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江边的晨雾还没散,阿石就背着铜匠工具篓钻进了哀牢山。篓子里的青铜小锤沾着露水,锤柄缠着的羌人星纹布已经磨出毛边,那是祖母小阿措临终前给他缠的,说能让铜器记住云盐的暖光。他是小阿措的长孙,也是湖湾第一个跟着商队南下学青铜技艺的羌人,此刻靴底的云纹防滑纹正踩着带瘴气的湿泥,往山腹里传说藏着“玄铁“的矿洞去。
“阿石阿哥,等等我!“身后传来清脆的喊声。叶榆大泽边的他留姑娘阿月提着竹篮追上来,篮沿挂着串星泪盐做的防虫铃,每颗盐晶里都嵌着片云瘴叶。她是织魂阿妈的曾孙女,鼻尖总沾着染布的靛蓝色,此刻竹篮里晃悠着的,是昨夜刚采的云瘴叶——叶片背面泛着银霜,据说能解山里的瘴气。
阿石停住脚步,看着阿月裤脚沾着的铜绿色粉末笑了:“又偷偷跟来?你阿姆知道了要拿织梭敲你手心。“
“阿姆让我送新晒的叶饼过来。“阿月把竹篮递过来,里面叠着几层油纸,裹着混合云瘴叶粉的青稞饼,“她说哀牢山的瘴气专钻铜匠的汗毛孔,这叶子能让你打铜时手不抖。“她指尖划过阿石工具篓里的半成品——个雕着格姆神女星眸的铜铃,铃身上已经有了细密的云纹,是他学的他留织纹。
两人往矿洞走时,阿月说起叶榆大泽边的新鲜事:“前几日蕃人部落的阿爸带着孩子来,说山里闹口疮,嘴角烂得流血,用了好多草药都不好。我阿姆让他们嚼云瘴叶,才三日就收口了,现在他们天天来林子里采叶,还教我们认能治风湿的酸浆草呢。“
说话间已到矿洞口。洞口的岩壁渗着暗红色汁液,滴在阿石带来的青铜片上,竟发出“滋滋“轻响,原本青灰色的铜面瞬间覆上层暗金色,像蒙了层云盐结晶的光。阿石眼睛一亮,掏出小锤敲下块矿石——石心泛着玄黑,却在阳光下透出星点金光,与他在商队见过的西域铜矿截然不同。
“这不是铁。“阿石用舌尖舔了舔矿石碎末,涩味里带着点熟悉的咸,像星泪盐混了铜锈,“是......会吃盐的铜?“他赶紧从篓里拿出小块纯铜,与矿石碎屑一起放进陶罐,又倒了点丽水的卤水,陶罐里立刻冒起蓝绿色的泡。
阿月蹲在旁边数矿脉纹路:“你看这石缝里的结晶,像不像云瘴叶的叶脉?“她指着岩壁上蔓延的金色纹路,果然与竹篮里的云瘴叶脉络重合,“说不定它们在山里就认亲呢。“
三日后,湖湾的铜匠棚飘起了蓝绿色的烟。阿石把哀牢山的玄铜矿与丽水的纯铜按比例熔在一起,土罐里的溶液翻滚着,竟泛出星泪盐般的莹润光泽。蕃人长老阿吾带着三个孩子站在棚外,看着阿石将溶液倒进云纹模具——模具是阿月用叶榆大泽边的硬木刻的,内壁雕着羌人星象图与他留云纹的交织纹路。
“这铜真能比西域的坚?“阿吾摸着腰间的青铜刀,刀身是去年商队换的,砍三棵树就卷了刃。他身后的小孙子正吸着嘴角,那里刚用云瘴叶治好的口疮还留着淡红印。
阿石没说话,只是往冷却的模具上泼了瓢丽水江边打来的清水。“当啷“一声,模具裂开,露出里面的青铜斧——斧刃泛着暗金,斧面雕刻的格姆神女裙摆,竟是用玄铜矿特有的金色纹路天然形成,裙摆边缘的云纹里,还嵌着星泪盐的细晶,是阿月偷偷撒进去的。
他拿起斧头往旁边的硬木墩子劈去,木屑飞溅间,斧刃竟没崩出半点缺口。更奇的是,斧面碰到阳光,星盐细晶折射出的光斑落在阿吾孙子的嘴角,那孩子突然“呀“了一声,伸手摸了摸,原本还发疼的地方竟不胀了。
“这......这是格姆神女的恩赐?“阿吾瞪大了眼,蕃人最信器物的灵性,此刻看着那柄铜斧,像在看会说话的神物。
阿月却发现了更妙的事:“阿石阿哥你看!“她捡起地上的铜屑,混着云瘴叶的汁液搓了搓,竟揉出团金绿色的泥,“这铜锈混着叶汁,涂在伤口上凉丝丝的,比单用叶子见效快!“
消息像长了翅膀,很快传遍了哀牢山与叶榆山之间的谷地。羌人铜匠们开始结伴进山采玄铜矿,他留姑娘们则背着竹篮跟在后面,一边采云瘴叶,一边教铜匠们辨认能让铜器更温润的“养铜草“;蕃人猎手们主动来当向导,用他们熟悉的山路换铜斧,还把祖传的“韧铜诀“教给阿石——那是种让铜器更抗摔的锻造手法,需要在淬火时加入山谷里的温泉水。
三个月后,叶榆大泽边建起了新的工坊。一半是羌人的熔炉,一半是他留人的织架,中间摆着蕃人的锻造石。阿石带着徒弟们熔铜时,阿月就领着蕃人妇女将云瘴叶捣成粉,混进淬火的水里;蕃人长老则坐在织架旁,看他留姑娘们将玄铜丝织进云纹布,做成能防瘴气的护腕。
有次回河商队路过,看见工坊里的景象惊得掉了马:羌人正用他留织梭形状的铜凿雕刻,他留姑娘拿蕃人羊角锤敲打铜片,蕃人孩子则在地上用铜屑拼星象图,旁边晒着的云瘴叶堆里,还插着羌人的星盐铃。商队领队摸着阿石新铸的铜壶——壶身是哀牢玄铜,壶嘴雕着叶榆山的云瘴叶,壶底竟有个星泪盐凝成的小窝,说是能让装的水永远不馊。
“这铜里有光。“领队啧啧称奇,“我们在地中海见过的青铜器,冷得像冰,你们的却暖得像晒过太阳的石头。“
阿石笑着指了指旁边帮忙拉风箱的阿月:“因为我们往铜里织了云气,又给叶子掺了星光。“他没说的是,每次熔铜时,他们都会念起小诺雅传下的星盐咒,只是现在的咒语里,又加了蕃人的“山灵谣“和他留的“云织歌“,三种调子混在一起,竟让铜水在土罐里都泛起温柔的涟漪。
叶榆大泽边的瘴气季来得突然。那日阿月正带着蕃人孩子采云瘴叶,突然起了浓雾,孩子们吓得直哭,雾里传来野兽的低吼。阿月赶紧让孩子们围成圈,把铜匠们给的玄铜片挂在他们脖子上,又点燃了混着铜屑的云瘴叶火堆。
怪事发生了:浓雾碰到玄铜片就绕着走,火堆冒出的烟竟凝成了片云毯,托着孩子们往山脚飘。等阿石带着人找到他们时,只见孩子们正坐在云毯上笑,脖子上的铜片闪着金光,像串小太阳,而那些追来的野兽,在离铜片三丈远的地方就不敢动了,仿佛怕被那金光烫着。
“是铜里的盐晶在指路。“阿月摸着片铜片,上面星泪盐的纹路正隐隐发亮,“它们记得丽水的方向。“
为了感谢这神奇的共生之力,各族人在哀牢山与叶榆大泽交界的合魂坛旁,建起了座“铜叶阁“。阁顶用玄铜铸了片巨大的云瘴叶,叶尖坠着星盐铃,风吹过时,铃声里既有青铜的厚重,又有盐晶的清透,还有树叶的沙沙声。阁里陈列着最珍贵的器物:阿石铸的“三族铜鼓“,鼓面刻着羌人星图、他留云纹、蕃人山纹,敲起来能让云瘴叶自动舒展;阿月织的“铜叶毯“,用裹着铜丝的云线织成,能在夜里透出暖光,驱散蚊虫瘴气;蕃人匠人做的“叶纹铜碗“,碗底的云瘴叶纹路会随水温变色,提醒人水烫。
那年星盐集开集之前,新增了“铜叶祭“仪式。阿石将新铸的铜锄递给蕃人阿吾,锄刃泛着玄光;阿月把装着云瘴叶的铜盒交给羌人长老,盒扣是云纹与星纹的交缠;蕃人孩子则捧着用铜屑和叶粉混合捏成的小动物,分给在场的每个孩子。当三族代表将手同时按在合魂坛的石碑上时,石碑上突然渗出金色的汁液,顺着刻痕流淌,竟在地面汇成了幅新的图腾——玄铜矿的纹路、云瘴叶的脉络、星泪盐的晶芒,像三条河流,最终汇入同一条江——丽水。
回河商人再次来时,带来了西域的琉璃镜,却在铜叶阁前看呆了。镜中映出的铜叶阁顶,玄铜叶与云瘴叶的影子叠在一起,竟在云端拼出了格姆神女的轮廓,神女手中捧着的,正是块融着星盐、铜纹、叶脉的透明晶体。
“我们的琉璃能仿万物之形,却仿不出这共生的魂。“商人叹着气,拿出西域的青铜配方,“愿意用这个换你们的'共生法',不是学技艺,是学如何让不同的东西彼此成全。“
阿石却把配方推了回去,指着正在阁前玩耍的孩子们——羌人孩子在用铜片拼星象,他留孩子用云线缠铜丝,蕃人孩子把云瘴叶塞进铜制的小香囊。“真正的配方在这里。“他笑着说,“就像玄铜要等云瘴叶来柔化,云叶要靠星盐来固色,人也要学着在不同里找相通的光。“
暮色降临时,铜叶阁的灯亮了。玄铜做的灯架缠着他留云线,云瘴叶做的灯罩透着暖光,灯芯旁撒的星盐粉让火光不跳不晃。阿石坐在灯下打磨新的铜器,是个要送给阿月的发簪,簪头雕着片云瘴叶,叶心嵌着颗星泪盐,盐晶里裹着点玄铜矿的金粉,在光下流转,像把三样东西的魂都锁进了小小的空间。
阿月坐在旁边织帕子,帕子上用铜丝绣着句话:“铜叶生同根,光光相照映。“她忽然想起阿石曾说,玄铜矿在山里沉睡了千年,就等云瘴叶来唤醒它的温柔;云瘴叶长了百年,就等青铜来留住它的灵气。而他们这些人,不过是替山水传递心意的使者。
此时的丽水,江面上除了星盐灯,又多了铜叶灯——用玄铜做灯座,云瘴叶做灯芯托,风吹过时,铜响叶摇,盐晶闪烁,像整条河都在轻轻哼唱。岸边,羌人孩子数着铜器上的星纹,他留孩子辨认着织锦上的叶脉,蕃人孩子摸着铜锄上的山纹,他们的笑声混在一起,比任何器物的共鸣都更动人。
阿石望着江面,突然明白祖母小阿措说的“共生“是什么意思。不是让羌人的星、他留的云、蕃人的山变成一样的东西,而是像玄铜接纳了盐晶的暖、云叶包容了铜屑的韧那样,让每种光都能在彼此的生命里,找到最舒服的位置。就像此刻阁顶的铜叶,既记得哀牢山的矿脉,也带着闯过叶榆大泽的风,更映着丽水的月,在岁月里,慢慢长成谁也离不开谁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