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盏昏暗的油灯下,几个人聚拢在一起。
“这么看,黄真长的计策失败了?”
“哼,我本来就不同意这么干,直接在小皇帝头顶上套绳子,太过想当然。”
“当时在场你怎么不说?”
“瞧你说的,你在场不也没说么”
“你!”
“好了好了”,为首一人出声止住两人的争执,“多少大风大浪都一起过来了,怎么一点小事自己人先呛起来了?”
“虞臣兄,那你说怎么办?难道你还信黄真长的第二策?”
其中一人对着为首那人冷哼道。
被喊作虞臣的那人,点点头,沉声道:
“在我看来,这第二策,反倒要比第一策高明不少。”
“那咱们?”
“不是说致君尧舜同进退么,不过也得作两手准备”,为首的人看了一眼身旁一个老人。
“有人对熊廷弼不满,已经出手了,吉甫兄,辛苦你帮着推一把试试。”
“虞臣言重了”,一人慷慨领命。
为首之人环视了众人一眼,带着些感慨说道,“这做官呐,既要为了心中一口正气,更要造福桑梓百姓,熊廷弼在辽东出了成果,一时间可能不好动,那就慢慢的撬。”
…………
晚膳过后,东暖阁龙案上,堆起了两大摞文书。
一摞是万历皇帝最后一个月里处理的政务,以及下达的旨意。
另一摞是泰昌皇帝管事加在位一个多月的旨意。
万历那摞里,引起朱由校注意的事情集中在辽东和西南两个方向。
辽东方向,从熊廷弼的奏疏看,他对辽东情况比较了解,但字里行间反映出心里不怎么爽,不仅申请调拨的将领、兵丁有许多没有到位,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逃兵。
另一面,他跟赞画刘国缙是否用辽人上,也存在根本性分歧。
好在刘国缙现在已经从辽东回京了。
西南方向,朱由校从奏折里看到了益州土司、水西这些字眼,立马就想起了奢安之乱。
哦,还发现了一个名人,洪承畴,这会儿应该刚到浙江提学佥事任上。
万历皇帝留下的摊子,除了外围局势有所溃烂之外,基本还在朱由校的可接受范围内。
泰昌皇帝给他留下的,就有些牙疼了。
朱由校前面吐槽的下令如流,短短一个月,没有一天不启用大臣,他让小太监数了数,起复调整的各级官员足有141人。
内阁大臣直接给他补到了八人。
现在刘一燝进了锦衣卫,方从哲、韩爌已经在阁办事,还有叶向高、史继偕、沈㴶、何宗彦、朱国祚等五人在来京任职的路上。
阁臣里面,方从哲是浙党。
史继偕、沈㴶是万历选人,泰昌批准,史继偕属于能吏,没有明确的党派,沈㴶是浙江人,这人在历史上从了魏忠贤。
叶向高、韩爌属于东林。
何宗彦、朱国祚政治主张跟东林一系多有相似,可算东林盟友。
三比四,内阁之中勉强算平衡。
六部里稍有些难受,周嘉谟是东林,还掌了吏部这样关键衙门,东林help东林更加方便。
礼部尚书孙如游在朱由校印象里属于东林党,这几天时间里,在登极、上尊谥、祭告等典礼中,办事持重老成,考虑周到,让朱由校有些刮目相看。
这人因为在历史上被天启帝中旨入阁,受到了科道言官们的极力抵制,最后不得不黯然离职。
户部尚书李汝华派系不详,但言语中的观点多倾向于东林,据说这几天又在捣鼓加饷的事情。
兵部黄嘉善、刑部黄克赞俩人作为专业官僚,没见东林的痕迹。
朱由校相信,六部是干具体事务的部门,具体的事务会让一个人自觉不自觉的认清现实。
只要皇帝强势,有主见,这帮阁臣、部臣其实好拿捏,干多错多嘛。
最大的问题在于科道,也就是言官,泰昌往里面塞了一堆的东林官员,这帮人干实事不行,就是本着不干不错、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姿态,打嘴炮给人挑毛病、拖后腿是绝对强项。
尤其是六科,万历末年仅剩6人,维持着六科的门面,泰昌直接给补到了50人。
朱由校满眼望去,好好一个科道风宪系统,现在都快成了水泊东林的聚义堂。
御史哔哔也就算了,六科这帮人可是真敢封驳圣旨的,朱由校很想问问泰昌,你就这么确定你跟东林一直处于蜜月期?
真真是给便宜儿子挖的一手好坑!
随着朱由校翻看越来越多的奏疏和圣旨,慢慢的他感觉越发不对劲起来。
七月二十一日万历皇帝驾崩,七月二十三日颁布遗诏于午门,也是从这一天起,开始了大规模调整官员。
官员升任的流向主要是五寺,具体主要有:
湖广道御史房壮丽、江西道御史唐世济任大理寺寺丞;
原任吏科都给事中李瑾为太常寺少卿;
户科给事中黄运泰为光禄寺少卿;
吏部文选司郎中陆卿荣为太常寺少卿;
原任吏部文选司郎中王三善为太常寺少卿;
河南道御史王象恒、山西道御史冯嘉会任太仆寺少卿。
这还不算完,七月二十四日,又继续调整:
先是将暴谦贞、韩继思、惠世扬还有王继会补进了六科给事中,又将王安舜、乔时敏补进了御史。
同日,户科都给事中官应震升为太常寺少卿。
泰昌登极后,八月三日,往六科和都察院补了周朝瑞、袁华中等五十五人。
又将吏科右给事中姚宗文升为太常寺少卿,将尚宝司卿熊尚文任命为太常寺少卿。
至此,一个承担礼仪祭祀,还得接受礼部业务指导的正三品衙门,已经有了陆卿荣、王三善、官应震、熊尚文、姚宗文五位少卿。
这五人中,于朱由校所知的,王三善是能吏,还懂军事,官应震是楚党,熊尚文是熊廷弼的支持者,姚宗文是浙党。
太常寺实在是太重要了,得需要五个副职开展工作。
朱由校脑海里浮现出了一个词,明升暗降。
吏部文选司郎中掌握着中低级官员的任免推荐权,素有鼻孔相公的称呼,六科和都察院也都是各顶个的强势衙门。
东林一系通过这种方式,让朝堂实力对比一下倾向于自己一方。
到了八月十八日,又补了杨涟、魏应嘉等十四人六科给事中。
朱由校即位前一日,在登极诏书拉扯过程中,第一个出声呼应他的范济世也在其中,名列吏科都给事中。
现在看来,这位范大人心向王化什么的不敢说,但绝对是在一众东林给事中里面被吓怕了。
唇亡齿寒,极有可能在不远的未来,太常寺少卿的岗位已向频频范大人招手。