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炽擦了擦额头的虚汗。
一大早都不让人睡个好觉,也是无语了。
从小到大,还是第一次如此刺激!
就是这空气中全都是火药味儿,连鼻孔里面都被火药的烟尘给熏黑了,有一点儿难受。
好在,贼军最终还是撤了。
郭资断定李景隆不会在一天之内,第二次攻城,就让朱高炽先下去休息一会儿。
大胖子毕竟是燕王殿下的长子,乃是世子爷。
能站在这城楼上,跟着他们一起守住丽正门,已经是非常不容易。
“此番能守住丽正门,这火器算是立了大功!”
郭资也总算是明白朱棣为何会称呼那位为顾先生,并且那般礼遇,以今日一战来看,若能多多铸造出来更多的将军炮,守住北平的胜算也就更大了。
朱高炽也十分赞同,就是这一开口,声音有一点儿沙哑,应该是几天几夜都没睡好觉,压力也比较大,上火了。
“父王有言,顾先生一人可抵千军!”
“如今看来,确实是如此,顾先生还画了不少火炮、火铳的样式,也提点了不少想法。”
“可惜,如今北平城的工匠们对于此道的手艺还是差了一些,没法直接造出来,不然,我们就会有更多各种各样的火器。”
不说别的。
要是能够打造出来红衣大炮,然后北平九门的每一城门上,放个三架,就能挡住李景隆的攻城大军了。
只是,炮弹越大,威力也就越大,对炮膛的质量要求也就越高。
北平城的工匠们的冶炼技术还不过关,冶炼出来的铁,铸造出来的炮膛还是太脆了。
没有一架炮膛是可以坚持到十发炮弹的。
炸膛实在是太危险了。
稍有不慎,直接把自家的城楼,又或者是城墙给炸了。
所以,在没有冶炼出来质量更好的铁,铸造出来更为坚硬的炮膛之前,红衣大炮是不能装备在城门楼上的。
郭资一听,也大为可惜。
朱高炽这时候也没法休息,首先就是这一次攻城之战,也有一些士卒战亡,需要发放抚恤金。
其次,还有将士们的餐食,也要准备好,不能吃的太差了。
他们还要养足了精神气,面对接下来的每一场恶战!
故此,得有肉!
再然后,就是城内的百姓们也要安抚,要保证北平府在李景隆的围困之下,百姓们还有粮食吃。
不然,若是城内出现了内讧,这城也就更不好守了。
朱高炽现在恨不得自己能分身,多出来几个自己去做别的事情,不然,他真的有点儿忙不过来。
王府别苑。
顾诚又把自己给徐妙锦分析的一些内容,说给了道衍和尚听。
“李景隆应该不会夜袭,但是瞿能所部就说不定了。”
“此人确实很强!”
道衍和尚是收到了不少战报的,北平九门的每一门的战报,他都看过,要分析李景隆围城之后,哪一处比较薄弱。
同时,李景隆其实也在收集战报,分析北平九门,哪一处比较薄弱,是容易破城的。
道衍和尚看完之后,发现瞿能所部当真如顾诚所言,乃是最有可能破城的一支贼军,不得不防。
说实话,一开始,郭资、顾成二人都觉得顾诚多少有一些长他人志气。
可当实际交上手之后,顾成才知道,是自己小瞧了对方,小瞧了能够领军威震西南,让缅甸朝贡的洪武宿将之勇猛了。
好在,自己这边有着火器,威力更大,直接朝着城墙下的远处丢,吓得对方的将士连忙躲闪,攻城的气势、速度都大大降低。
顾诚也觉得瞿能可能会夜袭,此人对大明忠心耿耿,他并非是忠于朱允炆,而是朱允炆乃是得太祖皇帝遗诏登基为帝。
那么,朱允炆便是大明正统之位的皇帝,若是朱棣得了太祖遗诏,坐在那个位置上,那他也会听命于朱棣。
便是盛庸、平安、铁铉等人也是一样。
谁当皇帝,忠于谁!
顾诚落子,说道:“拖住李景隆,然后再拖住盛庸、平安等人,由殿下以轻骑兵快人快马南下,直取京师。”
“不过,历史上,殿下击败李景隆之后,得李景隆逃跑留下的辎重,以及还有溃兵等,可谓是兵强马壮。”
“然而,再之后,遇上了盛庸所部,却惨败收场。”
“大师可知道这是为何吗?”
道衍和尚落子,听完顾诚的话,稍微一想,其实也能想明白。
骄兵必败呗。
“所以,殿下此后必有一败?”
顾诚很认真地看着道衍,也十分真诚地说道:“我倒是希望殿下能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这样便能早一些南下京师,战争的时间拉的越长,损耗的还是大明的国力啊!”
“历史上,四年之战,殿下也是损兵折将,后五次北伐,缺少的便是能够冲锋陷阵的悍将。”
“若殿下有徐达、蓝玉、常遇春,便是盛庸、平安,也能早就打的北地蛮夷不敢南下了。”
“想当年,蓝玉可是直接追到了捕鱼儿海,已经是草原之北的原始森林之地。”
“然而,骄兵必败,殿下先是打败了洪武名将耿炳文,又打败了洪武名将李文忠之子李景隆。自然是会有一些志得意满,认为南军无人可与之一战,而在东昌遇上盛庸、平安等联手,便一败涂地了。”
道衍和顾诚对朱高炽守北平,也都有着很大的信心,断定这北平绝对是能够守得住的。
历史上,便是没有强大的火炮,朱高炽最后也守住了北平。
而这一次,因为顾诚的到来,改良了火炮,把火药装在铁质的罐子里面,再以黏土封装好,加上棉线蚕丝火药做成的引线,威力确实更大。
连李景隆、瞿能都感到意外,也是头一次见到如此大威力的火器,从而来势汹汹的攻城之战,还没一个时辰就结束了。
道衍和尚听完顾诚的话,也明白顾诚担忧的问题。
那就是眼前北平之危不算什么,重要的还是盛庸、平安二人,以及史册记载的东昌之战。
燕王朱棣连败耿炳文、李景隆,便有了自大之心,以为南军都是乌合之众。
却不想,在盛庸那里碰了一鼻子灰,好不容易积攒的家底,一战给打没了!
这也是顾诚认为应该要给燕王朱棣避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