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鉴宝:只想赚钱的我不想恋爱 第15章 宋代木雕

作者:星元真解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6-14 01:52:11
最新网址:www.biquw.cc

香炉通体呈现出一种暗沉的青黑色,表面布满了斑驳的铜锈和经年累月的污垢,看起来灰扑扑的,毫不起眼。

它的形制很简单,三足鼎立,双耳朝天,炉身圆润。

周琴更是夸张地瞪大了眼睛,她三两步凑到讲台前,指着那尊青铜香炉,惊讶地叫道。

“这不是……这不是古玩城钱老板店里那个烟灰缸吗?”

此言一出,全场哗然。

钱浩更是像听到了什么天大的笑话,嘴角咧到了耳根。

周琴的声音更大了,带着一丝难以置信的腔调。

“李牧,你该不会是把钱老板的搭头给买回来了吧?”

所谓“搭头”,就是古玩行里的行话,指的是买家买了价值较高的东西后,卖家顺手送的一件不值钱的小玩意儿,算是一种添头,图个吉利。

说白了,就是白送的破烂。

周琴越看越觉得这香炉眼熟,她记得很清楚,李牧买的“唐寅仿画”

然后李牧死皮赖脸让老板给搭了这个青铜炉。

自己当时觉得很丢人,就给钱老板使了个眼色。

难道这是个宝贝?

李牧在玩套路?!

周琴又盯着青铜炉子看了半天,还是觉得很假,上面那层化血修复痕迹很容易辨认。

“牧哥你这东西看着有点假。”王凯奇怪道。

“我也觉得很假,上面那层不是蜡酸是什么(CH₃COOH)”

“花钱买个搭头,李牧这眼力也太差了吧?”

“牧哥,不应该呀,这东西一眼假,不是你的实力呀!”

“牧哥,翻车了吧?”

面对众人的质疑和调侃,李牧却像是没听见一般,脸上依旧是那副懒洋洋的表情。

他将香炉在讲台上放好,便径直走回了自己的座位,重新靠在椅背上。

他这副云淡风轻的态度,落在众人眼里,反倒成了心虚和故作镇定的表现。

“好了,都安静。”

就在这时,一直没有说话的班主任刘一泉开口了。

刘一泉走到讲台前。

他先是拿起了钱浩的那尊弥勒佛木雕。

他仔细地端详着木雕的包浆、雕工和底座的磨损痕迹。

钱浩的胸膛挺得更高了,脸上是抑制不住的自得。

“钱浩,你先来吧。”刘一泉将木雕放回桌上,示意他开始。

“好的,刘老师!”

钱浩清了清嗓子,走上讲台,颇有几分指点江山的气势。

他先是对着全班同学微微一笑,然后才将目光深情地落在自己的那尊弥le佛木雕上。

“同学们,老师,我这尊木雕,是我上周日在古玩城西街的一家老店里淘来的。”

他的声音洪亮而清晰,充满了自信。

“当时老板把它和一堆杂木雕放在一起,蒙着灰,毫不起眼。但我一眼就看中了它!”

钱-浩说到这里,特意停顿了一下。

“首先,我们看它的材质。”

他伸出手指,轻轻抚过佛像光滑的肚皮。

“大家看,这木质细腻坚实,色泽温润,呈现出一种沉静的明黄色,经过长时间的盘玩和氧化,颜色变得更加深沉,这正是顶级黄杨木的特征。”

“黄杨木生长缓慢,无大材,古人云‘千年难长黄杨木’,所以自古以来就是雕刻的上等材料,尤其受到明清时期文人和富贵人家的追捧。”

他引经据典,说得头头是道,不少同学都露出了信服的神色,连连点头。

“其次,我们看它的包浆。”

钱浩将木雕举高了一些,让更多的人能看清楚。

“大家请看,这尊佛像通体覆盖着一层温润的、如同玻璃般的光泽,我们行话叫‘玻璃包浆’。

这种包浆不是一天两天能形成的,它需要至少几百年的时间,在无数次触摸、擦拭中,由人手上的汗渍、油脂慢慢沁入木质,与空气中的尘埃、水分结合,层层累积,才能形成如此深厚、自然的皮壳。”

他的讲解细致入微,专业术语信手拈来,俨然一位资深玩家。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它的雕工和神韵。”

钱浩的语气变得更加激动,眼中闪烁着光芒。

“这尊弥勒佛,开脸喜庆,笑容极具感染力。他的五官虽然雕刻得不算精细,但比例协调,神态生动,有一种大巧不工的拙朴之美。尤其是这衣褶的处理,”

他指着佛像身上流畅的线条。

“刀法圆润,转折自然,既表现出了衣物的质感,又充满了动感,这绝对是明代雕刻的典型风格。”

“明代国力强盛,社会风气开放,所以明代的造像,无论是佛像还是人物,都追求一种饱满、圆润、充满生命力的感觉。这尊弥勒佛袒胸露腹,笑口常开,正是那个时代精神风貌的体现。”

“综上所述,”钱浩做出了最后的总结,声音里充满了骄傲。

“我断定,这是一件明代中期的黄杨木雕弥勒佛造像,品相完好,神韵俱佳。我花了八百块钱买下,但我认为,它的市场价值,至少在两万元以上!”

花八百块钱,就能捡到价值两万的漏,这简直比中彩票还刺激。

一时间,所有看向钱浩的目光,都充满了羡慕。

“厉害啊,钱浩!”

“这眼力也太毒了!”

钱浩志得意满地走下讲台,嘴角都快咧到天上去了。

刘一泉始终带着那副玩味的笑容,他没有立刻点评,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台下的其他同学。

“大家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吗?可以畅所欲言。”

他的声音不大,却让兴奋的教室瞬间安静了下来。

同学们面面相觑,钱浩的分析听起来无懈可击,从材质到包浆,再到雕工和时代风格,都说得有理有据。

“我觉得钱浩说得挺对的。”

孙静率先开口,她看着那尊木雕。

“这尊佛像确实很有神韵,那种喜乐的感觉,让人看了心情都变好了。而且这个包浆,真的很舒服,一看就是老东西。”

“我也觉得年代应该是对的。”

王凯推了推眼镜,附和道。

“我之前在书上看过一些明代木雕的图片,风格确实和这个很像,都比较圆润、敦实。”

“就是不知道是不是黄杨木,”

一个看起来比较老实的男生挠了挠头,有些不确定地说道,

“我爷爷是木匠,我小时候见过黄杨木,感觉好像比这个颜色要再浅一点,质地也更密一些。不过,这可能是因为年代久了,颜色变深了吧?”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