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一个没有任何词语可以形容其丧心病狂的商帮。
只是,朱由检还真不好跟天启说,刚才提的思路,还可以搪塞说是微服私访时,朱由检经常去茶楼酒肆之类的场所,从那些天南海北的行商听来的。
晋商的事若是贸然指出,先不说自己怎么知道的要怎么圆,单单说这个事无异于宣告朝廷耳目闭塞,法纪崩坏,到时候自己就会被放在聚光灯下‘万众瞩目’了。
况且晋商这个团体,要说朝廷没有人与之勾结,朱由检打死都不信,这个时候自然是不能打草惊蛇的。
“皇兄,钱的事也不急,让他们先把粮食运来再说,到时总会有办法的。”
朱由检含糊其辞,天启则以为朱由检是想空手套白狼,刚想训两句,但转念一想,现在是为了救民,到时候就算真的没钱付款,大不了朕厚着脸皮找找勋贵朝臣借点银子,总要先把难关给过了。
想到这里,天启终于勉强认可这个计划的可行性。
不过,具体细节还需与群臣商榷。
于是,刚刚才回到内阁和户部的黄立极和郭允厚又被王体乾叫来乾清宫。
天启没有废话,把刚刚和朱由检讨论的思路说了出来。
黄立极看了眼朱由检,稍微低头沉思,确实也觉得这个思路还可以。
“陛下,臣觉得信王殿下的方法可行,只是此次赈灾需联合数省以及多个部门,还需一个德高望重的老臣来统一调度。”
“另外,此次陕西山西受灾严重,料想漠北应该也不好过,还需行文山陕需要严加防范。”
朱由检颇为惊讶,这黄立极有点东西啊,这事他就没考虑到。
“先生思虑周全,朕心甚慰。”天启笑了笑,黄立极查漏补缺的能力不俗,心里总算安慰了许多。
“这统一调度,先生可有人选?”
“这,请陛下圣裁。”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差事,黄立极也不好直接推荐,最好是皇帝说几个人选自己再从这几个里面推荐一两个。
天启手指轻敲桌面,‘孙师父么,不行,虽然孙承宗是帝师做事也认真,但其东林党的身份还是掣肘太多。’
除非没得选,不然天启不太会考虑孙承宗。
想到孙承宗,天启又想到王在晋,但依旧否认,王在晋此人秉正不阿,说白了就是不懂得官场调和,这种人在中枢在边关都合适,去赈灾还是不妥。
天启想了好些个人,都觉得不妥,“人选倒也不急,细节再商议商议。”
“漕粮运京途中哪个地点适合做中转站,两位先生可有推荐?”
黄立极开口道:“最理想当是徐州,漕粮运抵徐州后分置,一路继续北上送往京师,一路向西经开封送往洛阳。”
郭允厚也觉得可行,“近些年黄河并无太大隐患,臣赞同黄阁老的提议。”
天启点点头,忽然说道:“信王觉得呢?”
朱由检一愣,这是自己可以掺和的吗,只是见黄立极郭允厚并没有异样,朱由检只好说一下自己的见解。
“臣弟对漕运不太了解,只是分置一事需正直大臣坐镇,方可避免宵小浑水摸鱼。”
“漕运总督陈荐可否兼任?”天启听完问了黄立极一声。
“陈荐刚正不阿,陛下圣明。”
陈荐目前担任漕运总督,总督漕运兼提督军务巡抚凤阳等处兼管河道,妥妥的大权在握。
难怪李三才能在这个位置赖了十几年。
接着又商议了河南这边,河南巡抚程绍也是个很有能力的大臣,相信和陈荐配合起来应该问题不大。
接下来就是受灾地区的人选,受灾地区最严重的四个府分别是陕西的延安府、庆阳府、西安府以及山西的平阳府,又涉及两个省,山西还好说,让山西巡抚曹尔桢配合就行。
陕西就比较麻烦,陕西巡抚胡廷宴肯定留不得了,这次民变隐瞒不报他得负责。
“两位先生可有人选?”
黄立极沉吟片刻,“陛下,年初升任陕西督粮参政的洪承畴或许可用。”
郭允厚则举荐了杨鹤,理由是杨鹤曾巡抚南赣,有经验,目前也赋闲在家,起复到陕西也比较合适。
当然了,郭允厚没说的是杨鹤不算东林党的人。
两个老狐狸都门清,东林党的人上来对他们而言可不是什么好事,再说了,皇帝对东林党也没什么好感。
然而天启摇摇头,杨鹤这个人天启有印象,怎么说呢,杨鹤是个过于空谈的人,按现代说法就是过于理想主义了。
朱由检倒是有个比较好的人选,只是他不好推荐,毕竟在大明,被藩王举荐可不是什么好名声。
阎应元那是因为位卑就是个小人物,加上他本身不算读书人也不在乎。
所以朱由检又有些忍不住,开口道:“皇兄,臣弟觉得,四府受灾较重,而且按此情形,控制不当势必会对周围州府蔓延。”
“所以如何合理地分配赈灾物资便成为首要标准,臣弟建言,可调一些对这方面有建树的大臣。”
朝廷有没有赈灾和赈灾粮有没有到灾民手中是两码事,但灾民可不管这些,所以合理的分配很重要。
君臣三人沉思,朱由检的话说得很直白,他们也都听得懂。
只是这调配物资的能力并非主要,主要还是这个人去了能安抚百姓,最好是个清官,能让百姓信服。
郭允厚倒是对朱由检的提议很赞同,而且他也想起一个人,这个人在任三年,管理的正是仓库,每年的考核全都获得‘最’的评价。
最,即上等。
“陛下,信王殿下所言不错,臣举荐现任户部山西司员外郎,督临清仓事务的卢象升。”
“卢象升?”天启也有点印象,“此人是天启二年的进士吧?”
黄立极皱眉道,“此人为官不过五年,冒然提拔为巡抚,过于迅速了吧。”
“此人为官清正,政绩卓越,历年考核均为最,年底也是要提升的。”郭允厚补充了一下卢象升的政绩便不说话了,反正他只是举荐,用不用在你们。
“嗯,此人倒是一时之选。”天启的意思是这个人他记下了,会考虑用的。
商议了一个多时辰,君臣三人补充了很多细节,朱由检也偶尔提一两句建议,总体来说一个初步方案已经形成。
天启让两人先去忙,这两天内阁联合六部有司拟个详细的条陈上来。
至于有没有钱买粮食,黄立极和郭允厚并不关心,并且他们也多少能猜到一点,更加不会多说了。
国家都这样了,能把事情办下去最重要。
事情总算忙完,天启也是相当疲惫,这状况朱由检也不好蹭饭了,便告退出宫。
天启交代两句这两天要随时候召,等内阁把条陈送上来,到时一起商讨。
便摆摆手让其自去。
从下午的商议来看,这个好弟弟脑子还算灵光,虽然大多数政务不明就里,但偶尔提出来的建议却都能提到点子上。
天启观察得真切,就连黄立极和郭允厚两位老臣也是频频点头认可。
暗叹一声,天启又何尝不希望朱由检做个自在的藩王呢,可是自己病体难支,也存了几分放纵与考察,确实怪不得他行为日渐出挑。
天启闭上双眼,情知如此下去,是福是祸他也无法掌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