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要有灵气复苏 第68章 隔离观察

作者:永生不死之神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7-08 20:55:52
最新网址:www.biquw.cc

这个样本被放入一个更小的、闪烁着红光的快速检测仪中,主要针对高烈度急性感染源和异常生物活性标记物进行即时筛查。

同时,鼻腔、咽喉的拭子也被采集,用于呼吸道病原体的快速检测。

明阳被要求站到一个特制的扫描平台上。

机器高速旋转,在极短时间内获取了明阳全身骨骼、内脏器官(尤其是肺部和腹腔)的详细断层影像,排查有无内出血、骨折、体内寄生虫(如大型异形虫卵或幼虫)、植入物或结构异常。

在等待部分化验结果的同时,一名医护人员使用笔灯检查明阳的瞳孔对光反射。

进行简单的指令测试(“用左手摸右耳”、“原地踏步”),观察动作协调性。

提出几个标准化的情境问题(“你现在在哪里?”“你最后的生活行为是什么?”“看到异常生物第一时间应如何反应?”),评估其意识清晰度、记忆力和逻辑反应是否符合人类基准。

所有回答都会被录音并做初步的语义和情绪分析。

整个过程持续了超过四十分钟。车内只有仪器运转的嗡鸣、医护人员简短专业的指令声、以及明阳自己略显沉重的呼吸声。

每一次仪器的读数跳动、每一次医护人员稍长的停顿、每一次他们之间无声的眼神交流,都让无形的压力在狭小的空间内累积。

冰冷的金属台面,刺眼的灯光,空气中挥之不去的消毒水味,混合着防护服内自己汗水的微咸气息,都在提醒他此刻的脆弱和被动。

医护人员全程沉默寡言,除了必要的指令,几乎不进行任何交流。

他们的防护面罩隔绝了表情,但那种高度专注、一丝不苟、甚至带着一丝审视的态度,清晰地传递出一种信息:这不是普通的体检,这是一场关乎存在本质的严峻审判。

虽然大炎官方迄今为止的公开记录中,从未正式确认遇到过能完美伪装成人类的“非人存在”。

但高层和负责生物安全的部门,心中始终萦绕着那个令人不寒而栗的“最坏推测”:并非没有,而是以现有科技手段,根本无法有效识别!

那些潜伏的“东西”,可能拥有超越理解的拟态能力,能完美欺骗常规的生理检测,甚至能模拟人类的思维和情感模式。

它们可能就在身边,在幸存者营地,甚至在决策层……而人类对此却一无所知。

正是基于这种深入骨髓的恐惧和最高级别的安全预案,才催生了眼前这套繁琐到极致、苛刻到近乎偏执的检测流程。

每一个步骤,每一次采样,每一项扫描,都是为了在“尽可能做好”的绝望前提下,穷尽一切已知手段,去触及那可能存在的“未知”。

血液分析寻找生物化学层面的异样;影像扫描寻找物理结构上的破绽;组织样本探查微观层面的入侵;神经反射和认知测试捕捉行为逻辑的异常。

这不仅仅是为了确认明阳是否受伤或感染了某种已知的虫媒疾病——那只是基础目标。更深层、更核心、也更令人窒息的目标,是竭尽全力去确认他还是一个“人”。

确认他皮囊之下流淌的,是纯粹的人类之血,承载的是未被扭曲篡改的人类之魂。

在这个秩序崩塌、常识失效的末日世界里,“确认人类”本身,已成为生存和安全的第一道,也是最艰难的一道壁垒。

明阳感觉官方的阵仗太大了。

接下来,明阳就被安排到隔离区进行观察,其他幸存者也陆陆续续被送到了这里。

一座城市的幸存者并不少,虽然有妖魔鬼怪,山精野怪出现,但是光是死者的尸体就足够它们吃了。

活人哪怕更有吸引力,可是获取难度太高,还不如尸体方便。

他被安置进隔离区。

这是一个由高强度复合材料快速搭建的蜂巢状建筑群,内部被分割成无数狭小的单人隔间。

墙壁光滑冰冷,唯一的“窗户”是门上一个嵌着强化玻璃的小观察口。

头顶的通风口持续输送着过滤后的空气,发出单调的白噪音。光源是嵌入天花板的LED板,提供着恒定不变的冷白光亮,模糊了时间的流逝。

这里的监控,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明面上,每个隔间门口上方都有一个广角摄像头,红灯稳定地亮着。但他知道,这仅仅是冰山一角。

墙壁的缝隙、通风管道内、甚至某些不起眼的“设备接口”后面,都可能隐藏着针孔镜头、热成像传感器、声波探测器。

大炎在灾难前就以强大的社会治理能力著称,此刻,这套能力被毫无保留地、甚至加倍地用于“内部净化”。

他们不屑于哥伦比亚那套虚伪的“隐私权”和“人权”说辞——在生存的刀刃上跳舞,那些都是摇摇欲坠的遮羞布。

哥伦比亚的机构或许也在做同样的事,只是手段更隐秘,更擅长用冠冕堂皇的报告掩饰背后的冰冷操作。

而大炎,则选择将这份必要的严苛摆在明面上:我们怀疑一切,我们检查一切,为了剩下的人能活下去。

这种近乎冷酷的坦诚,反而让明阳感到一丝奇异的“安心”——至少你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什么。

因此,他极其“老实”。

每一个动作都刻意放缓,避免任何可能被解读为“异常”的急促或犹豫。

领取每日配给时,他严格按照路线行走,目光低垂。

在狭小的隔间内活动,他尽量保持在摄像头视野的中心区域,避免长时间停留在可能的监控死角。

他甚至刻意模仿着周围其他幸存者那种麻木、疲惫又带着一丝惶恐的神情。

任何可能引起额外注意的行为——比如长时间凝视某处、无意义的重复动作、或者试图与隔壁隔间进行非必要的交流——都被他彻底摒弃。

他像一枚投入深潭的石子,努力不激起一丝多余的涟漪。这种自我约束消耗的心力,有时甚至超过面对废墟中的危险。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