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虽然在彭城惨败,但在萧何的筹措下,补充了兵源,随后又拿下了敖仓,实力有所恢复。另一方面,刘邦立太子、赦罪人、祭天地,抚饥民,已然一副坐稳关中的样子。在韩信的帮助下,刘邦灭了魏、代、赵、燕四国,土地进一步扩大,接下来要做的就是集中精力东伐项羽了。
汉三年十二月,英布兵败龙且、项声后,与随何一道从小路返回汉军,刘邦故技重施,分了英布的兵,与萧何送来的军队一并派往成皋。夺诸侯的兵,是刘邦常用手段,一来可以扩充自己的军队,二来还可以防止诸侯实力过大。
汉军虽已经夺得敖仓,但甬道受到项羽多次攻击而失去控制权,导致汉军缺粮。于是刘邦与郦食其商议如何对付楚军。郦食其说:“商汤灭夏,武王伐纣,都善待了前朝皇室,而秦国无道,使六国后人无立锥之地。陛下可复立六国后人,他们会感恩戴德,甘愿称臣,您就可以面南称霸,到时候楚国也必然恭敬来朝。”
刘邦听了觉得这个办法可以,就下令制印,并派郦食其将大印送至六国后人手中以复国。
郦食其还未出发,恰好张良觐见刘邦,赶上刘邦正在吃饭。刘邦随口就把郦食其的计策告诉了张良,还问他:“子房啊,这个主意怎么样?”。
张良说:“这是何人的计策,会误了陛下的大事!”
刘邦说:“此话怎讲?”
张良立刻就指出了这个办法的八大问题,大意是: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之时,都有绝对的军力优势,才敢分封前朝后人。而对比楚军,汉军现在没有必胜的实力,财力也不足,既无法稳固国本,更不能无为而治,而且如六国复立,遗老遗少纷纷投奔旧主,我们便无力可借。目前楚国一家独大,也无法排除六国依附楚的可能。所以如果用了这个计策,我们就大势已去。
刘邦听了,吓得把还没吃进去的饭都吐出来了,大骂郦食其:“你这个书呆子,差点误了老子的大事!”同时立刻命人销毁已经做好的六国大印。
四月,项羽把刘邦围困在了荥阳,刘邦请和,并只想留下荥阳以西的地盘。项羽本想接受这个条件,但亚父范增劝项羽不要心软,要趁机拿下刘邦,否则必留大患。于是项羽马上围困荥阳。
刘邦大为忧虑,便问计于陈平:“天下纷扰,何时可定啊?”看似问天下的战乱何时能够结束,实际上是在问陈平,我刘邦要怎么消灭项羽。
陈平当然听懂了刘邦的弦外之音,回答道:“项羽待人恭敬仁爱,很多廉节好礼之士都归附于他。但到了论功行赏之时,项羽就非常吝啬,所以又有很多人离他而去。汉王您待人怠慢无礼,吸引不了廉节之人,但您封官赐爵十分大方,寡才、贪利、无耻之徒大多愿意归附您。如能以己之长击彼之短,则天下可定。楚国对我们有威胁的不过范增、钟离眜、龙且、周殷几人而已。如果能大王愿出重金,行反间之计,利用项羽的多疑,楚国必起内讧。到那时,我们再举兵攻楚,必胜无疑。”
刘邦十分认可陈平的计策,于是给他四万金让他去执行反间计,并且不问花销的细节。前面我们说过,陈平从小爱财,也在刘邦面前大方的承认过。所以可能因此,陈平认为大多数人都是可以用金钱收买的。千百年来,这确实是令人难以启齿但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有钱能使鬼推磨。
那刘邦给的四万金是什么概念呢?很多人认为金在汉代指的是黄铜,四万金就是四万金黄铜。钱穆先生在《中国经济史》中特别写到,刘邦给陈平行反间计的经费就是四万金黄金(折算成现代单位,约为9吨),而非其他金属。这是一个难以计量的数字,如果说陈平没有从中谋取过私利,我是不信的。但刘邦不在乎,他在意的是要把事情办妥。
陈平当然也没让刘邦失望。他用钱在楚军中施计,宣扬钟离眜的将领战功卓著,但却不能被裂地封王,于是就想叛楚投汉,从而获地封王。项羽生性多疑,就对这样的传言起了疑心,便派使者来到汉军询问情况。汉军准备以“太牢”之礼招待使者,为他准备了丰盛的食物。而当他们看到楚国使者时,佯装惊讶的说道:“你们不是范增的使者,而是项王的使者啊!”于是就换上了很差的食物。使者回去就把这个情况报告了项羽,项羽因此而对范增产生了怀疑。
后来,范增劝项羽要速速攻下荥阳,项羽对此置之不理。范增了解情况后,愤怒的说:“若此,则天大大势已定!项王好自为之,我卸职归乡了!”最终,范增因背上毒疮发作而死在了回彭城的路上。
范增七十岁时加入项氏集团,是项梁、项羽最重要的谋士,被项羽尊称为亚父,地位崇高。拥立熊心为楚怀王、跟随项军北上救赵,鸿门宴上谋害刘邦、建议封刘邦为关中王,这些都是范增的功绩。范增的离开,导致项羽的智囊团水准大降,开始逐渐失去与刘邦的竞争优势。
我们不禁疑问,陈平用了四万金,就只做了这点事儿吗?我认为当然不是。事情做到这个程度,陈平一定上上下下疏通了很多人,这些人或许没有立刻离开项羽,但一定感受到了刘邦的大方。所以,其中部分人的思想发生动摇也是合情合理的,这在无形中又削弱了项羽的实力。所以,四万金换来的是更为实在和长期的收益,刘邦的投资非常成功。
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却中了书生陈平的反间计,一方面反映出他的头脑简单,另一方面也看出他对自己身边人的信任程度十分有限,外人三言两语就能他产生怀疑。这是项羽十分致命的缺点,反观刘邦,给了陈平巨额的办事经费,对过程却不闻不问,只要结果,二者高下立判。
胜利后,刘邦曾说过“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并把能恰当用人总结为汉能胜楚最重要的原因。陈平用计之精准,直击楚国七寸,令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