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天启,朕名朱由校 第30章 甘薯

作者:耳东廓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6-05 10:15:50
最新网址:www.biquw.cc

原来的蓟辽总督,直接改成北直隶总督,文球年龄大了,下面管着保定和顺天两个巡抚,也够他忙活的。

“传旨,河道总督王在晋升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督理营田。”

王在晋是前世历史上评价极具争议的一个人物,有的说他是唯一有可能挽救大明朝的人,有人说他是空有理论只会幻想的嘴炮型官员。

朱由校对王在晋了解不多,只是知道这人也是持有积极防御的思想,在战略上跟熊廷弼类似。

有了这个基础就足够,辽东现在需要的是一个能拧成一股绳的领导班子。

“传旨,辽东巡抚袁应泰,转迁河南巡抚,于河南广修水利、推广甘薯,一矣试种成熟,即行向各省推广。”

朱由校可是没忘记袁应泰,这人算是个能吏,只不过特长在于修水利、兴农事,放在辽东属实是专业不对口。

本来想把袁应泰放在陕西,陕西在明末可是个大爆仗,朱由校原想着趁未来几年陕西气候还算平稳的时机,狠狠给陕西奶一波存粮。

奈何袁本身就是陕西凤翔人,得回避,放河南也行,在后世河南就是甘薯种植大省,产量在全国最高。

“左光斗晋右佥都御史,全权负责北直隶屯田御史事。”

这是左光斗那份屯田奏疏的功劳,历史上左光斗在北直隶推进屯田,同样取得了实效。

“御史冯嘉会晋兵科都给事中。”

前面一通职官调整之后,朱由校裤兜里的人,只剩下了王三善、冯嘉会和霍维华三人。

王三善是实干官员,用在朝堂上打嘴炮浪费,剩下的两个,一个上疏让皇帝出内帑,属于政治上不太成熟的谋财型官员,尚能挽救。

一个贪污军费,并且是扩大化联想中天启丧命的嫌疑人,谋财害命型官员,可以当抹布。

两害相权取其轻,朱由校果断选了冯嘉会,霍维华继续打磨一下。

被喊来的大臣们也有些发懵,好家伙,怪不得说人员范围越小的会议越重要么,这是任了几个封疆了?

偏偏大家还说不出啥来,参加廷推的也是他们这批人,新君也问大家意见了,这就符合皇明程序!

在朱由校看来这很正常,好不容易主持一场廷议,既然从辽东谈到了粮食,还顺带处理了人,就直接搂草打兔子,一块都给安排上。

朱由校从暖阁御座上站了起来,坐的时间久了,让他身上有些酸。

“李汝华,你管着户部,你给朕说说,这个甘薯在各地的种植情况。”

见皇帝又把话题扯回了甘薯身上,户部尚书李汝华起身道:

“陛下,万历二十一年,福建大旱,有商民陈振龙自吕宋携带甘薯而归,巡抚金学曾在福州试种成功,闽中饥荒缓解。此后万历三十六年间,徐光启撰文《甘薯疏》,及至现在,福建、江西、云南、广东、浙江、南直等地有种植。”

李汝华之前在江西待了十四年,江西临着福建,对甘薯救灾的事情有所了解,万历三十九年升任户部左侍郎,跟钱粮打交道,对甘薯也偶有耳闻。

“种植推广的速度有点慢啊”,朱由校喃喃自语,二十多年过去了,两京十三省才种了这么点地方。

“这……”

这个问题李汝华就不知道怎么回答了,甘薯又不是米麦豆这类税赋物资,整个户部一年到头都忙着从哪里填窟窿,谁会去关注什么甘薯。

再者,这也不光是户部的事吧。

“万崇德、倪应眷,你俩是福建道御史,福建道专管福建,还带管户部,都在职司范围之内,你俩给朕说说。”

“臣等惶恐”

被朱由校点名的两人,出来后直接跪了下来,说个屁啊,他们御史都是盯着别人开咬的。

左右是下等人吃的东西,谁去关心甘薯谁带回来的?在哪里种?

“惶恐?万崇德,你上个月可是上书大谈辽东粮饷运输,有功夫去关心徐淮和辽东,怎么就看不到自己地头上的事情?”

“倪应眷,你呢?朕手里可是刚收到你的奏疏,治安六事,讲的很不错,让朕归重内阁,授予内阁权力,你一个福建道,就这么喜欢教导朕和内阁怎么做事?”

倪应眷直接叩头倒地,皇帝这话诛心了,让他接不住。

“你俩,也去做个知县,先学会怎么把实事干好,再回来教育朕。”

众人心道,得,这位爷自从登极后露面,别的没干,先是在朝会上抓了仨,今天又贬出去一个给事中、两个御史,还给一个御史送回了学校,而且理由还都冠冕堂皇,残暴的让人无言以对。

朱由校转身坐回御座上,看着眼前的十几名朝臣说道:

“朕再给你们补充点,陈振龙已经去世,他有一子陈经纶子承父志,一直在各地推广甘薯种植,你们呐,一个个高高在上,还不如一个升斗小民有大义”

实际上,陈振龙的贡献远不止冒险将甘薯带回,他的家族前后七代人一直都在接力推广甘薯,这一点让朱由校更加感慨。

陈家第二代陈经纶撰写了《种薯传授法则》,推动甘薯闽地普及。

第五代陈世元,带着甘薯种苗北上山东,还著有《金薯传习录》,让甘薯种植到达了黄河流域。

一直到第七代,那时候已经是阿清哥的乾隆时期,1785年清廷颁旨在全国推广种植。

本应是我大明的救命国粮,就是因为朝臣忙着党争内斗,没一个人俯下身子去看看小民,反而为阿清哥所谓的盛世做了一把助力。

“可能有人觉得,不就是一个一种作物嘛,我大明农作物无数,还差甘薯这一种?”

“刚才王永光说甘薯产量极高,高到什么地步呢?一亩可以收到数十石,最少2000斤起步,而且山区、沙地皆可种植,你们说,我大明有哪一种作物可顶得上甘薯?”

“李汝华”

冷不丁的,朱由校又点了一声户部,“现在各地主粮亩产能达到多少?”

“陛下,我朝南北主粮不同,地亦分优劣,北方主麦粟,亩收1石;南方主稻,苏松太等府,亩产可有2至3石,更往南可种植多季,亩产约有3至5石。”

甘薯产量,前文已有提及,朱由校再次问起来大明田地的产出,主要是为了给这帮只会收粮、吃粮,不会种粮的饱读之士有个直观的比较。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