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衍和尚还是无法接受顾诚的说辞。
历史的洪流向前。
到了六百年之后却没了帝制!
他很难想象,世上若无帝王,又该如何治理天下?
可他在前不久,却又和顾诚一起研究了省、市、县的层级官吏官吏制度,又研究了六百年后的律法。
也就是说,没有帝王,国依然在、官府依然在、官吏依然在!
道衍都不知道自己该怎么继续给燕王朱棣写信了,把顾诚的这些话,梳理一下,讲述给燕王朱棣,让他也能领悟一二。
可现在,顾诚有言,六百年后再无帝制。
他能写给燕王朱棣,说六百年后国家没有帝王,国家却依然存在,并且还更加繁荣吗?
显然是不行的!
燕王朱棣可以听一听,而道衍和顾诚却不能当真!
原本,脑子一片空白,差一点儿真的就三观尽毁,甚至是可能精神收到打击的道衍,被顾诚一掌给拍醒了。
“阿弥陀佛……!”
道衍和尚继续捻着手中的佛珠。
“顾施主所言极是,制度再好,也挡不住人心。”
“是贫僧着相了。”
顾诚见到道衍和尚没有因为自己的惊天之言而恍惚,被打击的出现心理问题,这才松了一口气。
“大师,那么什么,其实吧,以前也不是没有出现过无帝制的时代,那时候不也是一样吗?”
“尧舜禹、夏商周。”
“尧舜禹乃远古时期部落首领,那时虽然并无国家一说,可这部落首领就相当于是皇帝。”
“而尧、舜、禹三人首领之位的传承,便是禅让制。”
“也叫做有德者居之。”
“同时,这个时期也被后世的史学学者们称之为公天下,而夏商周之后,王朝建立、皇位由父传子、子传孙,乃一家做主,便称之为家天下。”
“所以,有时候,历史的洪流向前,却又似乎回到了某一个原点一样。”
“家天下一共四千多年的历史,最终还是回到了公天下。”
道衍和尚听完,又一次涨知识了。
他不免感慨道:“阿弥陀佛,原来如此,这几日,听顾施主讲述这些,便也能窥得六百年后的繁荣啊!”
毕竟,学问想要得到发展,就必定离不开一个太平盛世。
盛唐之诗、两宋之词,中原之学问也便是在这两个王朝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出现了诗、画、书、词、赋、文、儒学、理学等如百官齐放一样的文化发展。
而六百年后的人却能在此之上,研究出来更加深刻的道理,更加让人惊叹不已的道理,必定是盛世释然。
顾诚开口,似乎还有一些知识点,想要抛出来。
道衍和尚连忙道:“阿弥陀佛,顾施主,今日便到这里吧,贫僧觉得有一些累了,想要回去休息一二。”
顾诚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点头道:“也好,大师若有疑问,尽管前来,在下所能知道的,必定是知无不言。”
道衍和尚微微施礼道:“阿弥陀佛,多谢。”
他的心确实是有点儿乱。
不敢再听顾诚继续唠叨下去,他担心自己继续听,很有可能和刚才一样,陷入自我怀疑之中。
就好像是有了心魔一样,无法想明白,没有帝制,国家如何存在、官府如何治理天下?
所以,道衍和尚打算给自己一点儿时间缓一缓。
刚好,顾诚最后讲述的公天下、家天下之论,又给了道衍和尚一个方向,不至于完全想不明白。
道衍和尚打算回去继续翻阅史书,用他以往习惯的方式来想明白顾诚所讲述的那些个道理。
看着道衍和尚离去的背影。
顾诚挠了挠头。
自己是不是说的有点儿太多,太直接了?
可事实就是如此呀?
要想知道六百年之后为何无帝制。
这个过程是要知道的。
“算了,下一次,还是少说几句吧。”
顾诚看着棋盘上还没有下完的棋局,轻声喃喃一语。
有一些制度,有一些信息,确实是太超前了。
道衍和尚就算是对儒学、道学、佛学研究比较深刻,知识渊博、学富五车、智谋无双。
可他毕竟还是大明这个时代的人,接受的教育,学到的知识,看到的世界,也都会因为这个时代而有所局限性。
道衍和尚回去之后,还真的就翻出昨天让朱高炽送来的史书,找到了记载着尧舜禹时期的内容。
“公天下?”
“家天下?”
“六百年之后应该也有帝王,只是换了一个称谓,而且,帝王之位如尧舜禹一般,乃有德者居之?”
“真龙之身,必有其首也!”
道衍和尚觉得自己又悟了一些。
六百年后是六百年后,而不是如今之大明,西方未曾有过工业革命,也依然以国王为尊。
大明也没有睁眼看世界,便是看了这世界,也无法学西方的先进思想、先进科技。
以顾诚之言,大明如今比西方更强一些呢!
所以,真要出现顾诚所言的反1帝反1封1建,依然还是要顺应历史洪流之走向。
“罢了,贫僧又何必执着于此呢?”
道衍和尚能在历史上留下‘黑衣宰相’之名,能够帮助只有一个北平的朱棣夺了朱允炆的皇位,自然不是浪得虚名之人。
其心性之豁达,也非常人能比。
几天之后。
燕王朱棣连续攻克雄县、鄚州,又在滹沱河打败耿炳文主力大军,使得对方退守真定府的消息,传到了北平。
原本依然还是阴云密布的北平府城,总算是乌云散去,光辉洒在大地上。
很多人都松了一口气。
就连顾诚也不例外。
毕竟,靖难之役提前了两个月,也就有了很多变数。
好在,朱棣终究还是打赢了靖难之役的第一战。
“接下来,我们要面对的便是李景隆了吧?”
道衍和尚不打算和顾诚谈论六百年后的话题,而是研究当下,该如何避坑。
顾诚点头道:“李景隆此人目光短浅,又喜争功,还胆子小,可以说,无勇无谋。”
“然,他毕竟手握十万大军,其副将乃是瞿能,依然不可小觑。”
道衍和尚落一子,轻声道:“辽王已经乘船南逃,然江阴侯吴高此人蠢蠢欲动,似有出兵之意。”
“江阴侯吴高?”顾诚蹙眉沉思片刻,想了想自己当初所看到的靖难之役全篇,似乎有这么一个人。
“大师,我于史册上隐约似乎见过此人,然他既然在史册上记载不多,必然无太大功绩。”
“不过,依然还是那句话,要防范于未然。”
“此人在辽东,若要出兵,必定要防,以免出现什么变故。”
道衍直接从衣袖中抽出一份地图,摊开,指着上面的地点,分析道:“吴高出兵,很有可能威胁到永平府。”
“而耿炳文退守真定,殿下从你口中知晓强攻未果,便放弃强攻真定,而是整顿兵马,回守北平。”
“同时,再以你所言之谋,前往大宁,拉宁王殿下上船。”
“故此,北平府即将面对李景隆的主力攻北平、吴高攻永平。”
“是也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