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从海商到天子 第72章 杂事

作者:想喝矿泉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6-27 16:16:37
最新网址:www.biquw.cc

“这附近哪里可以找到烧制青砖的黏土?”

赵德宝面露出难色,这些东西他也是道听途说

“大人,这下官实在是不知道,这东西恐怕也只能找到附近会烧制青砖的匠人才能知道了。”

王应麟点了点头道

“赵百总那就麻烦你看看这附近有没有会烧制青砖的匠人,跟他说好了每天不仅提供吃食,要是干的好了每个月还有一两左右的工钱可拿。”

一直没有什么存在感的李东往前走了两步凑到王应麟面前接话道

“现在日子艰难,大人开出这么好的条件怕是来的人会挤破脑袋,我那里正好就有几人会烧制青砖,若是大人需要我到时候带着他们见见大人。”

王应麟没想到刚打瞌睡就有人过来送枕头,他露出赞扬的神色,拍了拍李东的肩膀赞扬道

“李百户就是那及时雨啊,很好,这样的话省了我不少的事,我这里缺人手,到时候你们那里要是有多余的人手也可以帮忙过来干活,工钱是没有,每天可以提供两顿干的还是问题不大。”

被王应麟拍着肩膀赞扬的李东骨头像是轻了二两,这王千户又有钱又有势。

要是能抱上他的大腿,吃香的喝辣的还不是手到擒来,从昨天开始每次见面明明是有三个人但是王应麟基本上有什么事都问赵德宝。

偏偏他的肚子里没有二两香油,平常只顾吃喝玩乐,对这些事务都不上心,只能跟在他们身后闭上嘴。

任由赵德宝在王应麟面前卖弄,这回好不容易听到他能说的上话的事,赶忙上去搭话。

王应麟和李东说完话,牵着马走在军寨破败的土路上,望着土路两边破败的屋子。

屋子的主体基本上是木质结构,屋顶上铺满了破茅草,随着寒风吹拂时不时会扬起一根,飘得漫天都是。

王应麟重新骑上马,调转马头,对赵德宝道

“走吧,赵百户,带我去看看屯田情况。”

一行人从樟树屯军寨出来后,接连查看了樟树屯、彭桥屯、最后来到了匡堰屯这里。

“大人,您看这就是匡堰屯,现在大部分田地因为缺少人手,水利荒废而撂荒,要是能够有足够的人手疏通水利这些地方都是一年两熟的良田。”

赵德宝指着眼前的一片抛荒地,对王应麟说道。

王应麟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眼前本该插秧的水田早裂成了龟壳,野蒿草、狗尾巴草窜的比人还高,把田埂都快吞没了,附近的沟渠全都是陈年烂泥,几乎将沟渠全部堵死。

“这么好的地,现在变成这样真是可惜了。”

王应麟感叹的说道,眼前这片土地被称之为宁绍平原,是钱塘江和曹娥江等水系冲积而形成的沃土,素有“越中沃野”之称。

早在新石器时代,河姆渡先民便在此地定居,用骨稆翻耕土地,种下了中华文明最早的人工栽培水稻。

唐宋时期,宁绍平原迎来开发高潮,鉴湖、曹娥江等水利工程不断完善,灌溉万顷良田,素有“苏湖熟,天下足,越州熟,江浙足”之说。

造成眼前良田抛荒最大的原因恐怕还是人祸居多,不过这也便宜了王应麟,这三处地方,除了地方士绅占了能有个百十顷左右。

剩下的抛荒地加上军户们现有的田地,如果全部能开垦出来估计能得到两百顷左右,当然这里绝大部分的军户并没有自己的土地,都是为军官们打工的。

到时候上加上那些军户,每户人大约能分到手二三十亩,之前王应麟就有过了解,这里的佃户大部人交粮的比例大概是七三分成,即收获十石需要给主家七成自己只能留三成。

这剩下的三成不光要保证一家子的吃食,来年的粮种,还要缴纳各种苛捐杂税。

明代时期江南的赋税是全国最重的地区,即使能比北方多种一茬,生活也是困苦,饿肚子的情况成了家常便饭。

当然这也要分为和谁比,浙江这边百姓再难饿死的也是少数,相比于这个时期的北方。

尤其是陕西、山西两个地方的易子而食,千里无鸡鸣来说还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地狱这个词在那两个地方已经不是形容词了。

“从明天开始,将所有人包括士兵都分配到樟树屯、匡堰屯、彭桥屯这里,

将民户每十户设一保长,十保设一里长,十保为一个自然村,每个自然村分管一块地段,哪个地方出问题直接找里长。”

说到这王应麟顿了一下,

“至于住处,先在这里搭窝棚住吧,每天四五十里往返卫城也不现实,

青砖的烧制要和疏通沟渠同步进行,要将人员分配到位,粮食、被褥、取暖设备要提前准备好.......”

随着王应麟吩咐的事情越来越多,一旁的张离和徐数两人的表情一脸苦瓜相。

之前刚到金华的时候置办个东西就让他俩手忙脚乱的,现好歹是熬过去了,没想到王应麟又将这么艰巨的任务交给了他们。

“大人,这.....我们不是推脱,我们几个字认识的都不多,还是这几个月恶补的,这安排编户我们从来没干过啊,这要是耽误了明年的春耕,我们哪能担得起这个责任。”

徐数哭丧着脸叫苦,现在他认识的字加一起恐怕也就一百多个,这么多人,这么多事就是扒了他的皮都完成不了。

张离在一旁听的直点头。

王应麟一拍脑门,这几个月无人可用,凡事都找这几个人,都成了习惯了。

“是我糊涂了,咱们进城之前我已经派人去宁波叫人过来了,按照时间恐怕再过一两天就到了,到时候再说吧,咱们的粮食情况怎么样了?”

听到王应麟的话,徐数等人松了一口气,回答道

“大人,咱们的粮食不多了,即使省着吃估计也就能坚持个十天半个月,

另外帐篷被褥等物倒是不缺,如果要疏通沟渠,现在的工具咱们这可没几把,都需要添置。”

王应麟蹲下身子,用手抓起一捧土,仔细看了看,土壤呈褐色,表示里面富含多种有机物质。

“船队那里我也派人去通知了,现在就是不知道港口还能不能使用,要是没有问题你说的那些困难都迎刃而解。”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