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赵两国早有矛盾,这要从张耳、陈馀二人的恩怨说起。
张耳、陈馀都是大梁名士,早年为刎颈之交,后一起跟随陈胜起义反秦。他们共同说服陈胜起事务在入关,入关必用豪杰,得豪杰则要先取赵地。于是两人在赵地共同经营多年,先后支持武臣、赵歇为赵王。陈馀任大将军,张耳任丞相。
巨鹿之战初期,赵歇与张耳被王离围困在巨鹿城中,张耳向陈馀求援,陈馀自认为兵少不能敌秦,故未前往相救。张耳大怒,派张黡(yǎn)、陈释两人责问陈馀,说道:“你我二人刎颈之交,如今我和赵王危在旦夕,你佣兵数万却不肯来援。为何不与我等于秦军决一死战,且尚有一二分的胜算?”
陈馀说:“我并非怕死,而是想要为你和赵王报仇。如果贸然出兵,大家都死了,那就是以肉喂虎,有什么好处?”于是,陈馀给张黡、陈释二人五千兵马以试秦兵锋,果然很快就失败了。
后来项羽带兵破秦救赵,赵歇、张耳认为张黡、陈释是被陈馀所杀。陈馀也很生气,说道:“没想到你如此怨念我,难道你以为我舍不得这个将印?”于是就把将印解下给张耳。
张耳最初不敢接受,趁陈馀如厕之机,门客对张耳说:“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张耳于是接受将印,也就是把张耳的军队收入麾下。两人的矛盾由此开始。
项羽入关后,张耳被封为长山王。陈馀的门客对项羽说:“在平定赵地方面,陈馀、张耳二人同功。”但项羽以陈馀未随他入关为由拒绝封其为王。听说陈馀在南皮县,项羽就把南皮附近的三个县封给他,也就是仅给陈馀一个侯爵。同时,项羽还把赵王赵歇改封为代王。
汉二年十月,项羽与田荣交战时,陈馀向田荣借兵攻打张耳,张耳兵败后投奔了旧交刘邦。随后陈馀把赵歇从代地接回,重新拥立他为赵王,而赵歇立陈馀为代王。陈馀因赵国初立,暂时留下辅佐赵歇。至此,张、陈两人彻底反目。
刘邦出关伐楚,曾派使者请赵国支援。陈馀说:“先杀张耳,我就出兵。”刘邦自然不可杀了自己的老友,于是就找一个与张耳很像的人杀了,并把人头送给陈馀,陈馀这才出兵援汉。刘邦兵败后,此事败露,陈馀与汉决裂。
刘邦兵败彭城后,赵歇投楚。刘邦给韩信增兵三万,还派张耳与其共同伐代、赵。这是刘邦一次巧妙的用人,韩信用兵如神,张耳胸有恩怨,二人联合岂有不胜之理。另一方面,我猜测刘邦用张耳,暗含监军之意,防止韩信拥兵自重。
平定代地后,刘邦收回了给韩信的增兵,用于防守荥阳。韩、张二人仍有数万兵马,准备北上绕过太行山,从井陉(xíng)口南下攻赵。赵歇、陈馀在井陉口屯兵防守,号称二十万众。
赵王谋臣广武君李左车对陈馀说:“汉将韩信兵锋正盛,如今又有张耳助阵,想要拿下赵地,这是乘胜远征,势不可挡。我听说‘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cuàn),师不宿饱’。井陉口的道路,车不能并行,马不能成列,如此行军百里,粮草必然滞后。愿足下借我奇兵三万人,从小路断其辎重;足下坚壁不战,如此汉军向前无法交战,向后无法撤退,野外荒凉无食,不出十日,必可斩韩信、张耳的首级。若您采纳我的计策,则不会为二人所擒。”
“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的思想来自春秋时期《孙子兵法》(作战篇),原文为“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意为后勤补给不足会严重影响军队的表现。李左车用这句话强调汉军长途行军,粮草供应是关键的,可以从此下手,寻求取胜之道。
但陈馀以儒者自居,认为正义之师不用“诈谋奇计”,还说:“我听兵法上说‘什则围之,倍则战’,韩信号称兵马数万,实际不可能这么多,而且汉军千里奔袭,必然疲惫。我们现在就避而不战,如果以后有更大规模的进攻,我们如何抵抗?诸侯也会认为我畏惧而来攻打我们”。
“什则围之,倍则战”也是源自《孙子兵法》(谋攻篇),原文为“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陈馀认为自己有兵力优势,又是以逸待劳,可以一战,所以没有采纳李左车的建议。
汉军安插在赵军的卧底向韩信汇报了这个情况,韩信大喜,于是才敢行动。大军在距离井陉口还有三十里时驻扎下来。韩信午夜下令,令两千轻骑兵每人手持一面代表汉军的红旗,走小路隐蔽在赵军大营附近的山上。韩信对他们说:“赵军看到我撤退,必然全军出动追击,你们就冲到赵军军营,拔掉他们的军旗,再插满我军军旗。”
布置完成后,韩信让副将下令全军先简单吃一点饭,并说道:“待今日破赵后再行庆功宴!”大家都有点懵,甚至怀疑怎么可能轻易战胜赵军,但只能应付遵命。
韩信对军士们说:“赵军已经在有利地形设防,不看到我方大将的旗帜,是不会出击的,怕我们会为难而退。”韩信于是派出一万人马,背水设阵。赵军看到纷纷大笑,因为背水而战通常为兵法之忌。
天亮后,韩信竖起将旗,擂鼓出兵井陉口,赵军冲出大营迎击汉军。两军大战良久,韩信、张耳下令丢弃战旗、战鼓,退回水边的阵地,又与赵军交战了一阵。此时,赵军为立战功争相抢夺汉军丢弃的战旗、战鼓。汉军在阵地上拼尽全力,殊死战斗,毫无败迹。
这时,之前布置在山头的两千轻骑兵见赵军后方空虚,立刻冲了进去,按照计划拔掉赵军军旗,插上了两千面红旗。
赵军在前方无法击败韩信、张耳军队,准备回营。看到营内已经插满红旗,大惊失色,以为大本营已经失守,于是军心大乱,四散逃亡,纵有将领斩杀逃兵也无法阻止。
汉军大胜而归,陈馀被杀,赵歇被俘。韩信下令,不要伤害广武君李左车,抓到他的人赏千金。
战场打扫完毕后,将士们都来祝贺韩信,并问道:“将军不循兵法,背水布阵,自信半日即可破赵,我等都不服气。然而最终果如将军所言,这是什么战术?”
韩信从容答道:“兵法在此,只是诸位都未仔细研读。兵法中难道没说‘陷之死地而后生,投之亡地而后存’吗?而且我们虽为军队,但多是乌合之众,必须要把他们置于绝境,才能人人为自己而战,如果有后路,他们早就都逃跑了,还谈什么打胜仗。”众将听后,纷纷感叹自愧不如。
这个作战思想还是源自《孙子兵法》(九地篇),原文是“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在这场汉、赵对战中,李左车、陈馀、韩信都用到了《孙子兵法》,但就对兵法的理解而言,韩信无疑是最深的,他综合考虑了战场形势和军队特点,选择了合适的策略。
不久,李左车就被押解到韩信帐内,韩信亲自为李左车松绑,并以师生之礼把他请入上座。两人进行了一番谦虚诚恳的对话,非常精彩。
韩信问李左车:“我想北攻燕国,东伐齐国,先生有何指教?”
李左车说:“我听说‘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败军之将不可以语勇’。我为败军之将,有什么资格对军事战略说三道四呢?”
韩信诚恳的说:“我听说,百里奚在虞国,虞国灭亡,到秦国却使秦国称霸,并非因为百里奚智慧有变化,是因为国君是否懂得用人。如果成安君(陈馀)能听您的计策,如今被擒的就是我了。我是真心求教,请您不要辞让了。”
李左车谦虚的回答:“‘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亦有一得’,所以才有‘狂夫之言,圣人择焉’。我的想法也未必正确,但愿意为将军您提供一点参考。成安君也有百战百胜之计,但一招有失,而兵败身死。如今足下俘魏王,擒夏说,不用半日就大破二十万赵军,斩杀成安君。您名闻海内,威震诸侯,兵士们无不严阵待命。但经此一役,大军已人困马乏,实际上已经难以再战。将军以疲倦之师攻击燕国坚固的城池,难以取胜又暴露了自己的意图,旷日持久,粮草也是问题。如果燕不能破,齐国就敢坚壁自守。您若陷于与两国相持的境地,则刘项之争也难分伯仲。鄙人愚笨,认为将军的想法有待商议。”
韩信问:“那我应该怎么做呢?”
李左车继续说:“当今之际,不如按兵不动,养精蓄锐。同时摆出向北攻击燕国的架势,再派使节前往劝降,燕国必然不敢不从。然后大军可穿越燕国攻齐,到那时,即使有智者也难挽救齐国了。如此,汉军可图天下。这就是用兵的先声后实。”
韩信说;“太好了,谨奉先生指教。”于是,韩信用李左车的策略劝降了燕国,并向刘邦汇报,请求封张耳为赵王,以抚燕赵之地。刘邦照单全收,原属陈馀的大片地盘如今尽归张耳,也算是报仇雪恨了。
后来,楚军数次来攻赵,都未能成功。这是韩信被拜为大将军以来第一次被详细记录的战役,他在敌军安插眼线,又根据自己军队的特点巧用兵法,真正做到了知己知彼,取胜的结果也是必然的。这一战彻底打消了其他人对他的怀疑和不服,不但坐稳了大将军的位置,也为刘邦拿下了黄河以北的大片区域,为楚汉对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