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昭武 第66章 讲武堂斥将,朱常淓定年

作者:君子以懿文德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6-27 22:16:50
最新网址:www.biquw.cc

“末将等参见殿下。”

王宫东侧,靠近东宫的外城靠宫墙一侧,大都督府坐落于此。

府内西院是新学堂,东院便是讲武堂所在。

朱由梓一身赤红色滚龙袍,头戴翼善冠,背对着众人面朝讲台上挂着的斗大的‘兵’字,“孤安,卿等免礼。”

讲武堂众将才起身,又听到太子冷冽的声音传来,“方爵爷,你好大的官威呢。”

方国安闻之大汗淋漓,单膝跪地低头不语。

“孤问你,何以言兵?何以讲武?何以为帅?”

方国安结结巴巴回道:“爱兵如子可言兵,勇夺三军可讲武,御敌千里可为帅。”

“哼,迂腐。”

“如你所言,学堂书生仁爱,可言兵否;荒僻蛮夫勇猛,可讲武?裨将持关据守国门御敌于外,可为帅?”

方国安张了张嘴,委屈道:“这,自是不能,末将,末将非是此意思,殿下何以咬文嚼字,揶揄则个。”

朱由梓冷笑道:“就你能以官爵压人,不许孤以字句斟酌?”

方国安闭口不言。

“孤问你,大明何以失了半个国土,败了闯逆败满虏?丢了北京丢南京,就连杭京也险些被其夺去,此沙场之败乎?”

方国安眨了眨眼,看到一脸冷色的太子殿下,不敢再顶嘴,瓮声瓮气道:“大概是的。”

“既知沙场军争不若敌,还自得自满而不自知,是想要失败吗?”

将领头的方国安压制得抬不起头,朱由梓又看向他身后的王之仁,“王总兵,还有你们这些人,很精神嘛,既然如此精神,之前杭州屯兵五万,为何在两万不到的博洛部面前趑趄不前?是不想吗?还是打不赢?”

啪——

朱由梓一掌拍在身前的案几上,怒气冲冲大声道:“这都什么时候了,清兵就在苏州城外,眼看一场大战不可避免,你们还在这里给孤玩些狗屁倒灶的资历游戏。”

“若孤真的讲资历,摆官爵,还有你们这些青年将领上位的机会吗?你们中年龄最大的也不过四十吧,孤不会用黄忠勇?不会用郑靖虏?人家资历不比你们高?”

“孤与父皇之所以重用尔等,便是看重了你们少有以往明军中那种陋习,能够接受新鲜事物。”

“我大明朝当前的最大敌人是谁?不就是满清吗?和他们比搏杀,比冲阵,比骑战,你们能赢吗?”

说完这些话,在场的将领们都低着头。

朱由梓虽然话难听,但确实说到了点子上。

明军与清军相比,早期还占据着人数上的优势,可现在,随着大量投降明军的加入,南明军反而陷入了人数上的劣势,甚至随着大量火器落入清军之手,就连火器上的优势也险些不能保存了。

好在清军高层十分忌惮下面人数占比很重的汉兵,少有配火器,多拿他们当冲阵的炮灰。

这让明军得以好整以暇的发挥自己的火器优势。

“当今天下,火力为王,新市之战,施琅、李成栋所部不足五千,野外对阵,何以持守战阵,甚至于击溃敌军,真等着你们几个方向的援兵来援,杨承祖、勒克德浑等辈早已逃之夭夭了。”

“李成栋,你来说。”

李成栋看了看左右的将领,呐呐道:“正如殿下所言,此战能胜,全靠施卫率善用火器,敌万人以死志扑来,施卫率以连绵不绝之火铳、火炮挡之,敌不受,故溃。”

众将闻之若有所思,之前他们多为王之仁、朱万化部将,属于其他三个方向的带兵将领。

在朱由梓下令了不接受俘虏的命令后,就知道眼前的敌人已经是困兽之兵。

面对心存死志,一心想要回家的上万清兵,谁触谁死。

在得知李成栋、施琅以五千兵成功挡住突围的清兵,且反攻倒算后,着实震惊了不少。

虽然内心痒痒的想知道其中内情,但碍于李成栋身份问题,施琅不苟言笑,所以一直没有逮到机会问,先入为主的以为是李成栋麾下的三千老卒,以及他这个宿将发挥了主要作用。

今天才知道原来此战的指挥官是施琅这个年轻人。

如此一来,很多将领对施琅的感官就变了。

年轻又才华横溢,兼有太子青睐,这以后不得起飞啊。

想到这里,许多不得志的将领眼神火热的看着太子身侧的施琅。

看到众将的反应,朱由梓内心松了口气,又看向跪在地上的方国安、王之仁二将,语气松缓道:“方将军、王总兵,起来吧,地上凉。”

“孤为太子,注定了不能长久待在前线,今后大明如何?重要的是看你们这些领兵将领的素质如何,能不能打胜仗。”

“此番让你们来讲武堂进学,不是要羞辱你们,而是想要给你们一个加强军事技能,赶上那些老将的机会,既然没有那些积年老将经验丰富,便只有靠努力来弥补。”

“不要让孤和父皇失望啊。”

方国安、王之仁领头朝朱由梓施以军礼道:“末将等惭愧,险辜负殿下厚望。”

朱由梓欣慰道:“只要不记恨孤便好。”

解决完讲武堂的小插曲,方国安等将领终于是收了心,认真听施琅等幕僚司的参军、顾问们给他们传授的最新军事技能。

包括但不限于《火器全解》《古今兵法主要精髓》《军法十章》《为将之道》《地理》《情报》等等。

这些教材多是朱由梓、施琅带领幕僚司那些参军、参议们收集古今中外的兵法,以及朱由梓补充而来,基本定下了之后讲武堂的基调。

等到讲武堂学员们沉下心来,便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彻底沉浸在新式军事教育课中。

一直到七月份结束,下一场国战到来,这些将领们才依依不舍的离开讲武堂。

这个时候,之前被朱由梓征召的大量才俊也前后赶到杭州,之前因为距离原因没联系上的湖广、四川、贵州、云南等偏远行省的官员也都纷纷来文,承认了朱常淓的合法性。

这意味着以朱常淓为代表的杭州小朝廷,已经彻底接替了弘光朝廷,成为了正统的汉人政权,得到了天下汉人的支持。

这让那些有点小心思,想要趁着混乱自立的野心家们按压住了内心的悸动,不得不继续接受大明的统治。

此外,这个月,经过杭州君臣的多次磋商,终于定下了朱常淓的年号,是为“承熙”,意为“继承先志,光明兴盛”,表达了杭州君臣志力重振明朝荣光的想法。

同时,为了表示自己是继承弘光,所以朱常淓定下明年为承熙元年,今年仍称弘光元年,亦或者称“旧历元年”“乙酉年”。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