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再度叹息道:
“朝廷之所以滥发宝钞,实在是无奈之举。”
“国库空虚,仅有少量粮食布匹,金银铜钱少得可怜,若要废除宝钞、改用金银铜钱,除非能找到一座取之不尽的金矿。”
“哦?”
陈安目光微闪,开口道。
“我好像知道一处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山银山。”
朱标愣了一下道:“你可别跟我开玩笑。”
陈安神色一正,“我从来不开玩笑。”
见他神情严肃,朱标的表情也凝重起来。
“真有这种宝地?!不知道在哪里!”
徐辉祖也满怀期待地望向陈安。
朱元璋和徐达同时放下茶盏,神情凝重地看向陈安。
陈安指向东方,认真道。
“大海彼岸的倭国!”
“这倭寇穷困潦倒,几座岛屿土地贫瘠,又频发火山、海啸和地震,但岛上却蕴藏着储量惊人的金银矿,若全部开采,足够我大明使用数百年。”
“若能组建一支强大水师,攻占其国、掌控土地,将那些金银矿纳入朝廷手中,今天说的所有改革便有了坚实经济基础,我大明也将蒸蒸日上,成为四海之内最强盛的国度。”
“到那时,兵锋所指之处,无人可挡;铁蹄踏过之地,尽为沃土,我大明定能重现汉唐盛世之辉煌。”
陈安双目通红,情绪激昂,拳头攥得咯咯作响。
他对倭国早已觊觎许久,这辈子算是和倭寇杠上了,只等时机成熟,一定要亲率大明海军踏平倭国,让那群倭寇也尝尝被屠戮的滋味。
朱元璋扶额叹息,面露无奈。
这小子上次忽悠朝廷攻打真腊、安南,说那里稻谷一年三熟、稻米多如沙粒,如今又怂恿攻打倭国,称破岛之下尽是金银。
哎!
长的眉清目秀,怎会如此好战?比咱还热衷于征伐!
人家倭国、真腊、安南招他惹他了?何苦整天盘算着征讨?
朱元璋越想越气,猛地起身,一脚踹在了仍在高谈阔论的陈安屁股上,骂道。
“整天就知道打打杀杀!你难道不知倭国是我朝十五大‘不征国’之一?!”
“成天跟圣上唱反调,若让圣上知道你这么胆大妄为,一定将你剥皮实草、悬于城楼上示众!”
“你给咱安分些,再胡闹,咱拿鞋底抽你!”
说完,又看向朱标和徐辉祖,吩咐道。
“今天就到此为止,凡事需循序渐进,允恭,你先专注办好商税改革之事,其他事宜日后再议。”
随即,大步朝院子外走去。
陈安揉着屁股起身,对着朱元璋背影骂道。
“又踢我?!你这老头是不是有病?!有种别偷袭,咱们一对一单挑!这么大年纪还搞偷袭,害不害臊?!”
朱标起身拍拍陈安肩膀,劝道:
“别说了,真惹恼了爹,可不止挨一脚这么简单,时辰不早了,你早些歇息,改日为兄再来看你。”
徐辉祖也起身拱手道。
“今天听老弟一番话,胜读十年书,多谢老弟不吝赐教,过几日我做东,再好好答谢你。”
陈安连忙回礼,对二人说道。
“我不过随口胡诌,两位兄长不必如此客气。”
三人又闲聊几句,徐辉祖见父亲徐达坐在椅子上没动意,也不敢多问,只得向徐达行礼后,与朱标一同离去。
陈安转而问徐达。
“徐伯伯,您怎么不跟允恭兄一块回去?”
徐达斜睨他一眼,没好气道。
“怎么?怕咱没给饭钱,把你吃穷了?你年纪不大,倒学得山西财主般抠门,咱一顿饭不过一两碗米,能吃穷你?!”
陈安翻了个白眼,道。
“您老想住多久就住多久,小子虽穷,却也能赡养您老。”
徐达这才面露笑意,见朱雄英困得直打盹,便指着他说。
“赶紧带他去睡,今晚咱睡你书房,正好读会儿书。”
陈安抱起朱雄英,对徐达说。
“您老随意。”
“嗯。”
刚走几步,徐达突然又问道。
“你书房里怎么有口陶瓷井?里面的水能喝吗?”
“书房里有井?什么乱七八糟的?”
陈安一脸困惑,几秒后突然反应过来,神情古怪地问。
“徐伯伯,您没喝那‘井’里的水吧?!”
徐达听他特意强调“井”字,就知道自己猜错了,这怪异的“井”定非真井。
但不是井,又能是什么?
他摇头道:
“自然没喝,咱只是捧起水闻了闻,没什么怪味,怎么了?”
“没…没什么……”
陈安慌忙道。
“那不是井,反正里面的水不能喝,您老早些歇息,小侄明天公务繁忙,就不陪您了。”
说完脚底抹油般朝卧室跑去。
倘若徐达知晓这“井”的真实用途,怕是立刻要砍了自己!
那哪是井,分明是自己找工匠打造的抽水马桶!
要是徐达知道这是如厕之物,非暴走不可,到时候自己免不了一顿揍,还是趁这老头儿没反应过来,赶紧溜之大吉为妙!
第二天,晨雾未散,京城文武百官已候在宫门外等待上朝。
今天早朝看似与往日无异,不过是众人向皇帝、太子磕头请安,随后几位重臣被留在勤政殿商议政务。
但上朝后众人才发现,今天早朝并不简单,朱元璋以雷霆之势宣布要对大明朝商税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此言一出,朝堂哗然。
上至六部尚书、左右都御史、国公侯爵,下至小官吏,纷纷上奏反对,理由依旧是老一套。
称商税改革是与民争利,大明以农立国,只需收取田赋人头税即可维持国家运转,何必增收商税?
又言贸然征税会导致物价上涨,最终损害百姓利益,商贾逐利,征税会打击其积极性云云……
但朱元璋乃一代雄主,一旦下定决心,纵是天下人反对也绝不回头,何况区区文武百官?真惹恼了他,满朝文武都可能被罢黜。
想想胡惟庸案、空印案,一连诛杀数万人,他眼都未眨,众人便知他绝非虚言。
在朱元璋的强势推动下,满朝文武虽心有怨言,却也不得不接受商税改革。
不过朱元璋并未强行一刀切,而是决定先选一地试点。
若试点成功,便推广整个大明;若失败,则可能放弃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