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鉴宝:只想赚钱的我不想恋爱 第54章 1秒200年

作者:星元真解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6-28 20:02:47
最新网址:www.biquw.cc

刘一泉脸上的肌肉抽动了几下,最终,那份佯装的严肃彻底崩塌,化作了一阵爽朗又无奈的大笑。

“哈哈哈哈!你这臭小子!”

他指着李牧,笑得前仰后合。

“绕了半天,原来在这儿等着我呢!”

“我就是觉得奇怪,这种国宝级的重器,怎么会出现在您的狗窝里。”李牧也笑了起来,语气轻松地回敬了一句。

“嘿!你这嘴是越来越损了。”刘一泉笑骂着,但眼中的欣赏之色,却是愈发浓郁。

他重新坐好,端起茶杯喝了一大口,似乎是在平复心情,也像是在组织语言。

房间里的气氛,从刚才的考校,转为了一种师徒间的探讨与传承。

“你说得没错。”

“这东西,是仿品。”

刘一泉的语气沉了下来,带着几分感慨。

“而且,是一件能让绝大多数行家都打眼的,顶级仿品。”

“哦?”李牧的好奇心被彻底勾了起来,“这背后,还有故事?”

他知道,能让刘一泉如此郑重其事拿出来的东西,其来历绝对不简单。

“何止是故事,简直是一场风波。”

刘一泉叹了口气,眼神变得有些悠远,仿佛陷入了回忆。

“这尊陶俑,不是我的。”

“是我一个做生意的朋友,去年从一个所谓的‘圈内人’手里淘来的。”

“花了多少钱?”李牧下意识地问道。

刘一泉伸出了三根手指。

“三百万。”

李牧的眼皮跳了一下。

三百万,买一个仿品,这个代价可不小。

“我那位朋友,也算是老玩家了,自认为眼力还不错。他拿到这东西之后,欣喜若狂,觉得是捡了天大的漏。”

“他没拿去找人鉴定?”

“怎么没找?”刘一泉苦笑一声,“他先是请了省里博物馆的几位专家掌眼,那些老先生围着这尊陶俑看了整整一个下午,得出的结论,跟你一开始的判断,一模一样。”

“开门见山的北魏精品,强烈建议他上交国家,或者至少也要妥善保管。”

“后来,他不放心,又托关系,把东西的样本送到了京城的一家权威鉴定机构。”

“做了什么检测?”李牧追问道,他隐隐猜到了关键点。

“碳十四。”

刘一泉吐出了这三个字,每一个字都显得无比沉重。

“碳十四年代测定。”

李牧的眉头,瞬间拧成了一个疙瘩。

如果说凭眼力看走了眼,还情有可原,毕竟人的主观判断总有失误的时候。

但碳十四测定,是目前公认的最权威的科学断代手段之一。

它是通过测定物品中碳十四同位素的衰变程度,来推断其距今的年代。

这种科学仪器得出的数据,几乎被视为考古和文物界的“铁证”。

“结果呢?”李牧的心也提了起来。

“结果显示,这尊陶俑的烧制年代,距今约1500年,正负误差不超过五十年。”

刘一泉的声音,带着一丝荒诞的意味。

“完美符合北魏晚期的时代特征。”

“这……”李牧彻底震惊了。

眼力可以骗人,但科学数据怎么骗人?

难道……

“有了这份科学报告,我那朋友更是深信不疑。消息传出去之后,当地的文物部门高度重视,甚至都拨了一笔专款,准备对他进行奖励,并对这件‘国宝’进行抢救性保护。”

“那后来是怎么发现是假的?”李牧无法想象,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是如何反转的。

“后来?”刘一-泉自嘲地笑了笑,“后来,是我多管闲事。”

“我看到那份检测报告和陶俑的照片后,心里就一直犯嘀咕。”

“跟你一样,我也觉得这东西……太完美了。”

“完美得不像是真的。”

“于是,我就劝我那个朋友,先别声张,让我去查一查。”

“我托了各路朋友,到处打听,顺着当初卖东西给他的那条线,一层一层地往上摸。”

“最后,查到了源头。”

刘一泉的目光,望向窗外,仿佛穿透了夜色,看到了遥远的中原大地。

“河南,洛阳,一个叫南石山村的地方。”

“那里,是国内唐三彩仿制最有名,也是水平最高的地方。”

“我亲自去了一趟,在一个不起眼的农家小院里,见到了这尊陶俑的‘亲兄弟’。”

“也见到了制作它的人。”

“一个当地的工艺美术大师,名叫,高水旺。”

高水旺。

李牧在心中默念着这个名字。

能将仿古工艺做到连碳十四都能骗过的地步,这已经不是单纯的工匠,而是鬼才了。

“原来如此。”李牧点点头,心中豁然开朗。

造假手段,他听过见过不少。

用老料做新工,用古墓里的旧土来做假包浆,甚至用化学药剂来腐蚀铜器,伪造出土痕迹。

这些,他都能理解。

出现一两个技艺通神的顶尖仿造高手,也不稀奇。

可这碳十四测定,是怎么绕过去的?

这不符合科学逻辑。

李牧看着刘一泉,问出了心中最大的疑惑。

“泉哥,其他的造假手段,我都能想通。”

“但这个碳十四测定,是怎么做假的?”

“总不能是这高大师,掌握了时间机器,把新做的陶俑送回了一千五百年前吧?”

他顿了顿,提出了自己的猜测。

“难道,他是用了北魏时期的旧土,重新捏制烧成的?可即便如此,高温烧制会重置陶器内部的物理时钟,热释光测年法或许能测出来,但碳十四……应该也不对。”

“还是说,他用了什么放射性物质,对样本进行了干扰?”

刘一泉赞许地看了李牧一眼,这小子,脑子转得就是快,一下子就想到了问题的核心。

“你猜的方向,很接近了。”

刘一泉的表情,变得无比严肃,甚至带着一丝敬畏。

“不是干扰,是‘催熟’。”

“催熟?”

“对。”

刘一泉压低了声音,仿佛在讲述一个惊天秘密。

“这人,摸索出了一套匪夷所思的造假工艺。”

“他在陶俑的釉面上,涂抹了一种特殊的,他自己调配的化学试剂。”

“然后,用大功率的工业X光机,对陶俑进行短时间、高强度的照射。”

他伸出两根手指,比划了一下。

“X光的辐射,会急剧加速釉面的老化过程,让釉层在极短的时间内,产生出需要上千年才能形成的微观裂变。”

“他说,照射一秒,相当于自然老化两百年。”

“整个过程下来,这尊新烧出来的陶俑,从里到外,无论是宏观的包浆、土沁,还是微观的元素衰变,都呈现出与千年古物别无二致的特征。”

“所以,它能完美地通过碳十四的检测。”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