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府江阴县
江阴,大明时期隶属于南直隶常州府,其地北靠大江,东临常熟,西兹武进,南连无锡和阳湖,有田百万亩,每年输出粮食六万多石,赋税十多万两白银,在整个江南都是十分富庶的地方。
乙酉南京之变,弘光皇帝出逃,时江阴知县乃是崇祯朝的进士林之骥,本就融不进本地士绅圈子,所以做什么事都束手束脚。
如今得闻南都陷落,想要持忠守城想必也是不得了,于是整日在家族、仕途、国家、现实、信仰之间做斗争,整个人十分拧巴。
二十年头悬梁、锥刺股,苦走科举之路,好不容易三十多岁高中进士,还不等他大展宏图,光宗耀祖,他所忠于的那个大明王朝却突然倒塌。
做降臣吧,又有违自己做人的原则和底线,不仅会辱没祖宗,败坏家门,还会被钉上历史的耻辱柱上。
不顺清吧,自己的政治生命就将结束,心里很是不甘。
想到这里,他不禁顿足捶胸,仰天长啸,他想要当面质问那个高高在上,自己所忠心的弘光皇帝。
你怎么这么不争气啊,你辜负了大明十六代帝王,你辜负了大明两百七十年的国运。
南京朝廷的诸公们呐,你们怎么这么腐败无能啊。
我是对你们是充满了无限信任的,对南明的美好前途是充满希望的。
我是完全相信你们有能力有实力有基础,有极大可能复兴大明王朝的呀。
可是,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我是万万没料到,你们这些平日里趾高气昂的公卿们,不仅整日结党营私,内哄夺权,贪污腐败,不谋国政,而且还这么没有骨气。
硬生生将一个好端端的,明明很有希望的新生政权彻底葬送了。
就在林之骥整日矛盾、纠结、痛苦的时候,弘光皇帝在芜湖被清军活捉的消息传来。
当天晚上,林之骥独自一人来到鹅鼻嘴山的江边,他放声痛哭,他很想要一跃而起,为他们的理想信仰,为那个明明让他多次失望的大明朝殉国。
但江风吹醒了他,他家里还有老父老母要他侍奉,还有未成年的儿女要他抚育,他不值得为这个里外都烂透的大明朝而死。
他痛定思痛,决定弃官回乡,既然做不了一个忠臣,那就做个孝子、慈父吧。
回到县衙的他,召集全县的士绅代表和县衙官吏们召开了最后一次县城政务会议。
果不其然,在会议上士绅们提出了顺清的意愿。
虽然早已料到他们的选择,但林之骥仍旧听着那么刺耳,脸色铁青的,不愿意与这群势利小人再说一句话,好像跟他们坐在一个房间里便已经让他难以呼吸。
但士绅代表急切的想要知道他这个全县第一人、百里侯的真实想法。
被问得急了,林之骥才终于说了一句话:“江阴,是你们江阴人的江阴。”
说罢,他让三班衙役将这些利益小人赶出了县衙,然后看向在座的其他县衙官员道:“既然你们都已经决定降清,本县身为知县,理应与全县百姓同进退,但本县又身为大明的官员,无法接受做清人的官员,所以本县决定就此辞去江阴知县一职。”
县衙官吏们果然开始挽留,但林之骥知道,他们挽留自己不是因为忠于大明,而是因为他们需要一个与清廷接触的白手套。
所以林之骥坚决的交出县衙门大印,第二天一早便携带家眷回莆田老家去了。
在林之骥走过后没多久,多铎的特使便派人来常州索要户口和税务印册。
但常州知府也与林之骥一样,早已挂印离去,或者说,几乎大半个江南,在短短十几天内,便陷入了无政府状态。
多铎得知了常州无人主事的消息后,果断派出降清官员刘光斗前来安抚常州和镇江两府。
刘光斗来到常州,先是解决了常州府治武进本地事务后,获悉林之骥擅自弃职且已离开江阴的消息后,立即快马加鞭带着百余名护兵来到了江阴县。
召集了江阴本地的参将张宿、海防同知、县丞、苏松学政、兵备道副使开会,劝说他们降清,并许诺只要他们降清,保证他们官升一级。
然而就在刘光斗现身说法时,参将张宿猛地站了起来,义正言辞道:“刘御史,你见风使舵,不仁不义,官运亨通,那是你的事,没必要跟我张宿多费口舌,也不要到江阴来显摆,不要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我张宿是个军人,是个粗人,听不懂你的那些个弯弯绕,军人向来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既然南京朝廷没有命令我顺清,无论大明朝廷存在与不存在,反正我至今没接到投降的命令,所以我决不可能顺清。”
“刘御史,你现在是新朝的官,我是旧朝的官,我怎么可能听你的?既然道不同,我们自然不相为谋,现在,我辞去江阴参将一职,老子不干了。”
说罢,张宿愤然走出了会议室。
因为张宿是带兵来参加会议,所以刘光斗也无法将之留住,只能脸色铁青的任由他离去。
随着张宿提出辞职,海防同知程于古、县丞胡廷栋也当场辞职,并立即走出了会议室。
会议室里只剩下学政朱国昌、兵备道副使马鸣霆。
他俩既不表态说愿意顺情,也不直接说辞职,只是当着刘光斗的面,只说“容我再考虑考虑。”态度十分暧昧。
但当晚,最终还是不肯做降臣、不愿仕清的朱国昌、马鸣霆趁刘光斗护兵看守疏忽之际,翻墙离去,最终离开了江阴县。
次日,得知二人逃走的刘光斗知道再待下去也没什么大用,自己还需要去其他地方招降,于是只得懊恼地离开了江阴。
就此,江阴成了一座群龙无首的无政府之城。
五月末尾,听说刘光斗劝降未果的消息后,江阴城里的秀才们,整天聚集在江阴文庙里,一会儿慷慨陈词,一忽儿相拥而泣。
江阴主要官员都弃职而逃了,这些读书人没了知县的领导,没了参将、兵备的守护,没了精神导师苏松学政朱国昌的指引,顿感天塌地崩,穷途末日。
他们空有一腔报国之志,也勇于一死报君恩,但就是没有半点实实在在的报国真本事。
很快,江阴便得到了常州竖起清军旗帜的消息,并且常州府来文要求包括江阴在内的辖区内所有县城,10日内务必将本县的户口册、田赋册、商税登记册等印册上交常州府衙,然后由常州府汇总后上报南京清军军事枢纽。
为了不因为误事而导致江阴被清军惩罚,最终,还是江阴的士绅们站了出来。
他们最终一致推举县主簿莫士英为代知县,暂时主持县衙门的日常工作,代替江阴县前往常州府汇报工作。
然而莫士英也有自己的小九九,想要乘机谋划清委江阴知县的职位,将自己头上这个代字去掉。
而方法嘛,当然就是向现如今在常州府暂时主持全府工作的刘光斗行贿咯。
但当莫士英统计完县衙内的留银后,才发现全县财帐上仅有1000两银子,这点能办什么事。
本来就这么点银子,稍微动点就会露馅,总不能拿自己的钱去跑官吧,那可是自己的活命钱。
于是他找到了江阴县最有钱的贡生“黄半城”黄毓祺,巧言利舌下成功向黄毓祺融资了1000两白银,作为莫士英去常州府的公关费。
当莫士英揣着1000两巨款以及江阴县的账簿来到常州,上下打点,并得到了刘光斗的承诺。
谁知六月初刘光斗便被多铎派往他处,卸任了常州府的差遣,接任常州知府的是另一位官员,而被任命为江阴知县的,也是另一位前朝河南的进士。
也就是说,自己的这1000两银子完全打了水漂。
看到任命文件的莫士英欲哭无泪,他所有心计全然枉费,失望透顶的他再也没有了做事情的欲望。
于是愤怒的他直接带着印册回到了江阴县,并扬言自己将印册已经交给了御史刘光斗。
回到县衙后他又辞退了县衙内的所有衙役,自顾自的将自己关在了家里,不再理事。
江阴县民也都以为常州府下文要求上交的印册已经完成了,江阴已经纳入到了清廷的管辖之中,所以放下心来。
只是外面一日一变的消息,不断过境的溃兵、流民、流兵,让江阴百姓始终无法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