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好圣孙,从随郑和下西洋开始 第21章 汇报

作者:大乘期史官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6-05 23:05:40
最新网址:www.biquw.cc

与郑和在府中的一番长谈,如同在朱瞻壑心中投下了一颗定盘星,让他对再次下西洋的渴望与计划,都变得更加清晰和坚定。

他知道,要想让皇爷爷朱棣点头,光有郑和的支持还不够,他必须拿出实实在在的、足以让朱棣动心的“成果”和“愿景”。

而眼下,农务实验处的这三样新作物,便是他最重要的第一块敲门砖。

日子一天天过去,在朱瞻壑的“现代农业知识”指导和袁直的精心照料下,试验田里的土豆、玉米和红薯,都展现出了惊人的生命力。

最先带来惊喜的是土豆。

那些深埋地下的块茎,在充足的阳光和适度的水分滋养下,藤蔓疯长,很快便覆盖了整个田垄,开出了一簇簇淡紫色或白色的小花。

袁直按照朱瞻壑的“海外经验”,掐去大部分花蕾,以保证养分能更多地供给地下块茎的生长。

他每日都会小心翼翼地扒开一两株土豆的根部查看,每每看到那一个个圆滚滚、大小不一的土豆蛋儿挂在根上,便会激动得合不拢嘴。

玉米的长势也同样喜人。

不过短短两个多月,那些曾经只有两三寸高的蔫黄幼苗,如今已经长得比人还高,粗壮的秸秆上,一个个裹着厚厚苞衣的玉米棒子日渐饱满,顶端的红缨也从青涩转为深褐,预示着丰收的临近。

红薯藤更是展现出了其强悍的生命力,翠绿的藤蔓爬满了分配给它们的田地,甚至还向周边的田埂蔓延开去,丝毫不见娇贵之气。

整个农务实验处,都沉浸在一片丰收在望的喜悦之中。

袁直更是将朱瞻壑视为“农神下凡”,每日里整理出的各种作物生长数据,都用工整的小楷誊写得清清楚楚,详细记录了播种日期、施肥情况、浇水次数、以及每日的长势变化。

朱瞻壑看着这些凝聚了无数心血的成果,知道是时候向皇爷爷“献宝”了。

他让袁直挑选出长势最好、最具代表性的土豆、玉米和红薯植株,连同根部的泥土一同小心翼翼地挖出,分别装在几个大木箱里。

又将袁直记录的那些详尽数据,整理成清晰易懂的图表。

他还特意让画师,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阶段,绘制了精美的彩图。

一切准备妥当,朱瞻壑便打算正式入宫,向朱棣汇报。

消息传到汉王府,朱高煦一听儿子要带着“神种”的成果去见皇上,当即拍着胸脯表示要亲自陪同,美其名曰“为儿子助威壮胆,也让皇上看看我汉王府教子有方”。

朱瞻壑闻言,头都大了。

‘我的亲爹啊,您就别跟着添乱了行吗?’他心中哀叹,‘您这一去,助威是假,邀功是真,说不定还会因为言语不当,把好事给搅黄了。’

他连忙婉言谢绝:“父王,儿子此番入宫,主要是向皇爷爷禀报农庄的事务,皆是些田间地头的琐碎小事,不敢劳烦父王大驾。

而且,农事非军务,亦不宜过于喧哗张扬。待到将来真正大熟,儿子再请父王一同入宫,共享这份荣耀,岂不更好?”

他这番话说得有理有据,既顾及了父亲的面子,又巧妙地阻止了他的“热情”。

朱高煦听了,虽然有些悻悻然,但也觉得儿子说得在理,便不再坚持,只是叮嘱他:

“到了你皇爷爷面前,莫要紧张,有什么说什么。”

“是,儿子记下了。多谢父王殷切关怀,儿子定会向皇爷爷禀明。”朱瞻壑恭敬地应道。

安抚住了自家父王,朱瞻壑这才带着精心准备的作物样本、数据图表和彩绘图册,乘坐马车,再次来到了紫禁城。

这一次,他没有在奉天殿那般庄严肃穆的朝堂之上汇报,而是被亦失哈直接引到了朱棣日常处理政务的御书房。

御书房内,檀香袅袅。

朱棣今日穿着一身明黄色的十二章纹常服,少了几分朝会时的威严,多了几分长者的平和。

他正低头批阅着奏疏,听到朱瞻壑进来的声音,才缓缓抬起头。

“孙儿朱瞻壑,叩见皇爷爷,皇爷爷万岁万岁万万岁。”朱瞻壑恭敬地行了大礼。

“起来吧。”

朱棣的声音听不出喜怒,他指了指旁边的空地,“把你那些宝贝疙瘩,都摆出来让朕瞧瞧。”

“是,皇爷爷。”

朱瞻壑示意随行的袁直和几名农庄的壮劳力,将那几个装着土豆、玉米和红薯植株的大木箱,以及数据图表和彩绘图册,一一呈了上来。

当看到那几株枝繁叶茂、生机勃勃的作物时,即便是见多识广的永乐大帝,眼中也闪过一丝惊讶。

尤其是那几株土豆,被小心地从土中取出,露出了根部那一串串大小不一、圆滚滚的块茎,更是让他啧啧称奇。

“皇爷爷请看,”

朱瞻壑上前一步,指着那些作物,开始详细讲解:

“此乃土豆,自播种至今,不过两月余,地下块茎便已如此繁多。袁技正预估,若足期成熟,亩产当在千斤,甚至更多。”

他又指向那几株比人还高的玉米:“此乃玉米,其杆粗壮,叶片肥厚,如今已结出饱满的果穗。此物不仅产量高,其秸秆亦可作为上等饲料。袁技正估算,亩产亦可达一千斤以上。”

最后是那爬满藤蔓的红薯:“此乃红薯,其藤叶皆可食,地下块根更是甘甜软糯,产量也极为惊人,不在土豆之下。”

朱瞻壑一边说,一边让袁直将那些数据图表和彩绘图册呈给朱棣观看。

图表上清晰地记录了每种作物的播种日期、生长周期、施肥浇水情况以及每日的长势变化。

彩绘图册则生动地描绘了作物从幼苗到成熟的各个阶段的形态。

朱棣仔细地翻看着那些图表和图册,又不时地起身,走到那些作物样本前,亲自用手摸摸叶片,掂量一下那沉甸甸的玉米棒子和土豆块茎,脸上的表情也从最初的平静,渐渐转为惊喜和赞叹。

他不断地向朱瞻壑和袁直询问着各种细节,比如新作物的耐旱耐涝性如何?对土壤肥力的要求高不高?常见的病虫害有哪些?如何防治?

朱瞻壑都一一沉稳作答,重点突出了自己在其中运用“海外奇术”和“格物之学”解决问题的过程,比如如何通过观察土壤和植物的细微变化来判断肥力需求,如何用一些“土方子”(实则是他改良的后世简易方法)来预防病虫害,既展现了自己的“智慧”,又显得合情合理,不至于太过惊世骇俗。

袁直则在一旁不时地补充,用他那朴实而专业的语言,印证着朱瞻壑所言非虚,并对世子殿下的“奇思妙想”和“不耻下问”大加赞扬。

君臣(祖孙)二人,一问一答,气氛渐渐热烈起来。

‘这小子,还真让他折腾出点名堂了!’朱棣看着那些生机勃勃的作物,又看了看眼前这个侃侃而谈、自信满满的孙儿,心中也不禁龙颜大悦,只是脸上仍没有显露。

‘这几样东西,若是真能如他所说,亩产千斤以上,那我大明何愁不兴!困扰天下数百年的饥馑之忧,或许真能在他手上得到解决!’

他越想越是兴奋,看向朱瞻壑的眼神,也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欣赏和期许。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