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biquw.cc

奉天殿内,当朱瞻壑揭开第一个托盘,露出一堆其貌不扬的“马铃薯”时,殿中百官的表情可谓精彩纷呈。

不少人面露困惑,甚至有些官员眼中闪过一丝不以为然。

就这?这就是汉王世子从数万里之外的新大陆带回来的“神物”?看起来跟乡下泥地里刨出来的山药蛋子、芋头疙瘩也差不离。

汉王朱高煦第一个沉不住气,他伸长了脖子,使劲瞅了瞅,瓮声瓮气地嘟囔了一句:“这玩意儿……能吃?”

他这话声音不大,但在寂静的大殿中却显得格外清晰。

朱瞻壑微微一笑,并不理会自家老爹的质疑,而是将手中的马铃薯转向龙椅上的朱棣,朗声道:

“皇爷爷,此物名为马铃薯,亦可称土豆。其貌虽不扬,却蕴藏着改天换地之生机!”

“改天换地?”

朱棣的眉毛微微一挑,锐利的目光落在那颗土豆上,又转向朱瞻壑,带着一丝审视:“瞻壑,你可知道,在这奉天殿上,对朕,对满朝文武,说出‘改天换地’四字,是何等分量?”

“孙臣知道。”

朱瞻壑语气坚定:“正因知道,孙臣才敢如此说。皇爷爷,诸位大臣,此马铃薯,不择土质,无论山陵沙地、贫瘠之壤,皆可生长!

其根系发达,耐旱能力远胜稻麦!更难得的是,其食用之块茎深埋地下,寻常蝗灾、风灾、雹灾,对其影响甚微,可谓是藏粮于地,安稳可靠!”

他心中暗道:这土豆可是个被严重低估的潜力股。

想当年,土豆从南美安第斯山脉走出,养活了印加帝国,后来传到欧洲,一开始人家还嫌弃它长得丑,怀疑有毒,只敢喂猪,甚至当成观赏植物。

直到几次大饥荒,才让欧洲人见识到土豆的厉害,直接推动了欧洲的人口爆炸和后续的工业革命。

可惜,传入中原后,虽然也有种植,却一直没能得到真正的重视和大规模推广,明清两代多少次灾荒,若是土豆能早日遍地开花,不知能活人几何!今天,自己就要让土豆在这大明朝,提前大放异彩!

当然,他这是挑好听的说。

土豆对磷肥和钾肥需求极大。在贫瘠土地上,它确实比稻麦更容易活下来,也能有所产出,解决“饿死”的问题。

但要想达到亩产数千斤这种水平,就必须有足够的肥力支撑。否则连续种植几年,地力耗尽,产量会急剧下降。

好在,永乐年间堆肥、沤肥,尤其是草木灰(富含钾肥)的使用已经普及,肥料不是问题。

“藏粮于地……”朱棣口中喃喃重复着这四个字,眼神微微一亮。

作为帝王,他深知粮食对于一个国家的极端重要性,也深知天灾对于农业的毁灭性打击。若真有作物能有效抵御天灾,那意义就太重大了。

户部尚书夏原吉,这位掌管大明钱袋子的“财神爷”,此刻眼睛也亮了。

他掌管户部多年,最是清楚每年因各地灾荒,朝廷需要拨付多少赈灾钱粮,那简直是个无底洞。如果这马铃薯真如朱瞻壑所言,那……

朱瞻壑见众人神色变化,继续加码:“皇爷爷,此马铃薯不仅易于存活,其产量更是惊人!据孙臣在船上以木箱盛土试种,并详细询问当地土人,结合其实际收获情况仔细估算,此马铃薯若照料得当,亩产可近千斤!”

“什么?!”

“亩产千斤?!”

“不可能!汉王世子莫不是在说梦话?”

“闻所未闻!稻麦精耕细作,丰年亩产六七百斤已是极致,他这土疙瘩能产千斤?”

殿内瞬间如同炸开了锅,惊呼声、质疑声、议论声此起彼伏。

千斤这个数字,对于这些以稻麦为主食,最高亩产记录也不过几百斤的明朝君臣而言,简直像是痴人说梦!

朱高煦更是跳了起来,指着儿子道:“好小子,亩产千斤?你知道千斤是多少吗?堆起来比你人都高!就这土疙瘩?”

太子朱高炽也是一脸震惊,但他相对冷静,皱眉看向朱瞻壑,希望侄子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唯有郑和,立于一旁,虽然也为这个数字心惊,但想到朱瞻壑一路上的种种神奇表现,他心中反而多了一丝期待。

朱棣的呼吸也变得有些粗重,他死死盯着朱瞻壑,声音低沉而威严:“瞻壑!亩产千斤,此言当真?你可知欺君之罪?”

“孙臣不敢欺君!”朱瞻壑面不改色,迎着朱棣如电的目光,朗声道:

“皇爷爷,孙臣所言,皆是据实推断。此马铃薯乃块茎作物,与稻麦不同,其精华皆藏于地下这累累果实之中。

一颗种薯下地,可结出数颗乃至十数颗大小不一的子薯。孙臣在船上试种时,一小木箱不过方尺之地,竟也收获了数斤之多。新明大陆的土人,耕作之法虽然粗陋,其寻常亩产亦不逊我朝稻麦。”

他顿了顿,补充道:“此物不仅能果腹,提供大量热量,且其烹饪之法亦是简单,或蒸或煮,或烤或炸,皆可为食。孙臣在船上时,便曾与将士们一同烤制分食,其味香糯,颇受欢迎。”

朱瞻壑心中想道:我还没说它能做淀粉,能酿酒,能当饲料呢。

而且,这玩意儿富含维生素C,当年欧洲水手远航,坏血病可是大杀器,土豆的出现可是帮了大忙。虽然现在大明有郑和船队,不缺新鲜蔬果,但若将来远洋贸易更为频繁,这土豆也是个不错的船上储备粮。

“蒸煮烤炸皆可?”

朱棣的目光微微闪动,他看了一眼旁边侍立的司礼监太监:“去,传御膳房,就在这殿外,将此物依汉王世子所言,简单烤制几颗,朕要亲尝!”

“遵旨!”太监连忙应声,小心翼翼地从托盘中取了几颗大小适中的马铃薯,快步退了出去。

这一下,殿内众臣更是伸长了脖子。皇帝要亲尝,这可真是天大的事情!这“马铃薯”是骡子是马,马上就能见分晓了。

夏原吉此刻的心脏怦怦直跳,他凑近一步,小心翼翼地问道:“汉王世子,此物对水土、肥料要求如何?种植繁琐否?”

这才是他最关心的。产量再高,如果娇贵得不得了,那也难以推广。

“夏尚书所问,亦是关键。”朱瞻壑转向夏元吉,微笑道:

“此马铃薯对土地要求不高,沙土、黏土皆可存活,尤喜疏松透气之壤。

至于肥料,有自然最好,即便贫瘠之地,也能有所产出,只是产量略逊。

其种植之法也颇为简单,可将种薯切块,每块保留一二芽眼,埋入土中即可。管理亦不繁复,除草松土,注意排水,便可静待丰收。”

他特意强调了“切块种植”,这在当时也是一种革新技术,能大大节省种源。

英国公张辅等武将听了,更是两眼放光。耐旱,耐贫瘠,产量高,易种植,这简直是完美的军粮啊!若军队远征,能带上此物种子,就地耕种,岂不大大减轻了后勤压力?

太子朱高炽此刻也从震惊中回过神来,他仔细思索着朱瞻壑的话,如果此物真能达到亩产千斤,哪怕只是一千斤,对于整个大明而言,都是难以估量的福祉。

他看向朱瞻壑的眼神,充满了欣慰与期盼。

皇太孙朱瞻基则一直沉默不语,他冷静地观察着一切,分析着朱瞻壑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情。

他不得不承认,这位堂弟所描绘的前景太过诱人,诱人到让人难以置信,却又因为他那份笃定的自信而让人忍不住开始相信。

就在众人心思各异,翘首以盼之际,一股淡淡的焦香气从殿外飘了进来。

不多时,先前那名太监捧着一个漆盘,快步走了进来,盘中赫然是几颗烤得表皮焦黄,微微裂开,散发着诱人香气的马铃薯。

“启禀陛下,烤好了。”

朱棣深吸一口气,竟亲自走下丹陛,来到漆盘前。

他拿起一颗尚有些烫手的烤土豆,剥开微微焦糊的外皮,露出里面黄白色、热气腾腾、散发着淳朴香气的薯肉。

在满朝文武的注视下,永乐大帝,这位大明朝的铁血君王,将一小块烤熟的马铃薯,送入了口中。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朱棣细细咀嚼着,那双深邃的眸子微微眯起,似乎在品味,又似乎在思索。

片刻之后,他缓缓点了点头,又掰下一块,再次送入口中。

“嗯……”朱棣发出一个意味不明的鼻音,随即对那太监道:“赐太子、汉王、赵王、皇太孙,及英国公、吏部、户部、兵部尚书,各赐一小块,尝尝。”

几位被点到名的大佬,皆是受宠若惊,又带着强烈的好奇,上前接过太监分好的小块烤土豆,学着皇帝的样子,小心翼翼地品尝起来。

汉王朱高煦第一个叫出声:“嘿!还真别说,这玩意儿烤熟了,粉糯香甜,味道不赖啊!比那干巴巴的军粮强多了!”

他三两口就吃完了,还意犹未尽地舔了舔手指。

太子朱高炽吃得斯文,细细品味后,眼中亦是精光一闪,对朱棣道:“父皇,此物口感绵密,腹中确有饱足之感。若真能高产,实乃我大明百姓之福。”

夏原吉更是激动得老脸通红,他尝了一口,只觉得这东西朴实无华,却能填饱肚子,若是百姓都能吃上这个,那该是何等景象!他几乎要当场给朱瞻壑作揖了。

朱瞻壑看着众人的反应,心中一块大石落了地。他知道,这第一关,算是过了。

朱棣目光扫过众人,最后又落在朱瞻壑身上,眼神中已经多了几分信任与灼热:“瞻壑,你做得很好。这马铃薯,朕信了七分!”

他顿了顿,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缓缓道:“不过,你说你带回了三种神粮,这马铃薯,仅仅是其一?”

朱瞻壑挺直胸膛,声音洪亮而自信:“回皇爷爷,正是!这马铃薯,虽已是难得的丰产作物,但孙臣带回的另外两种神粮,论起某些特性与潜力,亦丝毫不逊于它,甚至犹有过之!它们与马铃薯一起,方能构成我大明未来粮食安全的稳固基石!”

此言一出,刚刚才被马铃薯的“亩产千斤”和实际口感震惊到的君臣们,再次被吊起了胃口,纷纷露出充满期待的神情。

还有?而且听这意思,另外两种也都是亩产千斤的宝贝?!

这汉王世子,究竟从那新明大陆,带回来了怎样逆天的东西?!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