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一个月,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一点的统一考试。
有着过目不忘能力的张祈笙对于考试是如鱼得水,考的非常不错。
特别是有标准答案的,根本错不了。至于很多的主观题,光是过目不忘也没用,但是肚子里的墨水多,主观题也没有说不会的,每一科课程都考的不错。
各科都有成绩很好的,但张祈笙实在是过于全面了一些。不光是文化课,连体育和美术都很好。
室友们知道张祈笙的成绩之后,明白,这被校长保送的真有实力啊。
张祈笙站了起来:“先生们好,同学们好。我想说的不多,上了一个多月的课了,有上过辜教授的英文课。辜教授所讲的内容实在是过于少,一节课下来不过仅仅五六句英语。
我读中学的时候,一节课学习的也不止这几句英语了。希望辜教授授课的内容能再多一些。”
蔡先生看向了辜教授,辜教授对视了一眼后,随即喝了一口茶水。
蔡先生:“我记得张祈笙同学的文化课成绩很好,英文也是甲等吧。”
“是的,先生。”
蔡先生:“想来祈笙你的学习方法是极好的,大家不少人都在,可以跟先生们同学们都分享分享。”
张祈笙琢磨了下,分享不了,纯粹靠着过目不忘的外挂,还有上辈子的记忆。说还是得说的:“科学学习,如果能了解学习的科学原理,学习会是一件欲罢不能的事情。
提出问题,激发好奇心。爱因斯坦曾说过:如果我遇到一个生死攸关的难题,要在一小时内解决它,那么我会用前55分钟来思考并提出正确的问题,因为只要问题得当,解决它的过程就用不了5分钟。
......”
爱因斯坦早在十年前成名了,目前已经是科学界瞩目的明星。
张祈笙说了不少,上辈子关于怎么学习的方法实在是太多了。
继续说着:“学习,理解,解释。记忆,记住,重述。短时间内说不了太多。我想写一篇《科学学习》的文章,把我的一些想法给写下来。”
在座的其中的一位教授:“张祈笙同学,你说的这个交叉学习能再仔细说说吗?”
张祈笙:“先生好。当同时面临几门课程的复习任务时,最好采用交叉复习的方式,即30分钟复习语文,休息后换成数学,再之后又变成其他科目。这样复习的好处是不容易疲倦,不同科目的切换对大脑也是一种休息。
从大脑的体验上来说,把简单的和困难的学科知识交叉进行复习,也是更为科学有效的办法。就是劳逸结合,学点复杂困难的,再学点简单轻松的。
把简单容易完成的任务穿插进去,等于人为地创造一个个小的山峰,不断创造峰值体验,在不断的激励下,处理困难的学习任务就相对容易了。”
“说的很好,张祈笙,你的这些学习方法,学习经验都说的很好。”
张祈笙说的这番话冒出了很多的新词。
上辈子学的是护理学。不过还考了教资,世界的一些大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的一些东西,文章什么都有看过,学习方法啥的,都有。
一些重要的世界级的教育,心理学,相关的学术论文,是时候也该发表发表了。像1913年才出生的本杰明.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系统和掌握学习。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行为矫正原理,等等。
蔡校长:“可以看出来,张祈笙同学在如何学习上花费了很大的功夫。你再来说说教员应该怎么做,以学生的视角来说说看,对教员教学有什么意见和看法。”
张祈笙继续说着上辈子考教资看过的一些书籍内容:“我觉得教员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终身学习的践行者。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等等,张祈笙,你说的这个开放教师,何解?”
张祈笙:“教师的教育不仅局限于学校、课堂。所以说应是开放型教师。”
“张同学,你继续说。”
张祈笙:“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民主、互动、教学相长。教学上,帮助、引导启发。教员自身应反思与终身学习发展。教员与其他教员之间应强调合作......”
说了一大堆的内容,这次的评议会也有人在做着记录,有专门的打字员,敲字速度极快,一台打字机差不多三十来斤,都是外国牌子的打字机。
国内也有中文打字机,依赖于依赖人工检索字模,效率非常低。是留美学生祁暄发明了一台大字盘中文打字机。这台中文打字机需要把几千个常用字模都放在字盘里,然后一个一个检索打上去。打字员从中找到要打的铅字,按动打字手柄,将铅字打到蜡纸上。熟记字盘表的打字员每分钟能打20个字左右。效率不够,所以目前通常用老外的。
会议做记录的打字员打字速度非常的快,把张祈笙所说的内容也都记录了下来。
学生中除了张祈笙发言外,还有人也发言了,不过要数张笙说的最多。
会后,新文化的陈教授和钱教授一边走一边聊着:“德谦,我让黄教授坐下来聊,也没让你推他一把啊。我还真想好好的四平八稳的跟他们辩论辩论。”
“是他先站起来的。重辅兄,咱们可要仔细了。蔡公改革,这保皇党有增无减。”
陈先生:“我在乎的是,新青年能不能起到引导作用,得多发掘一些人才才行。特别是青年人才,张祈笙刚刚的发言大家都听到了,这便是人才啊。他今天在评议会上说的那些东西,得让他好好的整理梳理一番,给发表到新青年上才行。
德谦,你在京城的时间长,有没有认识的。”
钱先生:“我有两个同乡,周家两兄弟,你觉得怎样?”
“好啊,大才啊。之前我就见过了一回,向其也约了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