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辉与陈广生见状,不敢再次向朱元璋告饶。
因为他们知道,朱元璋就不是心慈手软之人。
他说到就能做到,绝不会因自己的告饶而放了妻儿。
看着两人被禁军拖走,朱元璋又环顾了一眼群臣。
声音低沉,满面寒霜,“咱大明这是咋的了?”
“古人曾言,食君之禄,忠君之事!”
“咱不仅给他们以俸禄,而且免掉了他们以及他们家族的赋税!”
“你们想想看,大明创立才不过短短十一年。”
“百姓们正处在休养生息阶段,灾祸又连年频发,还有国内贼寇贼心不死,时常兴师作乱!”
“再加上北元未灭,总是袭扰边塞,又加上国库空虚!”
说到这里,他叹了一口气幽幽道;“在咱看来,咱对他们已经够好了!”
“可他们不知朝廷的恩典,依然在地方上作威作福,贪腐成风!”
“不管咱如何施以极刑,但啃食大明根基的蛀虫总是杀之不尽!”
说着,他扫视了一眼群臣,见群臣皆低着头,不敢出声。
他又叹了一口气,转而望向胡惟庸,“胡爱卿,你来说说,为何如此?”
胡惟庸闻言,心中暗暗叫苦。
“你个朱元璋,不管什么事都问咱?”
“咱的上首不是还有李善长吗?”
“你为何不问问他,总是揪着咱一人?”
“看来呀,你非要让咱在同僚们面前颜面尽失。”
“在咱的恼羞成怒之下,逼咱谋反,以好废除丞相之制?”
心中虽极不情愿,但还是毫不犹豫出列,躬身道;“回禀陛下!”
“陛下的所思所想,臣也不是没有考虑过。”
说到这里,他望着朱元璋,一脸真诚。
“陛下,但臣认为,您现今对文官们的俸禄确实有失偏颇。”
朱元璋一听,脸上的怒色变为讶异。
“哦?”
他沉声问道;“有失偏颇?”
“笑话!”
他望向群臣;“你们说说,你们感觉咱给你们的俸禄有失偏颇吗?”
“臣等不觉得!”
武将们齐声抱拳道,文官们默不作声。
徐达走出武官们的队列,对朱元璋一躬身。
随即将头转向胡惟庸,冷声道;“陛下一视同仁,何来偏颇之说?”
胡惟庸也还之以冷笑,“魏国公,你何不说说你岁禄有五千石之多呢?”
“这还不涉及陛下赏赐你的田产、府邸、以及无数金银珠宝?”
“你知道吗,正七品的县令岁禄才有多少?”
说着,他扫了一眼文官,继续道;“他们每年得到朝廷的俸禄才九十石啊!”
“然这九十石不仅要县令供养全家,还要雇佣幕僚、师爷等协助他们处理政务。”
“你们请想一想,这些俸禄对于他们够不够?”
文官们尽皆沉默。
是啊,胡相的话直中他们的心坎。
谁府上没有幕僚、师爷呢?
否则一遇到难事,不能找同僚们商量吧?
再说,谁知道同僚们一旦知晓自己的难事,会不会背后捅一刀呢?
人心叵测、勾心斗角,这是文人们的常态。
所以他们虽私底下埋怨朝廷给的俸禄不够,但明面上却咬牙坚挺。
武官们开始还怒目对着胡惟庸。
可听胡惟庸一说,他们也都沉默了下来。
朱元璋看着胡惟庸,陷入沉思。
胡惟庸看着徐达,见他脸色铁青,心中不由暗笑。
“老逼登,咱已不是原先的胡惟庸了。”
“你还想仗着你是开国功臣第一人的身份,想在陛下面前给咱上眼药,痴心妄想吧,你!”
他随即转头看着同僚们,“或许你们会说,只要他们节俭一点,这些俸禄还是可以维持他们的生计的?”
“是啊。”
他长叹一声,“是有莫些官员能够坚守本心,心甘情愿的过着清苦的日子。”
“但这是莫些官员而已,那大部分官员呢?”
“他们能过着这般清苦的日子吗?”
“非也!”
“他们以为自己辛辛苦苦多年,熬灯夜读,才爬上县令之位。”
“如今已掌管了全县百姓们的死活,就以为大权在手,所以才将手伸向所辖的民众!”
“但他们都知道,自己贪腐,必会引起上面的警觉。”
“因此又将他们贪腐所得的银两贿赂上司,以求寻得庇护。”
“如此一来,则形成了官官相护,这也是陛下杀之不尽的原因。”
同僚们默默点头,都同意胡惟庸的说法。
朱元璋扫视了一眼群臣,见群臣们如此,不由在心中暗暗思忖。
“难道是咱错了吗?”
“咱知道,大明官员的俸禄确实比起历朝历代来,是低了点。”
“但这是大明,咱又刚开创大明不久,百姓们才刚刚脱离暴元的统治,正处于休养生息的时期。”
“可为何那些官员不能理解咱的苦衷呢?”
“等大明的百姓们能安居乐业,国库的银两充盈起来,咱再行调整你们的俸禄不行吗?”
胡惟庸再次看向徐达,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拱手道;“魏国公,你看本相的这些看法对也不对?”
“你……!”
徐达怒指胡惟庸,“你信口雌黄!”
“若大明的官员都像你说的那么不堪,那……?”
“那什么?”
胡惟庸打断了徐达的话,“魏国公,你莫非认为大明会走暴元的老路不成?”
被胡惟庸说中了他想说的话,徐达怒不可遏。
一抬头,见朱元璋用眼神示意他暂时不要说话,只好将嘴闭上。
“呵呵!”
胡惟庸继续冷笑,“然文官们俸禄低微,可武将们却在战场上收获颇丰!“
“他们自然看不上这点俸禄!”
“本相问问魏国公,你在攻陷大都后,元朝的皇宫中的金银财宝恐不计其数吧?”
他躬身朝朱元璋拱拱手,“蒙陛下圣恩,于洪武六年提拔臣当上了右丞相!”
说着,又转向徐达,“但本相自当上右丞相后,依照职责,查阅历年来户部的入账记录。”
“可本相却发现,户部入账记录中,攻陷大都时的金银财宝寥寥无几。”
“所以本相借着这个机会,请问魏国公,大都的金银珠宝都去了哪里?”
一连串的提问,让徐达目瞪口呆。
他张了张嘴,却半天也挤不出一个字来。
其实不管是文臣或是武将,亦或是朱元璋都清楚,那些金银珠宝大多数都被那些攻陷大都的将士们瓜分了。
这也是不成文的惯例,不为战功、不为金银财宝,否则哪个将士会与鞑靼们舍命相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