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叶阁的玄铜叶又转了五季,丽水江滩的沙砾被晨露浸得发亮。阿石带着石落部的后生们平整地基时,铁锨插进沙层的刹那,撞上了一点不同寻常的沉。
“是块铜母?“后生甩着锨上的沙,却见日光下滚出粒碎光,像把星泪盐的晶亮揉进了金属的沉郁。阿石捡起来捏在掌心,那东西比玄铜沉得多,在糙掌上蹭了蹭,竟露出暖黄的底色,像把北地落日的余晖凝在了里头。
“这是...“阿月提着陶罐走来,罐沿的铜环晃着碎影。她凑近看时,发间的樱桃木簪子映着那点光,倒像是两颗小太阳在相照。“比星泪盐沉,比玄铜软。“她指尖碰了碰,沾了点细沙,“长老说北地有'山精泪',是山神藏在地底的念想,难道这是丽水的精魄?“
消息传到长老耳中时,他正对着合魂坛的共生图腾出神。坛边那株樱桃树已长到齐腰高,根须在星泪盐晶间盘结,结出的果子红得像燃着的小灯。“掘三尺看看。“长老敲了敲坛边的玄铜环,环音在江面上荡开,惊起一群水鸟。
三个日出后,江滩上掘出的沙堆里,这样的暖黄碎粒越来越多。昆弥人阿罗用蜂蜡裹了粒最大的,放在阳光下聚焦,竟能点燃干燥的养铜草——“是火性的东西。“他捻着焦黑的草叶笑,“比蜜还能聚光。“石落部的阿婶试着用它磨成粉混在羊乳里,却发现那粉末遇热不化,反倒在乳面上凝出层金箔似的膜,“倒像是土地给的镜子。“
阿石把碎粒熔在小坩埚里,铜匠棚的养铜草香气混着金属的暖味漫出来。熔液冷却后凝成的小块,用锉刀能磨出镜面般的光,映得他掌心的茧子都泛着柔和的黄。“能打个小饰件。“他给阿月做了枚樱桃形状的坠子,用细铜丝穿了,坠在她常戴的羊毛绳上,“这样低头摘果子时,就像有两颗樱桃在晃。“
那阵子,丽水的江滩总聚着人。不是迁徙时的匆忙,是带着竹筛子的悠闲。沙砾在筛子里晃,漏下去的是江水养熟的软泥,留在筛底的是闪着光的碎粒。石落部的孩子把小粒的串成项链,说是“戴了就不会丢在山里“;昆弥人用它镶嵌蜂箱的铜饰,说“蜜蜂见了更肯住“;羌人长老则选了块最纯的,嵌在合魂坛的图腾正中,“让土地的馈赠看着我们共生“。
没人把这东西叫做“黄金“,直到他留人的商队带来了远方的消息。“南边的城邦用这换粮食,说是'金石'。“领头的他留汉子掂着阿石打的樱桃坠子,眼里的光比坠子还亮,“你们竟把山精泪当玩物?“阿月正往他竹篮里装樱桃酒,闻言笑了:“地里长的,江里淘的,不都是给人用的么?能换粮食是好,不能换,挂在脖子上也好看。“
商队走时带了些熔好的金块,换回来远方滇边大泽边的稻种,还有更南边传来的纺织机。阿月学着用金线混在羊毛里织布,织出的毡子在月光下泛着细闪,石落部的姑娘们看了,也学着把金线缠在羊角辫上——后来纳西人说,他们的东巴经里记着“金线缠发,不忘来路“,便是从这时起的。
日子久了,有的羌人顺着澜沧江往上游去,在河谷里发现了更适合种核桃的坡地,慢慢成了纳日人;有的跟着他留人的商队走到了金沙江畔,学会了用金沙做鎏金的铜器,便是后来的傈僳人;还有的胆子大,跟着昆弥人往“发怒的河“(怒江)走去,在险滩边寻到了耐寒的青稞新品种,成了普米人的先祖。他们走得不算远,隔着几条江也能听见彼此的铜铃声,就像枝叶虽分,根还在一处的树。
阿石的铜匠棚后来改成了“金铜坊“,他收了石落部和昆弥人的徒弟,教他们辨金沙、熔金块。徒弟里有个纳日少年,最会用金线在铜器上勾花纹,他说澜沧江的浪花纹最好看,“像把所有的水都织进了铜里“。阿月则在阁边种了片新的养铜草,叶子比别处的更肥厚,她说“吸了金气的草,酿酒更绵“。
那年秋天,长老要给合魂坛添新的铜片,阿石在上面刻了新的句子:“江分九道,金聚一坛,枝散千条,根归故土“。刻完时,江面上飘来纳日人的歌声,是用北地古调唱的澜沧江歌谣;石落部的阿婶正往坛边埋新收的青稞种,混着几颗金沙;阿罗的儿子提着蜂蜜罐跑来,说要给坛上的樱桃树浇蜜水——树已经长得比人高,挂的果子红得像缀满了小太阳。
“你看,“长老拍着阿石的肩,指缝里漏下的金沙落在铜片上,像撒了把星星,“当年北地的沙砾里只有玄铜屑,如今这里的沙里有了金。不是说北地不好,是土地总会给肯扎根的人新东西。“他望着远处江面上的鎏金夕阳,“那些顺着江走的孩子们,说不定也在他们的河滩上,淘着不一样的光呢。“
阿石低头看掌心的金铜碎屑,混着养铜草的香气,竟分不清哪是铜的沉郁,哪是金的暖亮。阿月走过来,把刚摘的樱桃塞进他嘴里,果肉的甜混着阳光的暖漫开来,像这片土地在轻轻说:迁徙不是为了遗忘,是为了让每寸走过的土地,都变成能扎根的故乡。
江滩上的淘金人还在笑,竹筛子晃出的金沙落在江水里,随波漂向远处,像给几条江系上了闪光的丝带。而铜叶阁的玄铜叶还在转,转着转着,就把各族人的日子,都转成了金沙般温润的模样——不刺眼,却足够暖,像那坛樱桃酒,初尝带点土地的涩,慢慢就品出了岁月酿的甜。
于是,丽水渐渐改了称呼,后来的都叫它“金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