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唐末,做昭武帝 第53章 夏州

作者:侠不流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6-25 19:37:18
最新网址:www.biquw.cc

“我杀了你!”

费听持国闻听此言,心中怒火再也按耐不住,不顾拓跋思恭的拉扯,一个健步就冲到刘克之面前,提拳便打。

这厮黑壮无比,如一头野猪,鬓发散乱,因刘克之语言所讥,满脸愤怒,如夜叉一般凶神恶煞,好不可怕。

刘克之眼中闪过一丝笑意,这胡儿果然上当,见他来势汹汹,刘克之微微偏头便躲过他的拳头,双手如闪电一般探出,一手掏在他的肋下,一手抓住他的腰带,微扎了一个马步,力从地起!

“扑通!”

只一个照面,刘克之便将费听持国大头朝下,掀翻在地,直摔得他眼中满是金星,连一只胳膊也摔折了,扭曲无状。

正当他要惨叫之时,刘克之乘胜追击,直接骑在他的身上,一手摁在他的脖颈脊骨处,一手环抱他的头颅,正要使劲,却听身后一声大喝!

“住手!”

刘克之听出这不是诸葛爽的声音,也就不管,此时他的大臂和小臂成一三角形,将费听持国的脖颈完全禁锢住,随着他直接发力,呵呵声不断,随后噼砰一声!

费听持国的头颅,竟硬生生的被刘克之给拔了出来,“噗!”的一声,腔中血液喷出,喷了刘克之一身,一手提着还在滴血的人头,刘克之站起身来,回头看向出声之人,正是拓跋思恭!

距离费听持国冲上来,到被刘克之反杀,不过短短数个呼吸,众人还没有反应过来,刘克之手下就提了一个人头,动手之果断,下手之利落,力量之强,速度之快,简直骇人听闻。

周围鸦雀无声,众人皆呆呆的看着浑身是血的刘克之,他们都不敢相信,刘克之居然敢当着诸葛爽的面杀人,还杀的这么干脆。

“扑通。”

刘克之将头颅扔在拓跋思恭面前,轻笑着说道:

“呵呵,拓跋刺史的兄弟太冲动,我替你教训了一下,不必客气。”

拓跋思恭怔怔的看着滚到他脚下的头颅,然后迅速回神,对刘克之叉手一礼。

“多谢刘军使。”

随后他连忙转身,对着诸葛爽俯身下拜,态度十分恭敬。

“还望节帅恕罪,费听持国堂中失仪,居然袭击刘军使,若非刘军使武艺高强,恐受他所伤,其是我带进来的,还请节帅责罚。”

诸葛爽惊诧的看着他,又转头看了一眼刘克之,眼中闪过一丝凝重,上下打量,却见刘克之手上并无凶器,全身上下只一袭青色圆领袍,如今已染得血红。

沉默片刻之后,他方才悠悠开口,却并不是对拓跋思恭说话。

“克之啊,怎弄的满身是血,快下去洗漱一番,再上堂回话。”

说着,又挥手叫过几个亲兵,吩咐一个让他带刘克之下去洗漱,其余几人将堂中收拾一下,随后才看向拓跋思恭。

“拓跋刺史久镇宥州,番汉百姓多有依赖,何罪之有?快快起身。”

拓跋思恭闻言,心中顿时咯噔一下,顿觉不妙,觉得自己来得早了些。

拓跋部自中唐内迁后,一直以游牧或者劫掠边州为生,没有固定的驻地,直到他的祖父获封银州刺史,方才向朝廷请命,迁至宥州,却大部分都在宥州城外过着农牧生活,也是自那时起,拓跋部减少了对边州的劫掠活动。

而等到他的父亲获封宥州刺史后,拓跋部成功驻扎在宥州城中,彻底不参与党项劫掠,反而整顿周围部落,并开始向朝廷进贡,积极参与唐军的各种平叛,他也因此得以继承宥州刺史之位。

拓跋部也因此在夏绥颇有几分名声。

而这名声既可以成为拓跋部发展的催化剂,也能成为他们的催命符,完全是看顶头上司对他们的看法。

前几任节度使因手中兵马不多,拓跋思恭也识趣的上贡,自然不管他,而诸葛爽却是将这一地当做自家私产,自然要打击他。

心中念头转过,拓跋思恭当即更加恭敬。

“节帅言重了,思恭惶恐,皆赖节帅护佑,方得一点微末名声,不值一提,不值一提。”

随后应声起身,回到桌案处坐下之后,再次开口:

“刘军使雄壮莫名,真乃绝世之将!”

二人的话题渐渐偏转,不偏不行,诸葛爽没有想赶尽杀绝,只是要将拓跋思恭收为己用而已,此时敲打的效果已经收到,过犹不及,自当收敛,而拓跋思恭自然也是如此。

二人谈论着,直到刘克之换了一身衣服,重新回到堂上,诸葛爽的身后不知何时多了两个甲士,他又对刘克之上下打量了一番,方才开口说正事。

“如今黄巢兵临潼关,圣人却无命令发下,但想来最后还是需要我等前往支援,我召诸位,便是为了此事。”

诸葛爽方在夏绥站稳脚跟,正是乘胜追击,彻底将夏绥纳入掌控之中的时候,自然是不想南下支援的,一旦出现意外,便是前功尽弃。

而刘克之也不想去,黄巢还没打进长安,登基称帝,此时南下利益根本就无法得到最大化。

而其余诸将也觉得黄巢进入长安之后并不会继续北上,那就和他们没关系,而掌控夏绥,才是目前的紧要事,自然附和诸葛爽的想法。

“朝廷既并未发下命令,那我们按兵不动便是,待到命令下达再说。”

说话的人是诸葛仲方,以他平日里做事的风格,这句话显然不是他自己想的,而对此,众将自然纷纷应和。

于是,最后的谈论结果便是拖,反正朝廷没有下达命令,师出有名,即便下达了命令,召集将士,开拔行军,哪一样不费时间?

反正便是尽力拖延,保存实力,免生变故。

话分两头,薛林一行人出了长安,一路北上,可谓是历经千辛万苦,这一路上不仅有逃命的乱民,还有趁机作乱的匪徒,更有神策军逃兵。

没错,薛林一行人早神策军六天离开,但神策军都已经有逃兵了,而且他们在路上还遇到了,虽说也有他们人多走的慢的原因,但六天路途的差距居然都被赶上来了,还是说明了他们的明智。

该说不说,薛林嫉妒薛氏是有道理的,薛林遇到这群逃兵时的想法是将他们击退,而薛氏则是建议招安他们,以便去到夏州之后,也有些家当可做个投名状,孤身一人,仅靠往日情谊,并不可靠。

他们出长安时不仅带了所有家当,更带了大量的粮食,他们一行人吃到夏州后,还有大半剩余,到时也是或卖或送,现在则正好可以收拢这些逃兵,当做投靠的资本。

于是一路北上,收拢逃兵,乱民,等达到夏州之后,原本不过七八十人的队伍,已壮大到三百余。

而此时的刘克之依旧长住在军营之中,哪怕诸葛爽送了他一套宅子,他也只是偶尔去住,即便去了,身旁也常带数百人护卫。

至于为何谨慎的原因,无他,安全尔。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