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昭武 第72章 杭州招贤阁

作者:君子以懿文德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6-30 21:52:23
最新网址:www.biquw.cc

杭州驿馆

自汤若望来杭以后,便一直带着徒弟菲恩待在房间里,寻求见太子殿下的门道。

而汤若望拿着朱由梓写给他的征辟文书去官府寻求面见太子,却都被衙门官员拒绝了,并指示他要去东宫。

可东宫位于皇城之内,他一个没有功名在身的外国人连靠近都靠近不了,如何去得了东宫。

无奈,他只得待在杭州城的驿馆内,静静等着太子想起他。

这日,正当汤若望在给菲恩等随行传教士传授在明朝的为官之道,以及一些潜规则时,驿馆的房门被敲响。

“请问汤若望汤教士在吗?”

一名身着明装,挂着银十字的教徒打开房门,一个面容朴实的中年文人如是询问道。

“你是?”

汤若望看着眼前这个有些面熟的中年文人,疑惑道。

“尊敬的汤教士,家父徐讳光启。”

汤若望惊喜上前道:“我的主啊,你是保禄(徐光启的教名)的儿子吗?”

中年文人含着笑道:“是的教士,在下徐重,听闻教士从壕镜来杭,特来拜会。”

汤若望激动的将徐重迎进来,“太好了,你终于来了,我正不知道该怎么做呢。”

两人各自落座,汤若望有些着急的说道:“贤侄有所不知,我奉太子征辟来到杭州,本欲到本地府衙投递,可本地官员跟我说此令由太子亲自下达,可以直接去东宫投递。”

“然而东宫位于皇城,我如何去得?贤侄久在杭州,可否帮我想个方法。”

由于徐光启是天主教徒,所以徐重也受到了其父与天主教的影响,也看了很多其父翻译过来的西洋书籍,因此眼光比同时代很多文人更加开阔,对于天文、历法、数学、测量等杂科很有兴趣。

只是他与其父入教不同,徐重并没有加入天主教,而是考过举人后,便无意于仕途,自己待在家里闭门造车,深入研究数理化学等新式科学。

这次之所以由松江府来杭州,一则是接到了自己父亲门人陈子龙的书信,告诉他当今太子十分重视格物学,且征召了很多新学大师在杭州,让他去杭州为太子效力。

二是接到了父亲老友,也是父亲的入教引导人汤若望的书信,想要请他当向导,帮助他见到太子。

“教士先生,勿安。可否将书信给重一观?”

“当然。”

汤若望让菲恩将压箱底的东宫征辟文书拿来,递给徐重看。

徐重仔细看了看,心中便有了计较。

“教士先生,这封信虽说是太子的征辟文书,但上面只加盖了太子的私印,并没有官印,所以你去地方官府寻求帮助,人家也见不到太子,如何能够帮助你,所以自然不得其门。”

“那怎么办。”

“据在下所知,太子在宫外的派驻只有大都督府与招贤阁这两处。”

“其中大都督府位于军事禁区,我等没有军职在身无法靠近。不过招贤阁就不一样了,处于城内闹市,是太子殿下寻求人才所在,一定有太子殿下派驻的亲信,先生或可去招贤阁一试。”

“正好,我从松江来,也要往招贤阁一趟,先生或可与我同行。”

汤若望听到徐重的建议,心中一块心病去除,自然没有意见。

于是二人决定择日不如撞日,汤若望稍微收拾了一下衣裳,让菲恩带着其他人留在驿馆,不要到处走,自己随着徐重来到招贤阁。

一进入招贤阁,汤若望异域样貌就被所有人吸引了。

“现在连夷人也来与我等争锋。”

“异域之人,难登大雅之堂,我不信太子会看重夷人而轻视我等大明士子。”

招贤阁是一栋多层阁楼,一楼是大堂与酒食。

被招贤阁招揽的人才可免费在一楼就食。还没有被招揽的人才也会在此等候阁内的考试。

二楼是办公场所。

招贤阁会派专员查验来人的身份、功名,以防冒名。

确定没有问题,不是敌国探子后会进行初步的笔试。

笔试都是最简单的经书,只要是通过了乡试的人都能简单回答,主要是防止有人拿着别人的功名来浑水摸鱼。

然后便是面试,面试官会具体考察考生别的特长。

最终招贤阁会将记录送到东宫,然后朱由梓再量才而用。

或是留在詹事府、卫率府、大都督府自己用,或是推荐给朝廷,让他们择才任用。

三楼往上以及阁楼的后院是客房和厨房,是留给通过了招贤阁考试的人居住的,都是免费的,一直到东宫确定了他们去向,才会拿着证明离开前往上任。

朱由梓之所以开设招贤阁。

一来是为了填补当初自己手下无人可用的窘境。

二来是因为大明失去了半壁江山,科举停滞,许多人才没了上升通道,再加上原来存在北边的中央官员档案丢失,很多有才之士失去了做官的机会,招贤阁便给了他们一个重新证明自己有做官能力的机会。

三来,是没了科举,官场没了新鲜血液,很多官位吏部只能从已有的官僚群体或诸生中选择。招贤阁也给了吏部一个另外的选择。

所以招贤阁内不仅有东宫的专员,也有吏部的主事派驻。

一旦遇到真才实学的人才,双方甚至会有所争抢。

汤若望、徐重两人没有理会大堂内那些士子们的议论,而是径直走到柜台处,将一封征辟文书递给掌柜的。

掌柜的看到了书信末位的太子之宝,当即大惊失色,恭敬道:“这位先生请稍候,此事非在下可做主的,需请人来给先生解答。”

“有劳了。”

在他人怀疑的眼光中,很快一名中年文士飘然从二楼走了下来。

“是徐先生,徐先生居然下来了。”

徐若谷,崇祯朝同进士出身,师于黄道周,是东宫专门负责招贤阁的专员,翰林院修撰兼东宫詹事府左赞善,从六品文官。

作为太子心腹,专门为太子招揽人才,徐若谷自然有他的独到之处。

除了为人谦逊有礼,且思想少有的开明,虽没有什么特别精通的,但胜在学的杂,诗词歌赋、小说戏曲、四书五经、基层治理、经商开矿、西洋东洋无一不会。

加上其出身嘉靖朝首辅徐阶家族,在江南素有人脉,朱由梓一见到他便将其任命为专司招贤阁的负责人。

最后果不负朱由梓厚望,徐若谷选才从不以出身、门户派别做标准,而以朱由梓的需要以及才能为主,给朱由梓推荐了许多有才之士,其中不乏可治理一府之才。

“汤先生终于来了,太子殿下挂念你久矣,快随我上楼。”

招呼完汤若望,徐若谷又看向一旁的徐重,只觉得眼前之人自有气度,眼睛一亮,微微行礼问道:“不知先生名讳。”

徐重回礼道:“在下松江徐重,接陈子龙先生书信,来杭面见太子殿下。”

“原来先生就是文定公之子,太子殿下亦心向久矣,同请,同请。”

徐若谷礼数周到,并不自持名望,立即将两人迎入二楼。

这一幕让一楼那些没有通过考试的人议论不已。

“上楼了,居然上楼了。”

“唉,太子殿下不识人也,宁愿用异邦人,也不愿意用我等贤才,且去,且去。”

“去你的吧,你算个什么贤才,天天在春香楼里留宿的那个张公子是不是你。”

“诽谤,你这是诽谤,他诽谤我也......”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