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biquw.cc

皇太孙府,武英殿。

朱瞻基放下手中把玩的玉如意,神色略显凝重。

他面前的内侍小心翼翼地递上一份密报,上面赫然写着关于“远洋商会”的初步构想,以及朱瞻壑在其中展现出的卓越才能。

“壑弟,倒是越来越让人刮目相看了。”朱瞻基的声音不高,却同时掺杂着冷意和期许,让人捉摸不透。

他当然知道朱瞻壑带回来的高产作物,也知道父皇对这位堂弟的青睐。他甚至曾亲自去试验田看过,那些作物确实令人震撼。

朱瞻基素来自信,认为自己是父皇和祖父所选定的“好圣孙”,是未来大明的掌舵人。

但朱瞻壑的出现,无疑给他带来了不小的压力。这并非是太孙之位的威胁,而是一种能力上的挑战。

他想起自己与远航归来后的朱瞻壑的几次接触。

第一次是在奉天殿上,朱瞻壑面对父皇和群臣的质问,侃侃而谈,提出了“新明大陆”和高产作物的概念,让他第一次正视这位堂弟。

再后来,朱瞻壑在朝中议事时,虽然不常发言,但每每开口,都能切中要害,提出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

他不像那些只会引经据典的腐儒,也不像那些只知舞枪弄棒的武夫,他身上有一种独特的气质,一种超前的远见。

“如此人才,若能为大明所用,实乃国之幸事。”

朱瞻基心中思忖。他并非一个心胸狭隘之人,他深知大明需要更多像朱瞻壑这样的人才。

他沉吟片刻,对身边的心腹太监道:“去取我私库中,那套西域进贡的羊毛毯,再拿一百两金子,着人送去汉王府。就说是本宫感念瞻壑堂弟辛苦,特此慰问。”

那太监一怔,随即领命而去。皇太孙如此“示好”,显然是想拉拢朱瞻壑。

朱瞻基目光深邃,他明白,未来大明的格局,离不开这些有识之士的助力。

他需要朱瞻壑这样的人才,来辅佐他治理天下。而朱瞻壑展现出的能力和对皇位似乎并无兴趣的态度,也让他感到一丝安心。

“二叔……壑弟……”

朱瞻基脑海中闪过朱高煦和朱瞻壑的脸,他知道汉王朱高煦的野心,也知道堂弟朱瞻壑夹在中间的为难。

他决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朱瞻壑提供一些庇护,同时对自己这位二叔多一点容忍。

毕竟,朱瞻壑若能平安长久,并为大明效力,对他这个未来的皇帝而言,才是最大的益处。

汉王府,校武场。

朱高煦正赤着上身,挥汗如雨地操练着一杆大枪,虎虎生风。他身边的亲卫无不惊叹汉王的骁勇。

突然,一名内侍急匆匆跑来:“王爷!太子殿下和皇太孙殿下派人送来了赏赐,说是慰问世子殿下!”

朱高煦猛地收枪,眉峰一挑,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哟,这父子俩倒是消息灵通!”他擦了擦额头的汗,眼中闪过一丝得意。他又想起那夜与儿子的深夜长谈。

他知道,现在自家儿子在朱棣面前很受器重,甚至隐隐压过了好圣孙朱瞻基的风头。作为父亲,他自然与有荣焉。

自从朱瞻壑从西洋回来,带着那些稀奇古怪的作物,朱高煦就发现这个儿子变得不一样了。

不再像以前那样安静守礼,而是有了自己的主意,甚至能把夏原吉那样的大臣都召来讨论什么“商会章程”。

朱高煦虽然对这些商贾之事不甚了解,但他知道,夏原吉都重视的事情,定然不简单。

他想起之前朱棣召他入宫,旁敲侧击地询问朱瞻壑在西洋的经历。老爹朱棣那眼神,可不是随便问问。

还有,他偶尔去看看朱瞻壑捣鼓的试验田,那些土豆玉米长势喜人,听闻产量极高。朝堂上,连一向不苟言笑的夏原吉,提到那些作物时都满脸惊喜。

“哼,那小子,倒也没白跑一趟西洋。”朱高煦甩了甩汗,披上衣衫。

看到儿子有出息,当爹的心里自然是高兴的。

更重要的是,那天夜里朱瞻壑提出的“下洋救家”之路,自己越琢磨越觉得有点道理。

如今太子、皇太孙的“示好”,让朱高煦心中更是确定,朱瞻壑这条路,是走对了。

他这个儿子,果然是给他争脸面。

“去,把东西收好,记在瞻壑名下!”朱高煦吩咐道。

他心中盘算着,太子和皇太孙都示好了,那他这个做爹的,是不是也该表示表示?

他突然想到,那“远洋商会”既然需要军方支持,那他这个汉王,不是正好能帮上忙吗?

当他大步流星地走进房间时,正巧听到朱瞻壑在侃侃而谈什么“风险共担”、“全球市场”,听得夏原吉和林元景一脸沉思。

“瞻壑,你这小小的年纪,心思倒是不少啊!”朱高煦声音洪亮,带着几分得意。

朱瞻壑抬头,对父亲行礼:“父王怎来了?”

“哼,你这般大动静,本王岂能不知?还不是担心你,别被那些酸儒老头子给唬住了!”

朱高煦嘴上说着“担心”,眼神却瞄向夏原吉,带着几分挑衅。

夏原吉只是淡然一笑,拱了拱手。他深知汉王的脾性,并不计较。

朱瞻壑心中无奈,知道父亲这是来撑场子的。

他笑着道:“父王放心,瞻壑有分寸。倒是您,此番前来,可有指教?”

朱高煦摆了摆手:“指教谈不上,本王只是觉得,你这商会,光靠那些泥腿子商人,恐怕不行。得有咱们军方的人镇场子,才能让那些宵小之徒不敢轻举妄动!要不,本王给你派几个精干的卫士去,给你撑腰?”

朱瞻壑心中一动。父亲的提议,虽然粗鲁,却点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军事上的支持。

这正是他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而父亲的这份默契,无疑是最好的铺垫。

“父王所言极是。”朱瞻壑顺着他的话往下说,“商会要出海,确实需要军方护持。此事,瞻壑还需向父王请教一二。”

朱高煦闻言,顿时眉开眼笑,觉得自己的“价值”得到了体现。

他觉得,自己和儿子之间,已经建立起了一种更深层的理解和信任,那是一种独属他们父子间的纽带,大哥和侄子,都别想拉拢自家儿子。

太子、皇太孙,以及老爹汉王,三方势力,出于各自不同的目的,纷纷向朱瞻壑伸出了橄榄枝。

太子是为了大明的长治久安和太子孙的未来,皇太孙是为了未来帝国的巩固和发展,老爹汉王则是完全和自己同一阵营。

太子和太孙看到了朱瞻壑身上所蕴藏的巨大潜力,也都想在这份潜力中分一杯羹,或者说,进行一场提前的“投资”。

而朱瞻壑深知,大伯和堂兄的“投资”并非无偿,但眼下,他正是需要这些力量来推动“远洋商会”的运行。

他要做的,就是在这复杂的漩涡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平衡点,利用这些力量,达成自己的目标,同时,也悄然改变着那些既定的历史走向。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