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殿内,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龙椅之上的永乐大帝。
即使此刻没人出声,但朱瞻壑知道,殿内文臣的矛头直指自己方才所言的“夸大其词”和“不切实际”。
朱瞻壑依旧跪得笔直,面对着四面八方涌来的压力,他的脸上没有丝毫慌乱。
他知道,这是他必须独自面对的第一场硬仗。
‘跟这些老狐狸说话,光有理想和情怀是没用的,他们只认实实在在的利益和看得见摸得着的道理。’
他心中暗道,‘我那份“以商养航”的详细计划,现在还不能全盘托出,那是留给皇爷爷的底牌。
但在他们面前,我也必须拿出足以让他们闭嘴的东西来!’
他抬起头,目光清亮,环视一周,朗声道:“诸位大人所虑,皆是为国为民之心,瞻壑拜服。只是,诸位大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他转向夏原吉,不卑不亢地说道:“夏尚书,小子斗胆再问一句,我农庄那三样新作物,若能推广天下,一年能为我大明省下多少赈灾钱粮,多养活多少军民?其价值,可否用百万两白银来衡量?”
夏原吉一时语塞。
他比谁都清楚,若亩产千斤为真,那其价值,何止千万两白银!
朱瞻壑没有等他回答,继续说道:“这,便是小子所说的‘收益’之一,是用一次可控的‘小投入’,去换取我大明万世不绝的‘大收益’!此其一也!”
“其二,”
他的声音愈发洪亮,“小子所言‘不耗国库’,并非指完全不用国库的钱,而是指此次远航,将以获取实际经济利益为首要目标,其所得之利,足以弥补开销,甚至为国库带来巨大盈利!
我等在海外,曾见土人以黄金为器,以宝石为饰,更有无数我大明急需之香料、药材、良木。
这些东西,若能运回中土,其价值几何,想必在场的诸位大人心中有数。小子可以承诺,此次航行,将以贸易为先,带回的货物,其价值必将远超船队之耗费!此乃以贸易之利,补航行之耗!”
他巧妙地将“以商养航”的核心思想,包装成了更易于被接受的“重商逐利”模式。
“其三,”
他话锋一转,眼中闪过一丝狡黠,“小子也知,仅凭口说,难以让诸位大人信服。因此,小子斗胆提议,此次远航,或可尝试引入商业资本。”
“商业资本?”这个新词让殿内众人又是一愣。
“正是。我朝东南沿海,多有实力雄厚的大海商,他们对出海贸易的渴望,不在少数。
我们可以出让一部分船只的仓位给他们,让他们携带货物,随船出海,自行贸易,但所得利润,需与朝廷按三七或四六分成,且所有行动必须接受郑公的统一号令。
如此,既可分担船队的巨大开销,又能将这些海商的力量为我所用。这,便是小子所说的‘不耗国库分毫’的底气所在!”
这番话说完,殿内陷入了更深的寂静。引入民间资本下西洋?这简直是闻所未闻!
就在此时,一直沉默的郑和,也及时送上助攻,出班奏道:“启禀皇上,世子殿下所言,并非虚妄。
上次航行,我等已有更详细的海图和丰富的经验,风险已大大降低。
若能以贸易为主,辅以勘探,微臣有信心,能以更小的代价,为大明带回更丰厚的回报。
而且,保持一支强大的远洋船队,不仅可以宣扬国威,联通万邦,更可以获取情报,开拓视野,为我大明未来的百年大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西洋诸国,无不对我大明宝船敬畏有加,此乃祖宗之荣耀,亦是震慑宵小之利器,不可轻废啊!”
他从国家战略的层面,为朱瞻壑的计划做了最有力的背书。
“说得好!”
汉王朱高煦终于忍不住了,他猛地从班列中跳出来,大声道:
“父皇!瞻壑和郑和说得都在理!瞻前顾后,如何能成大事?想我大明军威赫赫,就该去那海外,把那些没开化的番邦都给打服了,让他们年年纳贡,岁岁来朝!这才是万世之功!”
他这番话说得杀气腾腾,结果朱棣只是冷冷地瞥了他一眼,朱高煦立刻就缩了回去,自知失言。
太子朱高炽在听完朱瞻壑和郑和的详细阐述后,原本紧锁的眉头也略微舒展开来。
他缓缓出班,对朱棣道:“父皇,壑儿所提的‘小规模勘探’和‘引入商资’之法,听来倒也新颖,或许……可以一试。
只是,其中细节,如何监管商人,如何分配利益,如何防范风险,都需有万全之策,不可不慎。”
他的态度,谨慎中却带着一丝支持的意味。
皇太孙朱瞻基此时也上前一步,对朱瞻壑问道:
“壑弟,你所言引入商业资本,固然可以解决钱粮问题。
但商人重利,若在海外,他们为了利益,不服管束,甚至与土著发生冲突,败坏我大明声威,又当如何?
其监管之权,在谁?其获利之数,又如何核实?这些,你可曾想过?”
他的问题,一针见血,直指这个模式最核心的监管难题。
朱瞻壑知道,这是堂兄在给他最后的考校。
他从容地回答道:“皇兄所虑极是。此事,瞻壑与郑公早已在计划书中详述。
所有参与之商人,都需在京中登记造册,缴纳巨额保证金;所有贸易,必须在官方卫士的监督下进行;所有账目,回朝后都需由户部严格审计。若有违者,不仅保证金没收,更要按我大明律法,严惩不贷!”
君臣、父子、兄弟之间,你一言我一语,整个奉天殿,变成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关于“海洋”的激烈辩论。
最终,朱棣缓缓地抬起了手,所有声音戛然而止。
他锐利的目光扫过每一个人,最后停留在朱瞻壑身上。
‘这两个小子,一唱一和,倒是把朕说得有些心动了。’
朱棣心中暗道,‘这海外的利益,若真如他们所言,倒确实是一块肥肉。只是,这事儿,风险也着实不小啊。
让商人参与国之重器,自古未有,其中利弊,还需仔细权衡。’
他没有当场拍板,而是沉声道:“此事,容后再议。瞻壑与郑和的奏疏,留下。退朝!”
说罢,他便起身,在一众内侍的簇拥下,向后殿走去,没有再多说一个字。
又是以后再议……
朱瞻壑与郑和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一丝凝重。
这只是第一回合,真正的博弈还在后面。
但至少,他们已经成功地将这个议题,明晃晃地摆在了大明君臣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