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叶阁的玄铜叶转满第十个轮回时,丽水江滩的金沙已能在月光下铺出半里路的碎光。石落部的晒谷场上,新收的冬麦堆成小山,可打麦的汉子里,十个倒有九个是没成家的后生。阿石的孙子阿金蹲在谷堆边磨铜刀,刀刃映出他光溜溜的后脑勺——这已是部落里第三年没姑娘降生,连昆弥人放养的羊群,母羔都比往年少了三成。
“阿金哥,你说真的是金沙闹的?“十三岁的纳日少年阿浪抱着陶罐跑过来,罐里是刚酿好的樱桃酒。他祖父是当年跟着澜沧江沿江而下的羌人,如今每年秋收都要带着新榨的核桃油回来看看。阿金往刀刃上呵了口气,白雾在黄铜面上凝成细珠:“长老说,当年熔第一块金时,养铜草烧得太旺,把阴阳气烧偏了。“他瞥向江对岸的昆弥人帐篷,那里的炊烟比石落部更密,却只见男人们扛着蜂箱进进出出,“你看阿罗家的小子,都二十了,还在跟蜜蜂说话。“
话没说完,江面上漂来只独木舟,船头站着个他留汉子,腰间铜铃叮当作响。“石落部的,昆弥人在合魂坛聚了!“他扯着嗓子喊,声音撞在崖壁上荡回来,“阿罗长老说,再不想办法,再过十年,咱们的铜铃都没人传下去了!“
合魂坛的樱桃树已长到三人合抱,根系在星泪盐晶里盘出盘龙似的形状。阿罗长老拄着铜头拐杖,杖尾在坛边的金沙里戳出一个个小坑:“去岁清点,石落部十七岁以上的后生,四十五个;昆弥人,六十一个。姑娘呢?加起来七个,还都是换牙的娃娃。“他抓起一把金沙,指缝漏下的碎光落在坛上的共生图腾,“他留人的商队带信,滇云大泽那边不一样,说哀牢山里的部族,姑娘比稻穗还密。“
“去抢?“阿金的声音突然响起,惊得坛边的麻雀扑棱棱飞起。他刚把打麦场的铜碾子归置好,手掌上还沾着青稞壳,“长老说过,江里的金沙是土地给的念想,不是抢来的。“
“可土地没给咱们姑娘。“昆弥人里最年长的阿爹开口了,他儿子去年冬天在怒江险滩丢了性命,如今膝下只剩三个光棍孙子,“他留人说,滇云大泽的滇人姑娘,会用孔雀金线织筒裙,会用香茅草酿酒,她们的寨子在坝子里,不像咱们守着江滩吃沙。“
争论持续了三天三夜,合魂坛的铜环被摩挲得发亮。最后是阿月的曾孙女阿樱拿了主意,她手腕上还戴着当年阿石打的樱桃坠子,只是绳结已换过七次:“去看看。带些金沙、铜器当聘礼,若是人家肯给,便按他们的规矩纳聘;若是不肯......“她顿了顿,指尖划过坛上“根归故土“四个字,“便......抢。“
出发那天是霜降,金沙江的水瘦了大半,露出底下青黑色的礁石。七十二个后生挤在九只独木舟里,阿金领头的船头上,挂着用金沙镶嵌的铜铃,摇起来比玄铜叶的声音更脆。纳日人阿浪偷偷跟在最后,他想看看金沙江与澜沧江隔得最近的地方,是不是真像祖父说的,水浪会拧出金线似的花纹。
顺江而下的第十五天,他们第一次见到滇云大泽的雾。那雾是暖的,混着稻花和水葫芦的香气,把船帆浸得发沉。阿金让船停在芦苇荡里,扒开苇叶往外看——坝子上的竹楼像浮在雾里的鸟巢,穿筒裙的姑娘正弯腰割稻,银饰在雾里闪着碎光,比江滩的金沙更柔。
“是滇人部落的黎落寨。“跟来的他留商人低声说,他十年前去过这里,“他们的族长爱铜器,尤其喜欢嵌金的。“阿金从怀里掏出个铜盒,里面是阿樱连夜赶制的金镶铜梳,梳齿间刻着金沙江的浪花纹。
可黎落寨的族长把铜梳扔在竹桌上,竹篾桌面被砸出个小坑:“金沙?我们坝子里的稻田,一年收两季,哪样换不来?“他指了指寨门边的木楼,“你们看,那是北边蕃人部落来的商队,用酥油换我们的布,人家带的是诚意,不是抢人的心思。“
后生们的脸在火把光里涨得通红。昆弥人的阿柴攥紧了腰间的铜刀,刀鞘上的金沙被他手心的汗浸得发暗:“我们带了金沙,带了铜器,你们不给姑娘,还骂我们?“
冲突在黎明爆发。黎落寨的狗先叫起来,接着是铜锣声,像闷雷滚过坝子。阿金原想只抢两个愿意走的姑娘,可混乱里,后生们红了眼,阿柴扛着个哭哭啼啼的姑娘往船上跑,那姑娘的筒裙被芦苇划破,露出的脚踝上,银镯子碎成了三截。阿浪在后面捡了片银碎,塞进怀里——后来纳日人说,他们的银饰总爱打三个环,就是记着这天的碎镯子。
回程的船比来时沉了许多。被抢来的七个姑娘里,有个叫玉罕的滇人姑娘最烈性,趁人不注意跳进了金沙江,阿金跳下去把她捞上来时,她死死咬着他的胳膊,血珠滴进江里,混着金沙往下淌。“我们黎落寨的姑娘,宁死不跟抢人的蛮子!“她啐了口血水,却被阿金手腕上的樱桃坠子晃了眼——那金红的颜色,像极了寨子里熟透的木奶果。
船被扛过大峡谷时,玉罕突然不闹了。她扒着船帮看江水里的漩涡,漩涡中心泛着金红的光,像有人把整坛樱桃酒倒进了江里。“这水......“她声音发颤,“比我们寨边的螳螂川,凶多了。“阿金从怀里掏出块烤干的麦饼,递过去:“到了石落部,给你种木奶果。“
回到江滩时,合魂坛的樱桃树落光了叶,只剩满枝红果子,像挂着串小灯笼。被抢来的姑娘们缩在铜匠棚里,玉罕抱着膝盖坐在角落,看阿金给她补那只碎了的银镯子。阿金把碎银熔了,掺了点金沙,打出来的镯子比原来多了层暖黄,晃在火光里,竟像是把金沙江的浪缠在了腕上。
第一个肯笑的是个叫依拉的僰人姑娘,她见石落部的女人用羊毛织布,蹲在织机旁看了三天,突然拿起金线往羊毛里缠。织出的毡子上,金线绕着羊毛走,竟织出了洛云寨的尖角楼模样。阿樱摸着那毡子掉眼泪:“原来金线不单能缠发,还能想家。“
可黎落寨的报复来得更快。第二年开春,滇人的武士顺着金沙江杀上来,竹箭上涂着见血封喉的毒液,石落部的三个后生没躲过去,埋在合魂坛边,坟头前插着没镶金的铜刀。玉罕跪在坟前,把那只金镶银镯埋了进去:“不是所有金沙江的浪,都该卷着血走。“
十六年后,阿金已成了石落部的长老,他的儿子阿铜,也到了该找媳妇的年纪。江滩上的后生又攒了五六十个,个个盯着金沙江下游的方向。阿金摸着合魂坛上新刻的字,那是玉罕教他写的滇文,意思是“水会回头,人会记仇“。
“再去一次。“阿铜把铜铃系在船头,铃铛上的金沙比当年阿金的那只更亮,“这次不抢,用木奶果换。“他们在寨子里种了三亩木奶果,果子熟时红得发紫,阿樱说这是玉罕的念想,“她总说,黎落寨的木奶果,比咱们的甜。“
这趟去了滇云大泽的另一头,哀牢山脚下的僰人村寨。族长看着船里的木奶果,又看了看阿铜带来的金镶铜锄——那锄刃闪着暖光,比铁锄更能聚太阳的热。“我们寨里有五个姑娘,愿意跟你们走。“族长的声音很沉,“但你们要答应,往后不许再抢,用木奶果,用铜器,用金沙换,像走亲戚。“
阿铜给每个姑娘都打了只金镯子,镯子内侧刻着石落部的名字。回来的路上,僰人寨子的阿朵指着江水里的金沙笑:“你们看,金沙在跟着船走呢,像怕我们迷路。“
又过了十六年,阿浪的儿子成了纳日人的头领,他带着澜沧江的核桃油和金沙江的金沙,沿着父辈走过的路去黎落寨。滇人的老族长已经不在了,新族长是个年轻姑娘,她手腕上戴着只金镶银镯,和当年玉罕那只一模一样。“我祖母说,当年抢她的蛮子,后来给她种了满寨的木奶果。“她笑着把新收的稻种递给阿浪的儿子,“这是滇云大泽的回礼,让金沙江的两岸,都能长出谷子。“
铜叶阁的玄铜叶转了不知多少季,金沙江的水依旧带着金沙往下淌。后来的人说,每过十六七年,江面上就会飘来木奶果的香气,载着金沙的船顺流而下,又载着稻种和姑娘逆流而上。石落部的后生们渐渐学会了用金沙打聘礼,而滇云大泽的姑娘们,会在嫁妆里裹一把家乡的稻种——她们说,要让金沙江的沙,也尝尝坝子的暖。
阿金老得走不动时,玉罕陪着他坐在合魂坛边。樱桃树已长得需两人合抱,根须顺着坛边的缝隙往下钻,竟在底下缠出了金沙的纹路。“你看,“玉罕指着树影里的光斑,“当年抢来的仇恨,如今都长成了给后人遮凉的叶。“江面上漂来纳日人的歌声,混着滇人的筒裙声、僰人的铜铃声,像无数条溪流,终于汇进了同一片江。
玄铜叶还在转,转着转着,就把抢来的岁月,磨成了金沙般的温润。那些顺着江水来去的脚印,起初带着血痕,后来便只留下木奶果的甜香,和稻种落在土里的轻响——就像金沙江的浪,再凶,也总会在某个转弯处,温柔地绕着岸边的石头,转成一圈圈暖黄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