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天启,朕名朱由校 第6章 有儿子的好处

作者:耳东廓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6-02 17:53:46
最新网址:www.biquw.cc

锦衣卫进来,将刘一燝为首的十三人带了下去。

第一波进去乾清宫大殿的大臣仅剩了杨涟和左光斗二人,这俩虽然是跟着一起闯宫,但昨晚的密谋吧,俩人确实是没参与。

朱由校深深的看了杨涟一眼,他今天抓的都是理由充足、证据确凿的人。

法者,天下之程式,万事之仪表,即使他是监国,也不能凭空污人清白,此刻他内心就算想将杨涟一巴掌拍出去,抓不住证据也得先忍着。

“殿下,东厂无故锁拿大臣仆属,屈打成招,置刑部和大理寺于无物,这等风气不能涨啊。”

说话的是工部右侍郎赵南星,他是东林党里面的激进派大佬,看着一下子抓走这么多有生力量,忍不住出言劝戒。

在他看来,连人证都端出来了,那就绝对不能把人交给锦衣卫审讯,要救人,就要釜底抽薪。

“屈打成招?!”

朱由校听完,指着邹义和骆思恭问道,“老实说,有没有对人用刑?”

“殿下”,骆思恭委屈的不得了,“每一名百姓,都是您眼中的子民,孩儿们哪敢用刑”

“殿,殿下,小人有话说”

一个鼻青脸肿的年轻小厮举了举手,对着一众大臣作了一圈的揖,眼神里有些畏缩,说话带着些磕磕绊绊。

“小的名叫三宝,蒙暴大人看得起,收做了伺候小厮,可小人生,生在大兴县,是沐……沐浴着我大明圣天子的皇恩长大的”

渐渐的,三宝找到了感觉,话说的也越来越流利。

“小人虽贱,但也是有廉耻和正义之心的,对我家老爷的做法,小人打心底不认同,义愤之下就去举……对,举报,可刑部和大理寺的看门老爷不让小人进门呐。”

“那你脸上的伤是怎么来的?”

赵南星咬牙切齿的问道,别说脸上,衣服里面都有道道鞭痕,当他年龄大眼瞎吗?!

“路上着急摔的,黑灯瞎火的小人也看不清路呀”

三宝有些委屈,摔的可是真疼。

“你们也是?”

赵南星环顾众仆,有俩人胳膊都断了。

“对啊对啊,我们都是摔的啊”

我……赵南星一口气没上来,感觉胸口有些闷,好悬没摔倒。

“孤心甚慰,百姓义气可嘉,众贤臣爱民之心可嘉,锦衣卫东厂依律办事亦是可嘉,大家都记住,我大明绝不能无故对人用刑”

朱由校大为欣慰,起身对着众人发了一通为政感言。

“把人带下去,好生安置。”

犯事了老实交代当然大家都好,但妄图逃避制裁,就不是无故了。

当然,有的人就算用刑也没用,朱由校看了一眼杨涟和左光斗,这俩在他那个时空可是大名鼎鼎。

还有汪文言,别看是个油滑的小吏出身,这次竟然又挺住了,一个字都没说。

不过,朱由校认为汪文言不说,不是因为硬气,而是他当过混混、干过牢头,知道说完后的后果。

现在又是王安的门客,一路经手的人和事太多,说出来死的可能更惨。

横竖是死,不如咬牙博一个有气节的好名声。

一通混乱过后,养心殿里重归安静。

“殿下”,方从哲身为内阁首辅,办正事的时候自然该他首先说话。

对刚才那一幕,他还是颇为振奋的,先帝登基后一通操作,眼见着朝堂里东林气势日盛,他一个浙党还占着首辅位置,估计已经成为别人的眼中钉。

今早在宫门前,他竟然听到有人说,李可灼是他推荐给大行皇帝的。

可是把他吓出一身冷汗,他本就打算上书乞休了呀,这帮人难道就这么着急么?

心里想着事情,方从哲嘴上不耽搁,“殿下,现在的头等大事,得先把大行皇帝的谥号和庙号定下来。”

“此外,还有遗诏、陵寝等诸多事务。”

“来人,给两位阁老,和诸位尚书大人看座”,朱由校感觉这是现在最要紧的事情。

仅剩的两名内阁大学士里面,方从哲59岁,韩爌54岁,别看都过了五十了,跟六部尚书们一比,都算年轻的。

六部里,吏部尚书周嘉谟75岁。

户部尚书李汝华年轻点,66岁。

礼部尚书孙如游、兵部尚书黄嘉善俩人同岁,72岁。

刑部尚书,兼署工部印信的黄克缵71岁。

看着一群颤巍巍的老大人们,朱由校也头疼,手底下都是一群历经三朝四朝的老头,队伍没朝气不好带啊。

“谢殿下”,方从哲看着朱由校坐在椅子上紧缩眉头,以为他是在为先帝谥文和庙号犯愁,便接着说道:

“殿下、诸位大人,我先略述一下,权作抛砖引玉”

方从哲咳嗽一声,继续道:

“先帝享国虽短,但聪明天纵、仁孝性成,任贤若渴、下令如流,在位期间,发内帑以支持军兴,撤销税监而拯救黎民百姓,美名和恩泽遍布天下,因此先帝谥文可以定为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

朱由校内心听得一个劲儿的淡疼,脸上还得频频点头。

求贤若渴没看出来,但下令如流和发内帑如流是真的。

在位29天,发出去的人事认命诏书得有小五十道,内帑则发出去了四百万两。

“甚好”,韩爌和其他几位尚书附和道,这几人大部都是东林一系,现在正在考虑怎么搭救或者是跟拖出去的十三个人切割呢,哪有功夫整虚的。

“就这么定吧”,朱由校一锤定音。

方从哲受到认可,精神稍稍振奋,“接下来是谥号和庙号”

“清白守节曰贞、内外用情曰贞、恒德从一曰、贞德性正曰贞,老臣以为谥号可以取贞字。”

“至于庙号,臣意以光宗为佳,绍述前业是为光。”

“光宗贞皇帝啊,也行吧。”

朱由校沉吟道,他对光宗挺满意,可不是光嘛,四百万内帑,再干下去确实是家底清光光。

但他对这个贞字不满意,用顺最好,柔质慈惠曰顺,对谁耳根子都软,谁说话都听,顺字多贴切。

但不能这么办,毕竟是他的便宜老爹,更是他坐上皇位的法统来源。

大明朝这么多皇帝,除了景泰帝,庙号不咋地的,一个是明武宗朱厚照,明朝中后期文官势力膨胀之下,一个武字,纯属就是骂人。

另一个就是天启,原身最后被上了个熹宗,“熹”的字义是晨曦微光,在庙号里表达的是有功安人。

这一看,亲弟比堂弟就是厚道些。

但这个熹宗吧,以前没人用过,倒是有个唐僖宗,容易造成联想。

然后天启第一场科举状元文震孟有个儿子,写了一本书,在里面说天启驾崩后,礼部最先上的庙号是僖宗,然后崇祯感念哥哥功德,给改成了熹宗。

有这么一出,熹宗不是屎也变成了屎。

而俩人拥有这样的庙号,归根结底就是没儿子闹的,别的不说,新君给前任上庙号时,是不是得考虑下读音、先例?

高宗自从赵构用过之后,如果不是深仇大恨,谁舍得给自家老爹用上。

对吧?

所以方从哲建议“光宗贞皇帝”,就算朱由校有所不满意,至少都是正能量,作为泰昌的便宜儿子,他就得捏鼻子认着。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