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这宝刀可以赠送给我吗?”
被王信抢了先,同是西市富商的崔仁义淡定不了了。
不就是买一副画嘛。
他也可以啊。
“你想怎么个送法?”
崔仁义看上的是一把镶嵌了好些宝石的名贵刀具,也是李世民赏赐给李元婴的。
“我观滕王殿下绘制的《骊山阁楼图》乃山水画中的杰出代表。”
“这幅画作以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构图,展现出一幅宁静而壮丽的山水景象。”
“画面中溪流潺潺,山峦叠嶂,楼阁隐现于云雾之间,充满了诗意和韵味。”
“草民愿意出1000贯润笔费。”
崔仁义如此识趣,李元婴自然没有意见。
很快的,其他几名商家也纷纷出手。
刚刚大家看到的各种书画,都被高价给买走了。
哪怕是非常简单的字画,也卖了100贯钱。
取而代之的就是库房里头各种御赐的珍贵金石珠玉都被赠送了出去。
反正只要大家咬死是赠送的,就算是御赐的宝物,也不怕御史弹劾。
但是直接卖给商贾的话,那就不好说了。
大家都需要一个台阶啊。
李元婴这么一折腾,王府里头自然很多人都知道了。
“大王,这些御赐之物都卖掉的话,有损皇家颜面啊。”
骆宾王前几天刚刚成为滕王府掾,滕王府长史和司马不在的时候,他就是最大的文官。
此时自然要站出来劝说。
说实话,他有点后悔了。
道王李元庆把他招至府中担任道王府属,这是正六品下的官职。
而滕王府掾是正六品上的官职。
所以李元婴找道王要人,骆宾王见有升官机会,毫不犹豫的同意了。
没想到滕王这么不靠谱啊。
关键是马上就要去江州就藩,显然是不受宠。
“无妨,本王要是太爱惜羽毛,圣人才要担心了。”
李元婴这么一说,骆宾王立马不吱声。
这个话题,他没法接。
“大王,要我说如果缺钱的话,直接找个理由抓一批商家回来就行了。”
“肯定有办法搞钱出来。”
亲事府典军程处弼是滕王府武职第一人,正五品上。
作为程咬金的三儿子,只学到了老爹一半的本事——表面上做事不经过大脑。
不过考虑到他是程咬金的儿子,李元婴还是让他负责滕王府亲事府。
“这些商人本王以后还有用处,不能当成一次性用品给消耗了。”
李元婴以后还想着挣大钱呢。
自然不能自绝于商圈。
“商人就像是草原上的野草,割了又能长出来。”
“大王不必过于担心的。”
程处弼的这个观念,在当下勋贵之中还是很有市场的。
唐代延续了中国传统的“士农工商”四民结构,商人被列为最末等,社会地位低于士人、农民和工匠。
这种观念源于儒家思想,认为商人“不事生产”,靠流通获利,不符合“重农抑商”的治国理念。
所以商人不仅地位低,政治权利也受限。
初唐的时候,商人及其子孙是不能参加科举考试,无法通过仕途提升地位。
法律上也对商人有歧视性规定,如《唐律》禁止官员与商人通婚。
当然,实际上商人的钱财多到一定份上,肯定会有各种办法来改变局面。
程处弼从小没有吃过苦,还是太单纯。
“大王要去就藩,这几天最好去拜访一下宗室王公。”
“将来在长安城有什么事情,也有人帮忙说话。”
骆宾王不想继续讨论商人的事情。
今天李元婴的做法已经颠覆了他的许多认知,他希望尽可能的把滕王府的发展拉回到自己认知中的状态来。
“相比商人,我的那些阿兄和叔伯家中应该更加有钱。”
“观光(骆宾王的字),你倒是提醒了我。”
“等会你准备一下拜帖,本王争取这两天把长安城里头所有亲王和郡王都拜访一遍。”
听李元婴这么一说,骆宾王脸色一变。
他有一种预感,自家王爷又要搞事了。
以前他听说滕王骄奢淫逸,但是他进入到滕王府之后,并没有这些感受。
也许是因为李世民刚刚驾崩的原因,李元婴这几个月非常低调。
御史那边想要弹劾都找不到问题。
但是自从今天收到圣旨之后,一切似乎都开始变化。
……
就在李元婴准备祸害王爷们的时候,滕王府发生的事情,自然也传到了太极宫。
“大家,滕王殿下刚刚把府上各种名贵珍玩都给处理了。”
王德俭是内侍省内常侍,是皇宫宦官的二把手。
别看他是二把手,但却是承担了一些特殊的任务,在李治心中的地位很高。
“什么叫做都处理了?”
李治头也不抬的继续批阅奏折。
被册封为太子之后,李世民就亲自带着李治学习处理政务。
如今登基为帝,他倒是很快就上手了。
刚开始,各方面的政策都延续贞观末期,处理起来倒也不难。
当然,他心中肯定也有不少的想法,等彻底的坐稳了位置之后,就会有各种动作。
如今是乖乖的听辅政大臣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的话。
“滕王殿下邀请了一批豪商到王府,把他自己的各种书画卖给了他们。”
“商人只要高价买那些字画,就能获赠王府珍稀物品,包括一些御赐的宝物。”
王德俭低着头解释了一下,不敢去看李治的反应。
这种丢皇家脸面的事情,李治必然不高兴。
“滕王叔小时候在太极宫中跟朕一起长大,原本以为小时候顽劣一些,长大了会有改变。”
“特别是朕听说他这几个月安分了很多,居然愿意在府中看书学习了。”
“没想到这憋久了,反弹起来更夸张啊。”
“他会想着要外放,估计也是觉得长安城不够自由吧?”
“既然如此,那就随他去吧。”
毕竟是小时候一起在宫里头长大的伙伴。
辈分是大了自己一辈,但是年龄还要小两岁。
李治虽然有点恼怒,但也还算是处于可忍受的范围。
特别是他刚刚登基不久,要是就对王叔下手,有损他的风评。
只是他并不知道李元婴接下来到底会做什么。
要不然就不会那么轻松的说“随他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