,被慌不择路的袍泽,推倒、踩踏在地,成为一滩肉泥。
亦或者不善水性,溺亡在春日水流暴涨的淮河泥沼之中。
“阿弟,你没事吧!”
李文忠翻身下马,双臂抱住李平安肩膀,来回打量担心道:
“你在后方指挥就好,何苦亲自上城头厮杀!”
李平安摇摇头:“我没什么大事。”
“有义军的兄弟们护着,没受什么伤。”
“倒是大哥,来回冲杀多次,受了如此多的创伤,先好好医治一番吧!”
李文忠身上原本银白锃亮的盔甲,已然被鲜血染红。
既有敌人的鲜血,也有李文忠自己的血!
千锤百炼的甲片,也多有破损,被敌人刀枪剑戟砸烂!
李文忠笑笑道:“些许小伤,不碍事!”
“这回可是真让咱杀了个爽!”
李平安亲手为李文忠褪去身上的甲胄,露出棉布制成的内衬,细细密密全是破口!
其下不少小伤口,甚至都已经结痂愈合!
李平安不禁咂舌,古代武将难怪大多活不过五十,三十岁当打之年暴毙的,也不在少数。
这样一场大战下来,不说体力消耗,光是大量失血,就能让身体亏空!
李平安用棉布仔细擦拭掉大哥身上的鲜血,再用布条为其包扎好伤口。
“李相公,如今这大批的俘虏,咱们该如何处置是好?”
原本正带人抓捕俘虏的刘昱走来,面容纠结问道:
“这好几万俘虏,要是咱们都给养起来。”
“咱们本来就不大够的粮食,可又不足了!”
义军根据地内的粮食储量,一直都处在危险线上。
在不出任何意外情况下,可以勉强坚持到夏收。
若是再加上一群大肚汉,接下来到夏收的一个多月时间,义军就只能饿着肚子了!
“放走不行,留下无用,不若将他们都杀了吧!”
刚刚包扎完的李文忠,闻言道:“将数万兵马放走,未来必滋生许多祸乱。”
“留下他们,咱们的粮食又不够。”
“那就都杀了吧!”
李文忠说的非常平淡,仿佛几人讨论的,不是数万人的生死,而是几万只鸡鸭畜生。
李平安惊讶转头,看了自己哥哥一眼,没想到大哥竟还有如此凶残的一面!
“大哥,那可不是一两个人!”
“是两三万人!”
韩宋大军,号称十万大军,实际上也不过两万余人。
吞并赵均用的人马后,才拥有三万多人。
刘昱带兵忙碌了大半天的时间,才抓到了两万多俘虏。
“文忠将军,自古以来杀俘不祥!”刘昱也劝道:“咱们还是不要冒天下之大不韪!”
李文忠身上的伤口,渗出粉红色的血液,他却浑然不觉道:
“那如此多的青壮,该如何处置?”
“咱们又拿不出那么多粮食养活他们!”
李平安一直在思索办法,没有答话。
刚巧望见远处目露凶光,一直盯着自己的刘福通。
李平安脑中灵光乍现,有了主意,笑道:“你们都别争了。”
“我有办法,既能不用杀俘,也能够解决咱们的粮食问题。”
李文忠、刘昱都不太相信,齐齐问道:“什么办法?”
李平安指了指远处的刘福通:“办法就在他身上!”
两人这才恍然大悟,明白过来。
刘福通此前自称大宋平章政事,前来招降义军。
他在韩宋之中,定是极为重要的人物。
用他做筹码,自然能够从韩宋手中,换到足够两万人吃的粮食!
义军不费吹灰之力,就获得两万青壮!
“这两万人,阿弟准备如何处置?”
李文忠好奇问道:“咱们是不是该继续扩军了?”
“以咱们如今的地盘、实力而言,江北地界上,没人比咱们实力更强了!”
“咱们现在却还只有区区一万兵马,说出去声势都差旁人一截!”
李文忠身为武将,自然是希望自己手中指挥的兵马,越多越好。
如韩信点兵一般,多多益善。
李平安缓缓摇头:“咱们如今的军事压力并不大。”
“周边各府,要么是咱们的自己人,要么是咱们的手下败将。”
“起码今年秋季之前,他们不会有进攻根据地的实力。”
古代大规模战争,大多发生在秋收之后。
唯有秋收后,各方收上来大量粮食,才会派兵远征。
每逢乱世,大多如此。
盛世朝廷常年储粮,倒是用不着如此。
“我想用这两万青壮,将淮南的大小河道、沟渠,重新疏浚连通起来。”
李平安道:“元廷不重水利,自贾鲁治理黄河失败后,黄淮泛滥不休,连年侵害农田。”
“如今义军占据淮河中段,自当治理两淮。”
“未来义军打过黄河,夺取中原之后,还要调集数十万人力,对摇摆不定的黄河进行治理!”
水利工程,对中原的意义非凡。
不仅仅是农业产量的保障,更是对中原百姓生命的守护!
从古至今两千余年,多少王朝都是从黄河泛滥、制造出千里泽国,开始走下坡路。
任何不治理黄淮、长江的政权,都会遭到天灾人祸的轮番拷打!
最后在一片哀嚎声中,轰然倒塌!
“两万人也许还不太够。”
李平安继续道:“在此之前,我走访各地,已经大致摸清各地疏浚河道的难度。”
“想要在两个月内,赶在梅雨季节之前,将河道网络重新构建完。”
“至少也要五万人日夜不休劳作。”
“到时候,也许还要从义军、民兵中调集人手。”
刘昱也点头附和道:“修河是大事!”
“要是能把河道都修好,旁的不说,起码咱们还能多开垦出几万顷的粮田!”
“明年能够多养活几十万人!”
两淮农田,旱涝不定,春旱、夏汛、秋旱轮番交替都是常事。
光靠老天爷赏的雨水,极不稳定。
李平安一锤定音道:“靠天靠地,远不如靠咱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