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好圣孙,从随郑和下西洋开始 第12章 开工!

作者:大乘期史官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6-05 23:05:40
最新网址:www.biquw.cc

请动了袁直出山,朱瞻壑心中的一块大石总算是落了地。

这位前司农寺丞,虽然脾气古怪,但在农桑水利方面的学识和经验,确实是好手。

在看过朱瞻壑从海外带回的土豆、玉米、红薯的样品,并听朱瞻壑详细描述了其生长习性和预估产量后,袁直这位一辈子都跟土地打交道的老农官,激动得热泪盈眶。

当即便答应了朱瞻壑的邀请,出任“农务实验处”的总技正,全权负责新作物的试种和培育。

接下来的几日,朱瞻壑与袁直便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农务实验处的前期筹备之中。

有了夏原吉在户部打通关节,钱粮很快便拨付下来。

加上汉王府从自家庄子上挑选的那些世代务农、经验丰富且家世清白的佃户作为第一批核心农人,人手也有了保障。

工部那边,在夏尚书和朱瞻壑的双重“关照”下,也不敢怠慢,加班加点地按照朱瞻壑提供的图纸,打造出了一批改良型的曲辕犁、耧车和水车等农具。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数日后,京郊皇家农苑内,一块由朱瞻壑亲自挑选的、约莫百亩的肥沃土地,被正式划拨给了“农务实验处”。

这里地势平坦,靠近水源,土壤也相对肥沃,是试种新作物的绝佳之地。

按照惯例,新衙门成立,总要举行一个隆重的开工仪式,请些官员同僚观礼,焚香祭酒,图个吉利。

但朱瞻壑却将这些繁文缛节一概免了。

这一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农务实验处的百亩试验田旁,没有彩旗招展,没有官员云集,只有朱瞻壑、袁直,以及那五十名从汉王府庄子上精挑细选出来的老农,还有十几个负责搭建房舍、修整田埂的匠人。

朱瞻壑今日也未穿世子常服,而是和那些农人一样,换上了一身方便劳作的短打劲装,袖子高高挽起,露出了在海上磨砺出的古铜色手臂。

他站在田埂上,看着眼前这片即将承载无数希望的土地,以及身边这些朴实而充满期待的脸庞,心中豪情万丈。

“诸位乡亲,诸位师傅!”

朱瞻壑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一个人的耳中:

“今日,便是我们农务实验处正式开工的日子!没有那些虚头巴脑的仪式,咱们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收成!”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继续说道:

“从今日起,我朱瞻壑,便是这农务实验处的提领,也是你们中的一员!这百亩试验田,种的是大明百姓的福祉!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能不能让大家伙儿将来多一份嚼裹,就全看咱们的了!”

“殿下放心,俺们一定尽心尽力!”

一个皮肤黝黑的老农憨厚地笑道,他叫田老三,是这群农人中年纪最长,经验也最丰富的。

说罢,朱瞻壑从旁边一个农人手中接过一把崭新的铁锹,走到田边,猛地将铁锹插入了坚实的土地之中,泥土的芬芳瞬间弥漫开来。

“开工!”

没有鞭炮齐鸣,没有鼓乐喧天,只有这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和那一声铁锹入土的沉闷声响。

但这两个字,却像一股东风,瞬间点燃了在场所有人心中的火焰。

“殿下说的是!咱们庄稼人,就认个收成!”

“跟着殿下干,指定没错!”

农人们纷纷响应,脸上都露出了淳朴而激动的笑容。

他们或许不懂什么国家大计,但他们能感觉到,眼前这位年轻的世子殿下,愿意在庄稼上下功夫。

“诸位,”

朱瞻壑放下铁锹,拍了拍手上的泥土,对众人笑道:

“今日开工,伙食管够!我已经让人在旁边支起了大锅,炖了肉,蒸了粟米!大家伙儿先吃饱喝足了,才有力气干活!”

他这话一出,农人们更是欢声雷动。在这个时代,能吃上一顿饱饭,尤其是能吃到肉,对他们来说,便是天大的恩赐。

很快,几口大铁锅便在田边支了起来,香喷喷的肉香和粟米香气四溢。

朱瞻壑没有坐在一旁等着下人伺候,而是亲自拿起大勺,为农人们盛饭打菜。自从觉醒宿慧后,他对尊卑有序那套越发不在意。

“老丈,您年纪大了,多吃些肉,这块肥瘦相间的,香!”他给田老三的碗里添了一大块炖得软烂的猪肉。

田老三激动得满脸通红,连连摆手:“殿下,使不得,使不得!这太金贵了,小老儿受不起啊!”

“老丈,您是咱们农庄的宝贝,经验丰富,将来还要靠您多指点。这肉,您必须吃得。”

朱瞻壑不容分说,将满满一碗饭菜塞到他手中。

他又走到一个看起来有些腼腆的年轻农人面前,这年轻人名叫狗子,是田老三的孙子,也是这群人里最年轻的一个。

“狗子兄弟,看你力气大,这块大的给你。多吃点,下午开荒才有劲!”

狗子看着碗里那块比鸡蛋还大的肉,眼睛都直了,结结巴巴地说道:“谢……谢殿下……”

朱瞻壑与每一个农人都亲切地交谈,询问他们的农事经验,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甚至还向田老三请教了一些关于本地土质和气候的细节。

他没有丝毫皇孙的架子,仿佛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一个对土地充满热爱的年轻后生。

农人们一开始还有些拘谨,但渐渐地,也被朱瞻壑的真诚和亲和所感染,话匣子也打开了。

他们七嘴八舌地向朱瞻壑讲述着自己多年的耕作经验,哪些作物喜肥,哪些作物耐旱,哪种土质适合种什么,甚至还有一些关于节气和农谚的土方子。

朱瞻壑将有用的信息一一记在心里。他知道,这些来自田间地头的经验,是任何书本都学不来的宝贵财富。

袁直默默地端着一碗饭,坐在一块田埂上,看着这一切,心中感慨万千。

他想起自己当年在司农寺,那些高高在上的官员,何曾将这些泥腿子放在眼里?而眼前这位世子殿下,却能如此真诚地对待他们。

心中那份因多年被贬斥而积压的郁气,仿佛也消散了不少。

或许,跟着这位与众不同的年轻殿下,真的能干出一番利国利民的事业来。

这场别开生面的“开工仪式”,没有官员的祝词,没有繁琐的礼节,只有劳作的汗水和食物的香气,以及那份对丰收最质朴的期盼。

夕阳西下,余晖将整片试验田染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

农人们酒足饭饱,干劲十足地开始了第一天的劳作,清理田地,修整田埂。

朱瞻壑和袁直并肩站在田边,望着眼前这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殿下,”

袁直沉吟道:“人心虽可用,但这三样新作物,从未在京畿之地大规模试种过,其对水土、气候的适应性,以及可能发生的病虫害,皆是未知之数。

我等还需早做预备,多设几套应对之策,方能有备无患。”

“先生所言极是。”

朱瞻壑点了点头,脸上的笑容也收敛了几分。

他望向那片刚刚被翻开的土地,心中暗道:

这只是开始。

土豆的晚疫病,玉米的螟虫,红薯的黑斑病……

这些在后世都曾造成过巨大损失的病虫害,在这个时代,一旦爆发,后果不堪设想。

必须提前做好准备。

万里长征,才刚刚迈出第一步。但这一步,他走得很踏实,也很有信心。

因为他看到的,不仅仅是土地,更是人心。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