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biquw.cc

道衍的建议让朱棣沉思起来,要不要在入冬之际就对李景隆动兵呢?

朱棣还想着再准备一下,等到火器工坊那边扩张之后,打造出来更强大的火器,拥有了更强的实力,再南下攻打德州。

这样一来,他的损失也就会降低一些。

好不容易拉拢起来的这么一支大军,他可是看的犹如宝贝一样,十分珍惜呢!

现在,火器工坊那边还在继续扩张,红衣大炮还没有造出来呢。

顾诚虽然喝的有一点儿多,但是却还是比较清醒的,他就算是不知兵,却也知道一点。

毕竟看的多了,怎么说,这人情世故也能知道一些,就算是不会临场指挥一支一万人的大军作战,但是在战术上,还是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的。

关键是,李景隆退守在德州那边还有很多辎重,年前若能再得这一批辎重,就能够招兵买马,壮大自身。

“殿下,在下也觉得这入冬之后,可以主攻德州,李景隆必定会再一次舍弃德州南逃。”

“这时候,我们还能获得德州的辎重,从而继续招兵买马。”

“等到李景隆退了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给盛庸、平安、铁铉写信,殿下也可亲自夸赞此三人拳拳报国之心、骁勇善战之能!”

“甚至是可以传出话,这世上能够打败殿下的人不多,唯有这三人才有一战之力!”

朱棣愣了一下,随即就反应过来,顾诚这是在用阳谋,攻心为上,是想要演一场戏给朱允炆看。

不管此计成与不成,那也能给朱允炆心中留下一个疙瘩。

对于自己的这个大侄子的心性,朱棣也已经摸透了。

他肯定会有猜忌之心。

“此计甚妙!”

道衍和尚也明白顾诚用的乃是阳谋。

乃是攻心为上。

就算是朱允炆他们最后还是以盛庸为大将军,到时候,朱允炆肯定也还是会怀疑朱棣的用心,在用盛庸、铁铉、平安的时候,就不会那么的放心。

一旦吃了一点儿败仗,或许就会怀疑这些人,是不是都向着朱棣,是不是都有可能背叛他。

“不止如此,我们还要拉拢一切可以拉拢的人,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

顾诚继续道:“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势力,以真正的仁义之师,打进京师城!”

这也是那位的策略!

朱棣听完,直接拍桌子,叫道:“好一个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好一个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势力!”

“本王明白了!”

朱棣一开始的奉天靖难,那就是他的私心。

而现在嘛,他知道了,自己的奉天靖难就不应该表现的只是自己的私心,应该是为了天下人,为了黎民百姓,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

必须要喊出响亮的口号来,拉拢所有一切能够拉拢的人,而非孤军奋战!

“本王的目标就是清君侧、诛奸臣!”

“所以,本王的敌人从来就是齐泰和黄子澄!”

“对不对?”

顾诚和道衍两人点头道:“对!”

朱棣点了点头。

他已经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

当天就在一些写好了上书之文。

痛斥齐泰、黄子澄,言语如今的朝中乃是朱允炆年幼无知,听信了齐泰、黄子澄的谗言,陷害忠良、逼死了太祖的第十二子湘王,毁坏了太祖定下的戍边九王之策。

而如今,戍边之策被毁,漠北蛮夷一旦入关,无人守关,中原就会陷入漠北蛮夷铁骑之下!

然后,又是开始喊冤,把朱允炆削藩之后产生的后果描述的非常严重,没了戍边亲王,周边的蛮夷肯定会扣关,入侵中原。

所谓削藩,那就是亲者痛、仇者快。

实在是最最昏庸的做法,也完全违背了太祖皇帝定下来的祖制!

总之,朱棣这一次是被顾诚点醒了。

他总算是知道该怎么获取人心,又该怎么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从而减轻舆论上的压力。

他的敌人自始至终只有两人,那就是齐泰、黄子澄!

这同样也是阳谋!

朱允炆若是被朱棣逼迫,听从了这些话,直接问罪齐泰、黄子澄,杀了这两人。

那他的削藩之谋也就此败落。

也就相当于是承认了自己的过错。

不仅如此,朱允炆直接杀了齐泰、黄子澄两人,朝中的那些大臣必然也会投鼠忌器,不敢再对朱允炆忠心耿耿了。

因为朱允炆这位君王保不住他们啊!

……

“竖子!”

“燕逆当真可恶至极!”

黄子澄气的脸都黑了。

他是真的没有想到,朱棣能成势,更没有想到耿炳文、李景隆二人率兵几十万,却打不过区区一个藩王!

朱棣一开始的手中只有八百人啊!

怎么就打不过了呢?

黄子澄已经开始怀疑耿炳文和李景隆两人,总觉得他们别有用心!

“李景隆的战报应该有问题!”齐泰也是一样,对朱棣直接指着他的鼻子骂,颇为不爽。

黄子澄愣了一下,问道:“何意?”

齐泰解释道:“李景隆此番伐燕可是有着五十万人马,现在只是说,已经兵围北平,却遭到了朱棣十余万精兵反攻。”

“又因为有人不听调令,一意孤行、围攻北平城,未能合兵一处,导致主营被朱棣冲散。”

“李景隆却又不说不听调令之人为谁?”

“这军令如山,有人不听调令,那就是意欲谋反,这等将领岂能还留着?”

“除非,此战,本就是李景隆指挥不当,以至于吃了败仗。”

只不过,这李景隆乃是黄子澄举荐的人,他还是有一些不相信李景隆会指挥不当。

“李景隆乃是曹国公之子,早年也是跟着大将军上战场,后来又在各地练兵,太祖皇帝都有言此子善战,他怎么可能会指挥不当呢?”

齐泰听到黄子澄竟然要为李景隆辩解,就不再说什么了。

等过了几日。

有人上奏,说是朱棣有言,当今大明能和他有一战之力的人,乃是盛庸、平安、铁铉三人。

除此三人之外,都是乌合之众。

不仅如此,朱棣还指出李景隆乃是纨绔子弟,此番北平一战,有着五大错,从而贻误战机,乃是赵括第二。

“臣叶希贤有本上奏!”

“李景隆荣得圣恩,却不思进取,为人好大喜功尤不自知……!”

“臣恳请皇上罢免李景隆大将军一职,换盛庸为大将军,主持伐燕一事!”

朱棣的消息传递的非常快,或者说,他在这京师有人。

不然,这才十几天。

朱棣的一些言语,就能够这么快传到京师之地?

南北往来都要十余天呢!

不过,这一会儿,也不知道谁传的,反正整个京师都有了一些谣言。

说什么,李景隆乃是纨绔,根本就不知兵,这消息,早就在南军那边传开了。

李景隆连瞿能都不如呢!

五十万大军伐燕,结果却吃了几个败仗,北平城内就五千守兵,这都攻不破。

李景隆逃跑的时候,还把辎重留给了燕贼。

这怎么看,都像是燕贼的内应呢!

各种谣言满天飞,朝臣们也都听到了,然后也就有了这一次朝会,监察御史叶希贤站出来弹劾李景隆,要求朱允炆换大将军。

然而,御史大夫练子宁站出来,反为李景隆说情。

“皇上,李将军如今还在德州休整,便是两军对垒之时,岂能轻易换将?”

“况且,盛庸、平安、铁铉三人之能,乃是燕贼朱棣之言语,我们岂能轻信之?”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